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9月中旬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商業部下屬的科技部門,簡稱NOAA)宣布拉尼娜(LaNiña)在太平洋上現身之後,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也是越來越高。因為拉尼娜事件與厄爾尼諾現象都屬於太平洋赤道海域中東部表層海水持續異常變化的自然現象,二者都會對全球氣候造成影響。
我們都知道,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指的是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表層海水溫度異常變暖,致使原本降雨較多的區域變得乾旱,原本比較乾旱的區域降雨量卻多了起來;而拉尼娜的形成原理和對氣候影響則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故而被稱之為「反厄爾尼諾現象」,世界氣象組織的相關記錄,拉尼娜的出現世界各地將遭遇一系列極端天氣,例如中東地區可能會遭受罕見的嚴寒天氣、澳大利亞東部和巴西東北部等地將遭遇持續不斷的強降雨以及日本和美國的北部地區或將遭受暴風雪的襲擊。
根據NOAA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太平洋熱帶洋面關鍵區Niño3.4海區的表層海水溫度比1986-2015年這30年的的平均溫度大約低了0.8°,並且連續三個月平均的Niño3.4指數為-0.6°,這表明拉尼娜確實已經形成,而且對比9月份的相關數據不難發現,拉尼娜很可能會繼續增強,持續整個冬季的概率由此前9月份的75%的概率提高到現在的85%,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2020拉尼娜的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預計在今年冬季達到頂峰。
筆者在上文中講到,拉尼娜是是一種「反厄爾尼諾現象」,指的是太平洋熱帶中東部洋面水溫持續異常偏低的自然現象,它是受熱帶海洋和大氣環流共同作用的產物。
通常拉尼娜形成以後,太平洋熱帶洋面上空會出現更強的沃克環流,其形成與太平洋東部和西部的表層海水溫度息息相關。由於信風的增強,致使太平洋赤道中東部表層被曬熱的海水向西運動更加劇烈,大量暖水在偏西海域堆積空氣受熱上升,在近海面形成低壓區、在高空形成高壓區,而隨著偏中東部底層冷水上翻補償的加劇,表層海水持續降低而使洋面形成高壓區,高空則由於空氣下沉形成低壓區。於是在太平洋熱帶洋面就形成了偏西風、在高空則形成偏東風的經典氣候模態——沃克環流。
而當拉尼娜的影響增強時,這種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就會變得更加猛烈,在非洲東部能觀測到氣流下沉運動在增強,而南美北部則能觀察到氣流上升運動在增強。
實際上從9月份開始,太平洋熱帶洋面的信風就要較平均水平強一些,而根據赤道南方濤動指數和南方濤動指數這兩個科學家分別用來測量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之間海平面壓力變化的指數均為正值,這說明了太平洋熱帶洋面東部氣流下沉明顯,使得海平面氣壓升高,而西太平洋上升氣流增強海平面氣壓隨之降低,這也是沃克環流在增強的有力證據。
根據大多數超級計算機模型預測的數據顯示,目前東太平洋熱帶洋面之下仍然有大量冷水團的存在,且溫度低於平均水平,隨著信風作用的增強和大量表層海水向西運動,這些冷水正在從太平洋東部補償到表層,這就為表層提供了冷水源,致使拉尼娜得以繼續維持甚至升級。
不僅如此,超級計算機的演算結果還指出,Niño3.4指數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的峰值有可能比長期平均值低1攝氏度以上。而按照慣例,這種與長期平均溫度偏差超過1度的事件就會被認為是中度至強烈的事件。並且儘管這種強烈事件不一定會增強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強度,且拉尼娜的強度和影響程度也不如厄爾尼諾,但它的到來也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尤其是會使某些極端事件的概率大增。
從以往對拉尼娜現象所造成的影響來看,受拉尼娜的影響南亞、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雨量將增多,而我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非洲赤道地區以及美國東南部等地地易出現乾旱。
科學視野,不同見解;關注點讚,腰纏萬貫,歡迎點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