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潛標觀測的海流同化及其海洋狀態估計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22 嶺南科苑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南海環流動力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劉大年博士為第一作者,舒業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海洋數據同化是融合海洋觀測與數值模擬、改進海洋環境預報的重要手段。受制與觀測的海流廓線資料稀缺、海流時空變化較強的特點,相比於海洋溫鹽廓線及衛星觀測同化,大洋潛標觀測的海流同化是海洋資料同化的一個難點,且較少被研究。

基於近年來我國在西太建立的潛標陣列所提供的海流廓線觀測資料,研究團隊利用集合同化方法,發展了由波數空間向頻率空間投影的低頻選尺度海流同化方案。結果表明海流同化較大程度上減小了模式對於北赤道逆流(圖1)、赤道潛流等位置及強度低頻變化模擬的誤差。海流同化在低頻時間尺度上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海洋內部斜壓結構的模擬,校正模式對有效位能的估計。

由於全球潛標觀測陣列提供了針對關鍵海域環流系統的長時間寶貴觀測序列,該研究對於全球海洋狀態估計及海洋環流數值預報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該研究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專項A等共同資助。

圖1. 在145°E斷面上,OSCAR(a)、控制試驗(b)以及同化試驗(c)的北赤道逆流流軸位置隨時間的變化(顏色為0-30m平均速度);北赤道逆流強度隨時間的變化(d);海表緯向梯度隨時間變化(e)。

相關文章連結:

Liu, D., Wang, F., Zhu, J., Wang, D., Wang, J., Xie, Q., & Shu, Y*. (2020). Impact of assimilation of moored velocity data on low‐frequency current estimation in north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 e2019JC015829. 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829.

Liu D., Zhu, J., Shu, Y.*, Wang, D., Wang, W., &Cai, S. (2018). Model-based assessment of a North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moored array to monitor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cean modeling, 126: 1-12, doi: 10.1016/j.ocemod.2018.04.001.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學術期刊線上發表了題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闡述了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最新進展。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研究團隊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合作完成。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深海潛標玻璃浮球和聲學釋放器的回收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儀的布放(水下拍攝)       1月2日,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返回青島母港。
  • 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近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範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實現1小時1次實時傳輸。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2018-08-07 23:16: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
    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研究團隊牽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經過近1年的精心準備,完成了萬米全水深聲學潛標的設計、研發、測試以及馬裡亞納海溝聲學觀測實驗方案的設計論證。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近日,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瑋教授處了解到,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持續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
  • 2016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不同於經典的海洋環流理論認為西邊界流是風生環流驅動的,該項目的研究首次提出海洋中尺度渦與大氣的耦合對維持西邊界流有重要作用,改變了對傳統西邊界流理論的認識,是對經典海洋環流理論的補充和發展,為氣候模式中準確模擬西邊界流提供了理論依據,對進一步模擬和預報中緯度風暴軸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 南海上「織」出的觀測網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海洋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海洋大學專項經費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實現了惡劣海況下潛標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有效提高了觀測數據的時效性,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動力環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0」科考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於8月12日回到母港——舟山長峙島5000噸級科考碼頭。中國大洋49航次由海洋二所組織實施,歷時250天,航程近3萬海裡,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海洋二所陶春輝研究員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
  • 總書記的牽掛丨攻克關鍵技術,讓深海大洋更「透明」
    牢記囑託,砥礪攻堅,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揚帆深藍——攻克關鍵技術,讓深海大洋更「透明」記者手記對於海岸線佔全國1/6、海洋資源豐度指數全國第一的山東來說,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
  • 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探索藍色未知世界!
    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以自主研發的譜系化水下滑翔機、Argo浮標、深海大浮標、實時潛標、聲學與電磁傳感器等為代表的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從無到有,從偏僻的荒涼之地發展成為佔地面積577畝的現代化園區
  • 大洋熱鹽環流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管玉平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黃瑞新教授合作,近期在大洋熱鹽環流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其地質效應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王衛強研究員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郭斌斌博士生為第一作者,王衛強、舒業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驗收專家認為,該專項圍繞認知和經略海洋的國家重大需求,以熱帶西太平洋及鄰近海域為重點區域,針對深海大洋信息獲取、大洋動力過程及其氣候效應、近海生態系統健康、深海綜合探測和自主深海探測裝備研發等關鍵科學技術挑戰,突破若干核心關鍵技術,深化海洋系統的科學認知,高質量完成了全部任務,各項成果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指標,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在熱帶西太平洋科學研究的引領地位,在服務國家海洋戰略、提升海洋科技支撐能力等方面
  • 廣州海洋局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獲新發現
    ◎郭斌斌/文記者近日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在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著名地學綜合性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海洋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海洋大學專項經費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實現了惡劣海況下潛標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有效提高了觀測數據的時效性,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動力環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多年來,海洋一所重視並切實推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在極地與大洋觀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海洋一所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合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切實踐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