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太平洋沃克環流的演變和機理
新生代以來(6500萬年前至今),全球海陸分布和地形、氣候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大氣CO2濃度從>1000 ppm降低到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南、北極冰蓋先後出現;在熱帶,~5000萬年前海洋表面溫度可能超過35 C,隨後逐漸降低;在東亞,季風主控型氣候在~2500萬年前開始出現。
-
什麼是大氣環流
-
大氣環流三型分解——用全球視角描述大氣運動
全球大氣環流統一描述思想的產生地球大氣處於科氏力場和重力場中,中高緯度地區的羅斯貝波、低緯度的哈德利環流和沃克環流是全球最重要的大尺度大氣環流,它們的異常演變對全球天氣、氣候的異常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如何定量化描述這三大環流?
-
2021年春節前後,有可能出現「倒春寒」嗎?
今年進入立冬節氣以後,先後有多股冷空氣入境我國,給我國北方和中東部地區帶來了幾次明顯的降溫天氣過程。「倒春寒」這種天氣現象,其實比較常見,很多經常受不同季風影響的國家,在冬季季風向夏季季風轉換的時期,會經常伴有間歇性的冷空氣來襲現象,致使冷暖空氣出現較長時間的對峙,在引發氣溫大幅下降的同時,出現明顯的降雨或者降雪過程。在網絡和電視上,我們有些年份的春季,可以看到那些長出綠油油的莊稼上面,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其實就是「倒春寒」的寫照。
-
大氣所發現近30年太平洋沃克環流在增強和西移---中國科學院
大氣所發現近30年太平洋沃克環流在增強和西移 2016-05-05 大氣物理研究所 【字體: 最近,圍繞著近30年太平洋沃克環流空間結構的變化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馬雙梅和研究員周天軍,利用緯向質量流函數來直觀地刻畫赤道太平洋沃克環流的整體結構特徵(圖2)。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今冬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性高達80%,華北霧霾或有所增多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周天軍研究員:厄爾尼諾是指發生在熱帶中東太平洋的大範圍海溫異常增暖現象,其通常演變規律是在北半球春季發展,夏季建立,在冬季達到鼎盛期,自來年春季開始減弱。那麼,為什麼遙遠的熱帶太平洋海溫增暖會導致東亞氣候異常呢?
-
大氣環流導圖
大氣環流是指運動規模比較大、持續時間比較長、變化比較緩慢的大氣運動。大氣環流構成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範圍天氣形勢的原動力,並孕育和制約著較小規模的氣流運動,是各種規模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各地天氣、氣候形成、演變的背景。它使高低緯度之間和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從而促進地球上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那麼,地球上的空氣為什麼會流動呢?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華北地區新仙女木事件的時限與結構特徵
該事件的特點是快速和劇烈降溫,其溫度在幾十年甚至幾年內迅速降低了約15ºC達到冰期時的水平,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受關注的一次快速氣候變冷事件。然而,對其觸發時間、觸發地點、觸發機制以及是否是一個全球性事件一直存在爭議,「北大西洋溫鹽環流(THC)」、「太陽輻射觸發」、「大氣-海洋-陸地碳循環」、「慧星撞擊」等假說都在尋找支持證據以解答其科學命題。
-
我國積雪時空演變特徵研究
採用1961—2016年中國545個氣象觀測站的積雪日數、積雪深度日值數據和3個海氣環流因子,通過多種統計方法,診斷中國積雪的時空演變特徵及積雪與海氣環流因子的時頻相關性。結果表明:(1)1961—2016年中國積雪日數和深度在波動中呈緩慢增加趨勢,且具有明顯的年代分段變化特徵。中國積雪日數和深度均具有30a和50a的周期振蕩特徵,其中積雪深度在1969年發生突變。
-
水星特殊的構造特徵,如何揭示其演變過程?
它就像孩子一般地緊跟著自己的太陽母親,從地球這個角度來看,它們兩者總是處於大致相同的方向,如果不是在日食、黃昏和凌晨這樣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便無法看到水星的身影。儘管,它看上去只是一個逐漸收縮、且充滿金屬的微小星球,但卻無法忽視其對理解太陽系造成改變的可能性。那麼,水星到底具有哪些特殊的構造特徵,在其形成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
春季天氣多變 六種常見天氣需防範注意
大風天氣 春季正處於大氣環流調整期,冷暖空氣活動頻繁。除了氣溫變化幅度大之外,多大風天氣也是另一特點。 春季是冬季與夏季的過渡季節,冷暖空氣勢力相當,而且都很活躍,所以經常出現大風天氣,特別是我國北方地區,其特點是南北大風交替出現,風力較大。一般來說,5月份後,南北大風頻繁的現象才能好轉。持續大風會給交通、水運和設施農業等帶來很大危害。另外,冷空氣到來氣溫下降,容易引起感冒、鼻炎、關節炎、皮膚病等病症。
-
世界氣象組織:歐洲近期極端「倒春寒」與北極的異常高溫有關
世界氣象組織:歐洲近期極端「倒春寒」與北極的異常高溫有關 當地時間2018年2月28日,英國,當地遭遇嚴寒天氣。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三、大西北的氣候特徵與水汽環流
南水北調方略——《問水大西北》(第二版)第一章:如何正確認識大西北缺水三、大西北的氣候特徵與水汽環流在大西北的這個緯度上,全球陸地年均蒸發量為360毫米,年均降水量為800毫米,按這樣的平均數計算,原本應該有年均多於400毫米水的剩餘,通過江河流入海洋或湖泊
-
拉尼娜正式結束,中科院權威專家:聖女變聖嬰,我國華北易乾旱!
在不久前,我們報導了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宣布拉尼娜已經和人類說再見的事。根據相關監測,熱帶中東太平洋地區的偏冷海水已基本消失,2017-2018年冬季影響地球的拉尼娜基本已經結束。拉尼娜的出現對我國天氣有什麼影響?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這項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千年尺度水文變化受緯向和經向的海洋-大氣環流共同控制的過程,對認識全球變化背景下熱帶地區高-低緯、海-陸相互作用的過程、規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所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對人類社會的威脅不斷加劇,然而,現今全球水文變化的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而且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
-
[科研進展] 中國東南部春季雲短波輻射效應的年際變化特徵
最新的衛星數據表明全球平均的雲短波輻射冷卻效應約為−46 W m−2,其中海洋邊界層區和中緯度層雲區的雲對雲輻射冷卻效應有很大貢獻。已有研究表明,中國東南部(包括西南、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分布有全球最強的雲輻射冷卻效應,春季的強度超過−120 W m−2,其形成和維持與同期青藏高原熱動力強迫、低空西(南風)匯合及西風急流抽吸有關(圖1)。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中國氣象報訊8月26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召開2020年第五次主任辦公會議,在會上通報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課題驗收結果。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
-
北半球多地現極端天氣 大氣環流異常是主因
近期北半球多地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高溫炎熱造成全美至少30人死亡,強降雨及引發的山體滑坡造成印度東北部逾121人死亡,俄羅斯西南部突降暴雨引發洪水已致141人死亡。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間接原因,大氣環流異常狀態的持續及其對海表溫度變化的響應是其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