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方略——《問水大西北》(第二版)
第一章:如何正確認識大西北缺水
三、大西北的氣候特徵與水汽環流
在大西北的這個緯度上,全球陸地年均蒸發量為360毫米,年均降水量為800毫米,按這樣的平均數計算,原本應該有年均多於400毫米水的剩餘,通過江河流入海洋或湖泊。由於大西北的特殊地理特徵,年均降雨量不到200毫米,而蒸發量超過800毫米以上。出現這種現象,其始作俑者就是三面高山形成的雨影區降雨稀少,並導致乾熱少雨的焚風效應有增無減。
焚風,是由於氣流通過高山後,空氣作絕熱下沉運動時,因溫度升高溼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乾熱風。
在大西北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塔裡木盆地、吐哈盆地、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河套南岸的庫布齊沙漠,都是焚風效應特別強的地區。比如,吐哈盆地的吐魯番,基本上常年都在焚風效應的控制之下,這裡乾熱風頻繁,常年乾熱少雨,年均降雨量16.4毫米,而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以上。年均氣溫13.9℃,高於35℃的炎熱日在100天以上。夏季極端高氣溫在49.6℃,地表溫度多在70℃以上,有過82.3℃的極端記錄。這樣極端乾熱少雨的氣候特徵,在同緯度的零海拔地區來說,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吐魯番素有「火洲」、「風庫」之稱。
水汽環流與大氣環流是緊密相聯的,大氣環流受熱力氣壓帶和動力氣壓帶的雙重影響。而熱力氣壓帶又受地球公轉、大陸與海洋熱力環流的雙重影響;動力氣壓帶又受地球自轉和動力環流的雙重影響。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影響大西北大氣環流的主要因素有:副熱帶高壓的南北移動(地球公轉、太陽南北擺動所致);夏季的亞洲(蒙古、印度)低壓帶與太平洋、印度洋高壓帶產生的東南氣流和西南氣流相互作用,具體表現為我國的東部區域以東南氣流(季風)為主,西南區域以西南氣流(季風)為主,而西北地區一直處於中緯度的西風帶控制之下;冬季的亞洲(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帶與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帶產生的西北氣流,更是加強了西北地區西風帶的強度。
西北地區中緯度的西風帶有什麼特點呢?西風帶不像信風那樣乾熱少雨,不如季風(暖溼氣流)的含水量,也沒有季風那樣的低沉(主要在對流層中下部)。西風帶夾帶有大量的水汽,主要在對流層中上部和平流層下部比較高的空中運行。所以,新疆西部和中部的天山雖然會阻擋部分從西邊界進入的水汽,形成高山雨雪,但大部分水汽還是能夠飄過這些山脈,從羅布泊上空飄過。這些高空水汽,如果沒有本地低空水汽的輻合,將一直在上空漂移,冬天直接進入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區;夏天隨著蒙古低壓上升到更高的太空之中,形成不了降雨。即使形成了一些雨粒,也在下落的過程中再次蒸發,化為烏有,無法降落到地面,產生有效的降雨。
新疆沙漠氣候研究所研究員劉蕊的研究論文《新疆大氣水汽含量、水汽通量及其淨收支的計算和分析》,計算了新疆1948年至2007年60年的數據,平均每年有16333.4、446、2021.7億噸水汽分別從西邊界、南邊界、北邊界流入,18256.4億噸水汽從東邊界流出,全疆水汽淨收支為544.6億噸。
根據劉蕊的這個研究成果,驗證了上述的研究結論。進入新疆的水汽並不少,而且主要是從西邊界流入,並從東邊界集中流出。要解決大西北的缺水,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大西北上空過往的巨量水汽形成更多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