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以來(6500萬年前至今),全球海陸分布和地形、氣候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大氣CO2濃度從>1000 ppm降低到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南、北極冰蓋先後出現;在熱帶,~5000萬年前海洋表面溫度可能超過35 C,隨後逐漸降低;在東亞,季風主控型氣候在~2500萬年前開始出現。
太平洋沃克環流,是因赤道太平洋地區東西向海表溫度差異(赤道西太平洋表面偏暖,而赤道東太平洋表面偏冷),而產生的閉合緯向環流圈。過去6500萬年中,隨著海陸分布和CO2濃度的變化,沃克環流是如何變化的?現代沃克環流格局是怎樣形成的?這些仍是沒有解決的科學問題。
沃克環流示意圖
(https://www.asu.edu/courses/gph111/GenCirculation/111_GenCirculationOceans.html)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燕青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張仲石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與國內外學者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全球耦合模式模擬試驗,並結合代用資料,系統研究了過去6500萬年中沃克環流的演變過程和驅動機制。結果表明:
約5000萬年前,沃克環流的寬度較現代擴張38°(上升支向西擴張18°,下沉支向東擴張20°),強度增大約5%;
約5000到1000萬年前,沃克環流寬度逐步收縮,強度增加,上升支的位置沒有顯著變化,但下沉支逐步西移;
約1000到300萬年前,熱帶海道變窄或關閉導致熱帶海表面溫度發生顯著改變,沃克環流隨之調整,其位置整體東移,強度顯著減弱,類似於現代的沃克環流格局形成。
新生代太平洋沃克環流演變過程
該研究首次繪製了過去6500萬年以來太平洋沃克環流的演變情景及機制,並進一步揭示,在相同的海陸分布條件下,大氣CO2濃度升高造成沃克環流平均強度減弱,指示未來變暖過程中沃克環流強度可能會逐漸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