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2020-11-26 科學網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已使大氣CO2上升約100ppm(ppm代表百萬分之一),造成全球變暖、海洋酸化等環境問題。如何準確可靠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已成為現在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氣候和政治問題。

其中,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

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於際民教授與合作者繪製出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酸鹼度截面圖,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這對進一步認識大氣CO2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了解過去 洞悉未來

過去是了解現在的一把鑰匙。充分理解過去大氣CO2的調控機制,將對未來的氣候變化預測大有裨益,同時為人類適應或消減可能的負面影響提供依據。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金章東告訴《中國科學報》,大氣中CO2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海洋的釋放,如果海洋中固定更多的CO2,大氣中的CO2將會下降。「如何應對未來可能繼續上升的大氣CO2及其對全球氣候環境的影響,一個主要的科學任務是全面理解地球本身碳循環及其調控機制,而理解過去海洋-陸地-大氣之間的碳收支,尤其是大洋環流是關鍵。」

南極冰芯數據揭示,大氣CO2在過去地質歷史時期有很大的變幅。例如,在大約2萬年前的末次冰盛期時,大氣CO2就降低了20ppm。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大約2萬年前的末次冰盛期的大氣CO2降低的具體原因仍不清楚。這嚴重妨礙了我們對大氣CO2在氣候從冷期轉變到溫暖期所起作用的理解。其中,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到溫暖期轉變的關鍵氣候態。

近幾十年來,溫鹽環流已成為海洋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重點。但於際民坦承,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利用單個指標來恢復過去的洋流模式。然而,由於指標解釋的不確定性,已提出的各種溫鹽環流模式經常相互矛盾,這對我們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環和氣候變化機製造成了嚴重的困擾和障礙。

「我們希望通過多種指標的方法,進一步重建末次冰盛期大洋溫鹽環流模式,這將為更好地理解大氣CO2變化提供可靠的信息。」論文通訊作者於際民告訴《中國科學報》。

全球合作 深海探「因」

多年來,於際民領銜的來自中國、澳大利亞、英國、西班牙等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進行著密切合作研究,通過對大範圍水體酸鹼度的重建,他們繪製出了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酸鹼度截面圖。

該研究發現,在末次冰期時南大西洋3-4公裡水深存在一個富碳的水體。通過綜合考慮放射性同位素14C年齡、釹同位素、碳同位素等指標,研究人員確定,該水體最可能是從北太平洋輸送進來的。

這個結果來之不易。於際民回憶道,為了繪製整個大西洋的完整而可信的海洋酸鹼度截面圖,他們需要尋找、申請在不同緯度和水深的大洋鑽孔的沉積物樣品。這個過程花費了數年的時間。此外,從沉積物中挑取微體化石,並對樣品進行年代確定和指標分析,提出可信的觀點和模式更是難上加難。得益於國際團隊的深入交流合作與多年堅持,終得碩果。

以上述研究為基礎,研究人員還提出了一種目前尚未認識到的深海大西洋溫鹽環流模式。該模式表明,和現在海洋相比,冰期時相當大範圍的深海被富碳的水體所佔據。而進一步的時間序列數據表明,該水體的擴展與大氣CO2的最後一波20ppm下降同步。

就冰期溫鹽環流而言,傳統觀念認為,在最近2萬年最寒冷的末次冰盛期,大西洋的深海主要由兩個巨大水體構成:南大洋底層水和北大西洋中層水。但此次的研究數據表明,在末次冰盛期有一整團來自北太平洋的、富含碳的深層水入侵到了南大西洋。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在南大西洋探測到了北太平洋深層水的信號。這說明儘管在冰期時北太平洋水體在海洋內部發生運移,但是在其運移過程中,其所含的碳可以保存相對完好,並沒有釋放到大氣中。

「打個比方來說,當你用力搖晃汽水瓶子時,大量的氣泡就會釋放出來;而把瓶子安靜放置時,氣泡的釋放速度會大大降低。冰期時北太平洋深層水入侵到了南大西洋並得以保存,這說明冰期時海水混合動力學特徵是比較『懶惰的』。而就碳循環來說,一個動力薄弱的海洋可以更好把碳封存在深海內部。」於際民解釋道。

該研究提出,北太平洋深層水的擴展可能是導致冰期大氣CO2大幅下降的關鍵過程,而這個過程能很好地解答冰期時全球大氣CO2下降的原因,更是前人沒有認識到的。

「大家有一個共識,南大西洋是一個主要的碳源,如果這裡釋放大量的碳,將會造成劇烈的全球變暖。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大氣最後一波下降的20ppm CO2到哪裡去了。雖然目前並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直接的聯繫,但我們這個研究提供了一個依據,或者說線索,這對我們進一步認識大氣CO2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金章東說。

深入理解 預測未來

於際民表示,認識海洋CO2以及碳循環機制並不容易,需要從不同空間認識它從哪裡來、什麼時間來的、又到哪裡去。「不同區域的碳的組成、年齡都是不一樣的。」

金章東也表示,未來,理解碳循環機制、預測氣候變化還有諸多科學難題待解決。

比如:冰芯數據揭示,大氣CO2和氣候變化高度耦合、在冰期-間冰期尺度具有周期性。但是,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周期性變化?這仍是一個尚需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在更短時間尺度上,如千年和百年尺度上,大氣CO2也發生快速變化。其相關控制機制是什麼,人們也並不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現有的氣候模型尚不能重現我們所提出的這個大洋環流新模型,這表明我們對過去海洋及其碳循環的運轉機制尚不完全了解。」於際民說。

為了更全面的理解海洋-陸地-大氣碳循環過程,研究人員將進一步研究冰消期和冰進期大氣CO2的變化及定量化的工作,特別是地球歷史上經歷的一些諸如中更新世轉型期(MPT)等氣候過渡期的大氣CO2調控機制。

「通過後期的數據-模型結合研究,我們希望從機制方面對洋流循環和碳循環進一步加深理解,以期更好的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於際民說。(來源:中國科學報 韓揚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0-0610-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地球環境所等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大洋熱鹽環流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管玉平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黃瑞新教授合作,近期在大洋熱鹽環流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
    :一項新的研究披露,在末次冰期時發生在格陵蘭的氣候突然變暖事件與在低緯度地區的古氣候記錄中所見的其它氣候速變事件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它揭示了近乎同步的跨越地球南北半球氣候事件的遠程關聯。跨越末次冰川周期(11萬5000至1萬1700年前)的格陵蘭冰芯氣候記錄揭示了在溫暖與寒冷狀況間的一系列急劇的氣候波動。這些擺動也被稱為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其特徵是氣候突然轉變至某個快速變暖的時期,然後則是一個較為逐步的、進而又變得遽然的回覆至較冷的氣候狀態。發生這些擺動的周期尺度似乎為百年至千年。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
  • 末次冰消期氣候變暖過程中強降雪的地質證據被發現
    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氣候變暖過程中發生的大幅度降溫事件,寒冷氣候持續長達1300年,是第四紀最著名、研究最多的氣候突變事件。格陵蘭末次冰消期溫度變化;b. 格陵蘭末次冰消期氧同位素變化圖2 青藏高原地區降雪瞬變模擬數據分析結果。a. 雲龍天池地區末次冰消期降雪變化圖;b.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大洋中的海水從來都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像陸地上的河流那樣,長年累月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著,這就是"海流"。   不過,河流兩岸是陸地,而海流兩岸仍是海水。在一般情況下,用肉眼是很難看出來的。
  • 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為何「觀測南大洋」如此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南大洋開展觀測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麼規劃?為此,《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院士。  記者:為何要研究南大洋?南大洋觀測系統國際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 斯裡蘭卡油輪著火,為什麼要關注大洋環流?
    (圖片來源:www.nature.com, Credit: Pierre Dalais/EPA-EFE/Shutterstock) 斯裡蘭卡附近油輪事故發生後,各個研究機構對於其潛在的影響進行緊急評估,如果發生原油洩露事故,原油會影響哪些區域?這些都需要進行提前的預判。在燃油洩漏事件的評估中,對于洋流的分析至關重要。
  • 沉睡冰巨人就要醒了 東南極冰蓋研究引人擔憂—新聞—科學網
    他們首個直接觀察證實了研究人員一直懷有的恐懼:周圍溫暖的海水會潛入浮動冰舌之下,從下方蠶食那裡的凍冰。「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託滕冰川在過去數十年一直在衰退。」Rintoul說。 類似的相關發現揭示了東南極洲——位於南極洲橫貫山地東部的巨大遙遠大陸—— 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這一區域相當於整個美國的面積,其主體位於海拔達到海平面以上4093米的高原上。那裡的溫度可以降到-95℃。
  • 研究揭示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關聯
    4月2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地中海溢出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其主流沿著葡萄牙陸架/坡一直向北可延伸至挪威-格陵蘭海,促進了北大西洋深層水形成,從而對加強大西洋經向翻轉流和全球溫鹽環流有所貢獻。由於沉積環境的特殊,對於地中海溢出流的研究多限於末次冰期旋迴,一直沒有良好的長時間尺度記錄。  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 339航次在現代地中海溢出流影響海域——葡萄牙岸外U1391站位,鑽取了高質量的連續沉積物巖心三百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