大洋熱鹽環流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1-01-12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管玉平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黃瑞新教授合作,近期在大洋熱鹽環流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介紹,海洋在氣候變化中所起的作用是當今國際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科學問題,其難點之一是處於深海的大洋熱鹽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問題。1962年,美國海洋學家Stommel發表了現代大洋熱鹽環流理論奠基性的工作,認為是上層海洋赤道與極地之間的溫度差驅動著深海的熱鹽環流,並預言大洋熱鹽環流存在著不同的狀態。當熱鹽環流從一種狀態轉成另一種環流狀態時會引起氣候突變。後來的研究表明,這是導致氣候突然變冷的一個因素。據此,好萊塢於2004年拍攝的電影《後天》,其劇情中描述的情景頗似今年年初我國南方的冰雪災害天氣。然而,該理論對越來越多的古氣候記錄不能給予很好的解釋。管玉平和黃瑞新用機械能(主要由風和潮汐提供的)驅動的新觀點重新審視大洋熱鹽環流,得出全新的理論結果,並發表在本月出版的美國《物理海洋學報》上。其結論對目前佔統治地位的Stommel理論提出了挑戰。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和資助。

 

相關焦點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其中,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 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於際民教授與合作者繪製出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酸鹼度截面圖,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這對進一步認識大氣CO2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年9月14日,氣候變化領域權威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線發表了題為「Weakening Atlantic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causes South Atlantic salinity pile-up」(《減弱的大西洋翻轉環流造成南大西洋鹽度「堆積」》)的最新研究成果。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大洋中的海水從來都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像陸地上的河流那樣,長年累月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著,這就是"海流"。   不過,河流兩岸是陸地,而海流兩岸仍是海水。在一般情況下,用肉眼是很難看出來的。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氣候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Three-pattern decomposition of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中文:全球大氣環流的三型分解)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胡淑娟教授與我國著名氣象學家醜紀範院士多年合作,在大氣環流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 科研人員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為何「觀測南大洋」如此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南大洋開展觀測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麼規劃?為此,《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院士。  記者:為何要研究南大洋?南大洋觀測系統國際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 大洋潛標觀測的海流同化及其海洋狀態估計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南海環流動力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劉大年博士為第一作者,舒業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海洋數據同化是融合海洋觀測與數值模擬、改進海洋環境預報的重要手段。
  • 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舉行
    2月13日,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在青島舉行。項目負責人胡敦欣院士向學術專家組成員頒發了聘書,並介紹了項目的研究背景和總體情況,各課題負責人就項目研究內容、預期目標、實施方案等進行了匯報。與會專家圍繞項目研究方案進行了討論,並提出了建議和意見。據了解,該項目是我國第一個物理海洋學領域的重大基金項目,並且是第一個有關大洋研究的重大基金項目。
  • 地球環境所等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斯裡蘭卡油輪著火,為什麼要關注大洋環流?
    起火的油輪名為「新鑽石號」(New Diamond),長330米,為印度石油公司(Indian Oil Corporation)租用的超大型原油運輸船,事故發生時,滿載27萬噸,約200萬桶石油。於是,在北印度洋,海水沿順時針方向流動,驅動海洋形成順時針大洋環流。
  •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1.5℃低增溫情景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和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研究成果10月20日由博士研究生鞠汶姍等人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 中國科大在高階拓撲絕緣體理論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近日,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量子功能材料設計中心與物理系喬振華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牛謙教授合作,在理論預言低維體系高階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新突破。拓撲量子體系是當今凝聚態物理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
  • 「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開班
    11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主辦的「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在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舉行了簡短的結業典禮儀式,LTO副主任齊義泉為學員頒發了證書,標誌為期兩周的講習班圓滿結束,獲得預期效果。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談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記者朱彧)5月9日~11日,國際南極與南大洋研究領域和中國極地科學與海洋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杭州,對南大洋觀測系統研究展開深入討論。為何「觀測南大洋」如此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南大洋開展觀測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麼規劃?
  • 逆變器並聯繫統開關環流的研究
    對現有環流問題進行擴展分析,提出開關環流的概念,並基於開關器件級的電路模型,研究電路參數與開關環流之間的關係,提出能夠較好抑制開關環流的電路參數的設計原則。通過仿真和實驗明確了所提出的開關環流概念的理論和實際意義,並驗證了對其分析以及抑制的電路參數設計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南極洲環流,世界水量之最
    為什麼說南極洲環流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流呢?南極洲環流,比相當於全球河流總流量80倍的墨西哥暖流更為強勁。其流量是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總和的百倍甚至更多,每秒流量高達1.3億立方米。南極洲環流甚至將地球南端的西風漂流帶包含在內,其總長超過兩萬公裡。不少水文地理學家曾建議將其作為單獨的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