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隨著熱帶太平洋的水溫不斷上升,一次短暫的厄爾尼諾到來,但這次厄爾尼諾又短暫又孱弱,到2020年下半年,熱帶太平洋的水溫迅速開始降低,厄爾尼諾結束,並且開始轉為拉尼娜狀態,截止1月7日的分析數據,中東太平洋上仍然是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偏低區,代表著拉尼娜仍在太平洋上發威。
對於北半球來說,拉尼娜已經明顯影響到北半球地區的天氣——北半球一些地方更容易出現強烈的經向活動,從而更容易出現猛烈的升溫和降溫,同時印度尼西亞等地在秋冬季也似乎變得更多雨,這都是拉尼娜影響下產生的一系列影響。
而對於我國來說,拉尼娜的一個明顯影響就是,活躍的經向活動正拉動冷空氣頻繁南下,我國中東部12月以來已經連續遭遇了三場寒潮襲擊,剛剛經歷的小寒寒潮甚至是北極渦旋親自出馬,將我國北方部分地區凍成了「北極」。
那拉尼娜什麼時候會結束?目前的監測數據顯示,在11月前後中東太平洋Nino3.4關鍵區的表層海水溫度距平達到了一個極低值之後,在12月以來這一區域的表層海水溫度距平開始緩慢的回升,表層海水溫度距平代表的是這一地區海水溫度和常年平均值之間的差值,Nino3.4海區持續偏低則意味著拉尼娜發展,持續偏高則意味著厄爾尼諾的發展,因此雖然在11月前後拉尼娜可能達到了巔峰,並且現在正在逐漸減弱,但實際上目前Nino3.4海水溫度距平仍然是偏低的,意味著拉尼娜仍在維持。
那有的網友也要問了,這次拉尼娜什麼時候消失?冷得受不了了!從目前各大專業氣象機構的預測上看,可能在2月-3月前後,關鍵區海水溫度可能回升到-0.5度拉尼娜閾值線以上,並且此後持續回升,這是拉尼娜可能在今年冬春季結束的特徵,這麼來看,這次拉尼娜將可能貫穿整個冬季。當然,海洋上的拉尼娜結束並不代表它在大氣層內造成的大氣響應就會完全結束,這個過程有滯後效應,因此即便是拉尼娜結束後,北半球的異常天氣還可能會維持數月。
不過,從目前不少超級計算機模型的預測中看,雖然預測已經明確上半年關鍵區海水溫度的回升,但從目前的預測中,也指出了下半年的7-9月(JAS,指代7月July、8月August、9月September)熱帶太平洋關鍵區海水溫度將又再度下降的跡象,這暫不能確定是下一次拉尼娜的徵兆。
雖然說大家覺得拉尼娜和厄爾尼諾是交替出現的,但有時候拉尼娜/厄爾尼諾也會連續出現,比如拉尼娜後面又接拉尼娜,厄爾尼諾後面又接厄爾尼諾,在水溫距平分析上會出現兩個峰,這種情況也被叫做「雙峰拉/雙峰厄」,比如2007-2008-2009就出現了一次雙峰拉,給我國的氣候帶來了相當明顯的影響。
那2020-2021年的拉尼娜會不會發展成為「雙峰拉」,這其實還很不確定,這是因為無論雙峰拉還是雙峰厄在有氣象觀測以來都是比較少的,不太常見,要出現的話需要特殊的大氣、海洋環境支持,同時,超級計算機模型的海水溫度模型預測精確度有限,而且5月前後還是一年中厄爾尼諾/拉尼娜預測準確性最低的「壁壘」時期,往後的預測不確定性會顯著增大,因此2021年的拉尼娜演變情況究竟會怎麼樣,還需要再觀察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