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太平洋沃克環流的演變和機理

2020-11-26 騰訊網

新生代以來(6500萬年前至今),全球海陸分布和地形、氣候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大氣CO2濃度從>1000 ppm降低到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南、北極冰蓋先後出現;在熱帶,~5000萬年前海洋表面溫度可能超過35 C,隨後逐漸降低;在東亞,季風主控型氣候在~2500萬年前開始出現。

太平洋沃克環流,是因赤道太平洋地區東西向海表溫度差異(赤道西太平洋表面偏暖,而赤道東太平洋表面偏冷),而產生的閉合緯向環流圈。過去6500萬年中,隨著海陸分布和CO2濃度的變化,沃克環流是如何變化的?現代沃克環流格局是怎樣形成的?這些仍是沒有解決的科學問題。

沃克環流示意圖

(https://www.asu.edu/courses/gph111/GenCirculation/111_GenCirculationOceans.html)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燕青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張仲石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與國內外學者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全球耦合模式模擬試驗,並結合代用資料,系統研究了過去6500萬年中沃克環流的演變過程和驅動機制。結果表明:

約5000萬年前,沃克環流的寬度較現代擴張38°(上升支向西擴張18°,下沉支向東擴張20°),強度增大約5%;

約5000到1000萬年前,沃克環流寬度逐步收縮,強度增加,上升支的位置沒有顯著變化,但下沉支逐步西移;

約1000到300萬年前,熱帶海道變窄或關閉導致熱帶海表面溫度發生顯著改變,沃克環流隨之調整,其位置整體東移,強度顯著減弱,類似於現代的沃克環流格局形成。

新生代太平洋沃克環流演變過程

該研究首次繪製了過去6500萬年以來太平洋沃克環流的演變情景及機制,並進一步揭示,在相同的海陸分布條件下,大氣CO2濃度升高造成沃克環流平均強度減弱,指示未來變暖過程中沃克環流強度可能會逐漸減弱。

相關焦點

  • 大氣所發現近30年太平洋沃克環流在增強和西移---中國科學院
    最近,圍繞著近30年太平洋沃克環流空間結構的變化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馬雙梅和研究員周天軍,利用緯向質量流函數來直觀地刻畫赤道太平洋沃克環流的整體結構特徵(圖2)。為了揭示造成上述沃克環流變化的機理,他們進一步分析了26個CMIP5模式的AMIP試驗(即利用觀測的歷史海溫來驅動大氣模式)結果,發現多模式集合的結果能夠再現觀測的沃克環流變化特點,而類La Nina型的冷海溫異常是造成近30年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的強迫因子。  以上成果於2016年發表於Journal of Climate。
  • 研究揭示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關聯
    4月2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以中國科大2008級博士生、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獲得者晏宏為第一作者的這篇論文,對南海地區過去千年降雨變化進行了研究並對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氣候變化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連續支持下,孫立廣課題組過去八年中在南海西沙群島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多個時間跨度超過千年的沉積柱,據此進行了古降雨記錄重建。
  • 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附專題設計)
    這樣就在赤道地區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環流圈就是沃克環流,即西太平洋為氣流上升區,到高空以後向東運行,行至東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後向西太平洋流動。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大約每隔3至7年沃克環流便會減弱一次,也就出現厄爾尼諾,活動期通常延續一年以上,其間還間隔的出現沃克環流增強的現象,也就是拉尼娜。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
  • 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與乾旱災害
    ①厄爾尼諾,即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異常增溫,導致太平洋東部魚類和鳥類減少,太平洋東部洪澇、西部乾旱;②厄爾尼諾的形成過程為:東南信風減弱,因此南赤道暖流減弱(暖流由東向西流動,減弱),因此東部深層海水(溫度低)的上湧補充也減弱,不能將營養物質帶到表層海水,導致魚類鳥類缺少餌料。
  • 《洋流與沃克環流》需背誦內容整理
    《洋流與沃克環流》需背誦內容1.  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典型代表分別有哪些?風海流:(低緯信風帶)南北赤道暖流,(中緯西風帶)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風漂流,(極地東風帶)南極環流。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表層與底層的水平流。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
    ①厄爾尼諾,即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異常增溫,導致太平洋東部魚類和鳥類減少,太平洋東部洪澇、西部乾旱;②厄爾尼諾的形成過程為:東南信風減弱,因此南赤道暖流減弱(暖流由東向西流動,減弱),因此東部深層海水(溫度低)的上湧補充也減弱,不能將營養物質帶到表層海水,導致魚類鳥類缺少餌料。
  •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獲科技部驗收優秀 2017-08-04 海洋研究所 、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獲評優秀。
  • 沃克環流——每日一練
    「沃克環流」是指較乾燥的空氣在東太平洋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後沿赤道向西運動,和著信風到達西太平洋後,遇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東運行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Climate上連續發表2篇文章,在資料診斷和數值模擬的基礎上,提出印度洋偶極子期間印度洋赤道開爾文波可以穿過印度尼西亞海域進入赤道西太平洋,在暖池次表層產生溫度異常並向東太平洋傳播,通過太平洋海氣耦合過程加以放大,影響第二年的ENSO以及其它熱帶氣候演變過程。
  • 大氣環流三型分解——用全球視角描述大氣運動
    全球大氣環流統一描述思想的產生地球大氣處於科氏力場和重力場中,中高緯度地區的羅斯貝波、低緯度的哈德利環流和沃克環流是全球最重要的大尺度大氣環流,它們的異常演變對全球天氣、氣候的異常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如何定量化描述這三大環流?
  • 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舉行
    2月13日,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在青島舉行。項目負責人胡敦欣院士向學術專家組成員頒發了聘書,並介紹了項目的研究背景和總體情況,各課題負責人就項目研究內容、預期目標、實施方案等進行了匯報。與會專家圍繞項目研究方案進行了討論,並提出了建議和意見。據了解,該項目是我國第一個物理海洋學領域的重大基金項目,並且是第一個有關大洋研究的重大基金項目。
  • 太平洋深處劇烈變暖,厄爾尼諾概率增大到80%!它確定要來了?
    也就是說熱帶太平洋上的經典環流模式「沃克環流「要發生變化。沃克環流是由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亞的溫暖水域上升的暖空氣驅動的。這種空氣在大氣層中上升並向東移動,然後在東太平洋下降,並通過在地表附近向西行進完成循環,這個循環也形成太平洋熱帶地區的信風。在厄爾尼諾現象期間,中東太平洋地區的水溫高於平均值,導致該地區的空氣上升,雲和雨比正常情況更多。
  • 大氣所揭示華北春季極端「倒春寒」的特徵和環流演變過程
    東亞地區冬季寒潮/冷湧通常伴隨強烈的西伯利亞高壓加強和表面氣溫下降,引發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給公眾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目前已經有較多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其變化特徵和機制。但是,春季的冷事件(俗稱「倒春寒」)卻鮮有研究涉及。
  • 太平洋深處繼續降溫,超級計算機:拉尼娜可能偏強
    早在9月中旬,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就宣布,拉尼娜已經現身在太平洋上,到10月,拉尼娜繼續在熱帶太平洋上發威。,當這種情況出現後,大氣層會對偏低的海水產生反應,從而導致氣候異常——在拉尼娜條件下,科學家們預測能看到更強的沃克環流,沃克環流是太平洋上的經典氣候模態,即空氣在溫暖的西太平洋上升,並且在較冷的中東太平洋上空下沉,因此底層的風為偏西風,而高層的風為偏東風。
  • ...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來暖池溫躍層...
    10月14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Pacific warm pool subsurface heat sequestration modulated Walker circulation and ENSO activity during the Holocene」,指出末次冰期—全新世期間西太平洋暖池溫躍層熱量積累是調控沃克環流和厄爾尼諾
  • 海洋氣象▏厄爾尼諾現象、沃克環流的影響分析
    厄爾尼諾年的夏季,由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哈得來環流加強,導至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但西太平洋海溫降低,大氣對流活動減弱,卻使副高位置偏南。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對厄爾尼諾的響應要落後幾個月,因而往往厄爾尼諾發生第二年這種相關關係更加顯著一些。
  • 太平洋已經持續降溫,超級計算機:拉尼娜極有可能偏強
    通常拉尼娜形成以後,太平洋熱帶洋面上空會出現更強的沃克環流,其形成與太平洋東部和西部的表層海水溫度息息相關。由於信風的增強,致使太平洋赤道中東部表層被曬熱的海水向西運動更加劇烈,大量暖水在偏西海域堆積空氣受熱上升,在近海面形成低壓區、在高空形成高壓區,而隨著偏中東部底層冷水上翻補償的加劇,表層海水持續降低而使洋面形成高壓區,高空則由於空氣下沉形成低壓區。於是在太平洋熱帶洋面就形成了偏西風、在高空則形成偏東風的經典氣候模態——沃克環流。
  • 太平洋深處持續降溫,超級計算機:拉尼娜可能偏強
    筆者在上文中講到,拉尼娜是是一種「反厄爾尼諾現象」,指的是太平洋熱帶中東部洋面水溫持續異常偏低的自然現象,它是受熱帶海洋和大氣環流共同作用的產物。通常拉尼娜形成以後,太平洋熱帶洋面上空會出現更強的沃克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