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1.5℃低增溫情景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2-01 嶺南科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和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研究成果10月20日由博士研究生鞠汶姍等人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會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最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進行過大量研究。但是根據目前致力於減排的策略以及《巴黎協定》提出的低增溫目標,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在此低增溫情景下的變化仍缺乏相關理論支持。

該研究指出,引起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的主要因素為風應力與海洋垂向層結,並且在不同增溫階段作用各有不同。在GMST增長階段,中緯度風應力旋度的負異常引起北太平洋上層1000米的環流增強;在GMST穩定階段,層結變化通過位勢渦度守恆關係引起主溫躍層的環流變化。此外,研究表明風場變化存在很強的自然變率,會引起多模式及多樣本間的環流變化的差異。此研究闡明了關於次表層至中層的環流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的機制並分析了環流變化差異的不確定性的來源,有助於對副熱帶環流變異更全面的理解,首次給出了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項目等共同資助。

圖1:流函數(Sv)與流速(cm/s)變化,左列為GMST上升階段,右列為GMST下降階段,三行從上至下分別為表層、主溫躍層、中層。所示箭頭及點覆蓋區域代表通過95%置信度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3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2、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3、深圳先進院開發出太陽光碟機動的海水淡化膜4、多孔單晶表面精細結構調控增強一氧化碳氧化研究獲進展5、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6、新疆生地所證實連續種植鹽地鹼蓬可改良乾旱區重度鹽漬土7、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8、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熱帶-副熱帶太平洋之間的經向過程」、「海氣界面-溫躍層之間的垂向過程」為關注的重點關鍵過程(「三個關鍵過程」),實現「海洋環流與暖池結構特徵和變異機理」國際前沿研究的突破。同時,在以「改進暖池和海洋環流的模擬能力和評估不同類型El Niño的可預報性」、「確定暖池影響東亞季風和我國氣候變異的過程及其敏感區」方面(「兩個應用出口」),在滿足「暖池變異的氣候效應」研究的重大國家需求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 科研新進展!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大洋熱鹽環流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管玉平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黃瑞新教授合作,近期在大洋熱鹽環流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段安民小組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不同氣候帶的形成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除太陽輻射強度隨緯度變化外,海陸分布、大尺度地形、地表狀態(冰雪、土石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小組對青藏高原激發的大氣定常波對亞洲氣候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以氣候系統動力學的新視角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 研究揭示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關聯
    《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以中國科大2008級博士生、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獲得者晏宏為第一作者的這篇論文,對南海地區過去千年降雨變化進行了研究並對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氣候變化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連續支持下,孫立廣課題組過去八年中在南海西沙群島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多個時間跨度超過千年的沉積柱,據此進行了古降雨記錄重建。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
  • 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通訊員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齊春贊通訊員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年9月14日,氣候變化領域權威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線發表了題為「Weakening Atlantic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causes South Atlantic salinity pile-up」(《減弱的大西洋翻轉環流造成南大西洋鹽度「堆積」》)的最新研究成果。
  • 新生代太平洋沃克環流的演變和機理
    新生代以來(6500萬年前至今),全球海陸分布和地形、氣候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大氣CO2濃度從>1000 ppm降低到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南、北極冰蓋先後出現;在熱帶,~5000萬年前海洋表面溫度可能超過35 C,隨後逐漸降低;在東亞,季風主控型氣候在~2500萬年前開始出現。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軌道時間尺度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變化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分析溫躍層變化特徵是探討熱帶西太平洋上層海洋變化機制的關鍵環節。然而目前關於軌道時間尺度上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變化特徵的研究仍存在一些爭議,其中包括:(1)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水文變化主要受到南太平洋還是北太平洋來源水體的影響?(2)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深度在冰期時變淺還是加深?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該文章系統闡述了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已有發現和成果,提出了新的假設,指明了該領域今後的研究方向。  太平洋西邊界流是大洋強流之一,它通過熱量輸送可直接影響到全球最大的暖水團——西太平洋暖池,而暖池的變化又決定著厄爾尼諾/拉尼娜(El Nino/La Nina)現象的循環發生,進而影響全球的氣候變化。
  • 斯裡蘭卡油輪著火,為什麼要關注大洋環流?
    於是,在北印度洋,海水沿順時針方向流動,驅動海洋形成順時針大洋環流。深海環流由溫鹽驅動,這部分變化比較慢。二者相互結合,驅動了全球熱量的流動,維持全球的能量平衡。 影響海洋表層物質擴散的主要是上層的風驅環流。風驅環流是指由海洋盛行風驅動的大洋環流。全球大氣低層最強大穩定的盛行風主要是熱帶地區的偏東風(北半球東北信風和南半球東南信風)和中高緯度地區的西風帶。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