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所等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2020-11-26 光明網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於際民領銜的中國、澳大利亞、英國、西班牙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對多年密切合作研究,繪製出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碳酸根(CO32-)截面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根據南大西洋多個鑽孔重建的大範圍水體CO32-分布,該研究團隊發現在南大西洋3至4公裡水深存在一個巨大的富碳水體。結合放射性14C年齡、Nd、C等同位素數據,研究表明在末次冰盛期有一整團來自北太平洋的、富含碳的深層水入侵到了南大西洋。該結果說明,儘管在冰期時北太平洋水體在海洋內部發生運移,但是在其運移過程中,其所含的碳並沒有釋放到大氣中。打個比方來說,當用力搖晃汽水瓶子時,大量的氣泡就會釋放出來;而把瓶子安靜放置時,氣泡的釋放速度會大大降低。就碳循環來說,一個動力薄弱的海洋可以更好地把碳封存在深海內部。冰期時北太平洋深層水入侵到了南大西洋並得以保存,這說明冰期時海水混合是較為「懶惰的」。

  以此為基礎,該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該模式表明,和現在海洋相比,相當大的冰期深海被富碳的水體所佔據,並提出該北太平洋深層水的擴展可能是導致冰期大氣CO2大幅下降的關鍵過程。該過程能很好地解答冰期時全球大氣CO2下降的原因,更是前人沒有認識到的。最有意義的是,該水體的擴展與大氣CO2的最後一波20ppm下降基本同步。

  中科院地球環境所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金章東、博士馬小林和張飛全程深度參與了這項研究工作。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的資助。

  該研究成果於7月20日在線發表於地學期刊Nature Geoscience(doi : 10.1038/s41561-020-0610-5)上。

現代和末次冰盛期大西洋深海

CO32-

截面圖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於際民教授與合作者繪製出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酸鹼度截面圖,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這對進一步認識大氣CO2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 大洋熱鹽環流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管玉平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黃瑞新教授合作,近期在大洋熱鹽環流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
  • 末次冰消期氣候變暖過程中強降雪的地質證據被發現
    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氣候變暖過程中發生的大幅度降溫事件,寒冷氣候持續長達1300年,是第四紀最著名、研究最多的氣候突變事件。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院重點實驗室旺羅副研究員及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青藏高原東南緣雲龍天池湖泊硅藻記錄時,首次發現了新仙女木事件期間該區域強降雪的地質證據(圖1)。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中國南大洋水體環境調查再次啟用新設備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23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23日首次使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裝備的海洋走航剖面儀,在南大洋太空人海的東經50度斷面開展水體環境調查。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大洋中的海水從來都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像陸地上的河流那樣,長年累月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著,這就是"海流"。   不過,河流兩岸是陸地,而海流兩岸仍是海水。在一般情況下,用肉眼是很難看出來的。
  • 斯裡蘭卡油輪著火,為什麼要關注大洋環流?
    於是,在北印度洋,海水沿順時針方向流動,驅動海洋形成順時針大洋環流。風驅環流是指由海洋盛行風驅動的大洋環流。全球大氣低層最強大穩定的盛行風主要是熱帶地區的偏東風(北半球東北信風和南半球東南信風)和中高緯度地區的西風帶。 在盛行風的驅動下,上層海洋在風驅動力、摩擦力(與運動反方向)和科裡奧利力(垂直於運動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三力作用的平衡中移動,這被稱作埃克曼輸送。
  • 南極洲環流,世界水量之最
    世界最大的水流——南極洲環流就流經這裡。南極洲環流位於南緯35°~65°的區域中,其環繞南極洲自西向東流動,接駁了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印度洋盆地,並同時作為三者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地球南部海洋的主循環系統特徵。令溫暖的海水隔離南極洲,使南極大陸維持巨大的冰原。同時,它也是地球洋流系統中最大最強勁的洋流。
  •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
    :一項新的研究披露,在末次冰期時發生在格陵蘭的氣候突然變暖事件與在低緯度地區的古氣候記錄中所見的其它氣候速變事件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它揭示了近乎同步的跨越地球南北半球氣候事件的遠程關聯。在末次冰期時,在北極之外的類似氣候突變事件也見於地球其它多個遐方絕域。雖然對導致突然轉變的諸過程知之甚少,但它們被認為是相互關聯的。然而,由於缺乏具同等解析度的古氣候精確年代記錄,因此,要確定格陵蘭的DO事件是否與其它地方的氣候突變同時發生仍屬不易。
  • 溫鹽環流與氣候突變
    由於人類不顧大自然的警告,超負荷地開發地球資源,加劇了全球變暖,最終導致氣候的突變,地球在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紀,整個北半球陷入了龍捲風、暴雨、暴風雪、海嘯等各種災難之中。  影片中描述的情景雖然駭人聽聞,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些情景是有相當科學根據的,也是可能出現的。
  • ...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來暖池溫躍層...
    10月14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Pacific warm pool subsurface heat sequestration modulated Walker circulation and ENSO activity during the Holocene」,指出末次冰期—全新世期間西太平洋暖池溫躍層熱量積累是調控沃克環流和厄爾尼諾
  • 「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開班
    11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主辦的「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在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舉行了簡短的結業典禮儀式,LTO副主任齊義泉為學員頒發了證書,標誌為期兩周的講習班圓滿結束,獲得預期效果。
  • 地球頂端的氣象
    南極和北極位於地球的兩端,對大多數人來說,它們是遙遠而不可知的地方,所了解的也只限於知道它是很冷的地方,到處被冰雪覆蓋,幾乎沒有人煙,企鵝和北極熊是那裡的象徵。所以,長期以來,南極和北極總像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讓很多人感覺它很神秘。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
  • 大學生競賽知識點:極地大洋
    657.南大洋的魚類有什麼特點?南極周圍海域的魚類總共只有100多種,相比其它海域顯得稀少,特別是表層魚類缺乏。南極海魚為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與海水溫度基本保持一致。658.海洋中可以見到哪些冰?海洋中最常見的冰是海冰,即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冰。除此之外,還有從大陸冰川、河流及湖泊中滑入海中的淡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