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探索藍色未知世界!

2021-01-09 國家海洋預報臺官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你知道水下滑翔機能觀測多深的海底嗎?

你知道什麼被譽為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嗎?

你知道我們可以從海洋發現藥物嗎?

2020年12月18日至23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暨5周年巡禮會議在青島召開。數百位優秀海洋科技人才匯聚,圍繞服務海洋強國建設,開展學術交流,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海洋科研成果集中亮相。

突破卡脖子技術

「海燕-X」水下滑翔機實現萬米深海觀測

在本次學術年會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觀測與探測聯合實驗室(天津大學部分)研發的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成為全場的「明星」。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夠進行萬米深淵觀測的水下滑翔機,它的成功研製開啟了水下滑翔機萬米觀測應用的新時代。

「 『海燕-X』水下滑翔機實現了人類從點到萬米水深持續剖面觀測的歷史性跨越,這是未來海洋立體觀測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在年會上介紹。

萬米級「海燕-X」水下滑翔機

2020年7月,「海燕-X」水下滑翔機開展了連續5天的綜合調查,共獲得觀測剖面45個,其中萬米級剖面3個,分別下潛至10245米、10347米和10619米。連續超過萬米深度的滑翔剖面,充分驗證了「海燕-X」水下滑翔機在深淵環境下工作的可靠性,標誌我國在萬米級水下滑翔機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這一重大創新成果的產出,離不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為天津大學水下滑翔機團隊搭建的「舞臺」。

來到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之前,天津大學海燕團隊已經有超過10年的水下滑翔機研發基礎,來到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後,依託海洋試點實驗室提供的強有力支撐,海燕水下滑翔機發展提速。

「我們可以免費搭乘科考船進行海上實驗,也可以通過『青龍問海 』等一系列的論壇活動,與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使我們的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在航程上我們先後突破了兩千公裡、三千公裡、四千公裡,在深度上我們突破了四千米、八千米以及一萬米,並且創造了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世界新紀錄。」 「海燕-X」水下滑翔機海試任務負責人王鵬表示。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園區

2000年,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為代表的海洋科學專家們提出建設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議。2013年,科技部同意進行試點,2015年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正式試點運行。

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以自主研發的譜系化水下滑翔機、Argo浮標、深海大浮標、實時潛標、聲學與電磁傳感器等為代表的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從無到有,從偏僻的荒涼之地發展成為佔地面積577畝的現代化園區,試點短短五年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開拓者們不斷發揚改革創新精神,一座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初見雛形。

探索未知領域

海洋科技實力走進國際舞臺中央

海洋覆蓋了全球71%的面積,但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還不到5%。

如何更好探索海洋,讓這片廣闊領域與人類和諧共處?多年前,海洋和大氣科學家聯合推出了一個全球海洋觀測試驗項目,構想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裡布放一個衛星跟蹤浮標,總計3000個。一個龐大的Argo(英文是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全球海洋觀測網由此形成。

「Argo計劃旨在快速、準確、大範圍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層的海水溫、鹽度剖面資料,以提高氣候預報的精度,有效防禦全球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給人類造成的威脅。作為海洋觀測的一次革命,Argo計劃讓我們對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有了全新的認識。」吳立新院士介紹。

4000米深海Argo觀測浮標

在新一輪的Argo計劃中,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研發的4000米深海Argo觀測浮標為我國新一輪深海觀測提供重要技術保障。我國也是除美國、法國、日本外,第四個擁有這項技術裝備的國家。

為更進一步實施海洋觀測與探測,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還提出了「透明海洋」計劃,面向全球大洋和特定海區,構建「海洋物聯網」技術體系,實現海洋的狀態透明、過程透明、變化透明。

「透明海洋」計劃的第一步,選擇在了「兩洋一海」(西太平洋、印度洋、中國南海)區域,以「看得清、道得明、報得準」為目標,啟動了觀測、研究、預測以及相關技術研發工作。

「『透明海洋』計劃就是要通過我們的觀測,弄清『兩洋一海』目前的狀態,更好地了解海洋變化的過程,通過理論認知,再結合觀測數據,更好地改進海洋的預報和預測系統。」吳立新院士介紹。

目前,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已經建成「兩洋一海」潛標觀測網和國際上第一個馬裡亞納海溝長期連續海洋科學綜合觀測網,建立了全球最高解析度之一的海洋環境和「兩洋一海」環境數值預報系統,研製出大潛深、長航程水下滑翔機和4000米深海Argo觀測浮標等一批移動觀測平臺,建設了深遠海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和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

世界海洋觀測大會的標誌——船槳

基於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海洋基礎前沿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2019年,第三屆世界海洋觀測大會組委會宣布,第四屆世界海洋觀測大會將於2029年在中國青島召開,並將世界海洋觀測大會的標誌——船槳,移交給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

建設創新科技團隊

海洋新生代力量順利接棒

阿爾茲海默症,是繼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之後,老年人致殘、致死的第三大世界頑疾,而全球用於臨床治療的藥物只有5款。

2019年11月,國家藥監局批准甘露特鈉膠囊上市註冊申請,這是2003年以來全球第一個被批准用於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新藥。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是一款從海洋生物中發現的藥物。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之後,管華詩院士倡議並發起實施了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針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系統培育、聚集開發、創新研製一批重大海洋藥物。目前全球14款海洋新藥中,有2款是由管華詩團隊研發。

出生於1987年的秦衝,是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2019年歸國後,加入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功能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秦衝團隊所開展的基於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術的海洋藥物研究,是「藍色藥庫」開發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秦衝在實驗室開展靶向蛋白質降解藥物研究

「海洋的生態環境比較特殊,海洋藥用資源獲取需要藉助先進的海洋科考裝備和海洋技術才能完成。」秦衝教授介紹,海洋中具有藥學活性的天然產物多,但是由於結構複雜、合成困難,能直接成藥的海洋天然產物較少。海洋天然產物的分離產量低以及在培養條件下不可再生性,也是海洋藥物開發的「卡脖子」問題。

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呢?依託秦衝教授建立的靶向蛋白質降解藥物研究體系,以海洋來源的活性化合物為出發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目前正在研發新型抗腫瘤、抗病毒藥物。

和秦衝一樣,80後的陳朝暉教授也是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青年業務骨幹之一。他曾乘坐「東方紅2」和「東方紅3」海洋綜合科考船四次東進西北太平洋,累計出海時間超過三百天,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實時觀測系統構建取得重大進展。

科研人員在西北太平洋布放自主研發的漂流式海氣界面浮標

「如同我們人類的血管源源不斷地將養料輸送到全身各個位置一樣,黑潮及其延伸體是全球氣候系統的關鍵海區,海洋通過黑潮這支巨大的『暖氣通道』將熱量釋放給大氣。」

聊起黑潮延伸體,陳朝暉教授打開了話匣子。五年前,這個海域對我們來說還是陌生的。而現在,我們已經構建起國際上第一個黑潮延伸體實時定點觀測陣列,我國在深遠海的實時觀測能力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16年4月,在西北太平洋科考過程中,陳朝暉教授在黑潮延伸體海域現場觀測到一個超強鋒面,海水溫差在幾海裡範圍內高達14度。如此強的海洋鋒面目前還沒有相關報導。

五年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探索建立理事會管理、學術委員會指導、主任委員會負責的「三會」治理模式,充分體現「去行政化」和機構「扁平化」;打破傳統人才管理體制,試行科研人員以「雙聘」為主,與協同單位共享科研成果,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活力。

除了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隊伍外,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還通過部署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的大型科研設施,建設了七個公共科研平臺,基本覆蓋海洋領域重點學科方向和事關海洋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全年面向81個科研團隊提供科學計算、航次共享、分析與測試、同位素測定、機械加工製造、冷凍樣品數據收集等24種共享服務,支撐207項科研項目實施。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成長和壯大,充分說明了我們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吳立新院士表示。五年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以新型的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以開放的胸懷、協同的理念,匯聚國內外優勢力量,在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的偉大徵程中,邁出了一個個堅實步伐。

信息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小寧

海洋知圈編排

未來兩天近海預報

預計明天,

渤海、黃海、東海北部有1到1.5米的輕浪到中浪;

東海南部、釣魚島附近海域有1.5到2.8米的中浪到大浪區;

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南海北部有2.5到3.8米的大浪區;

南海中部、南部有2.5到4.5米的大浪到巨浪區;

北部灣有1.3到2米的中浪。

預計後天,

南海、巴士海峽的大浪區維持,浪高2.5到4米;

東海將生成新的大浪區,浪高2.5到3.5米。

1月2~6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數值預報

明日濱海出行提示

01

沿岸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舟山、平潭、深圳、海口、三亞海域有中浪,較適宜濱海休閒觀光活動;

我國其它沿岸海域都是輕浪,適宜開展濱海休閒觀光活動。

我國主要沿岸海域包含:

Ⅰ大連;Ⅱ天津;Ⅲ青島;Ⅳ連雲港;Ⅴ上海;Ⅵ舟山;Ⅶ平潭;Ⅷ廈門;Ⅸ深圳;Ⅹ北海;Ⅺ海口;Ⅻ三亞。

02

主要航線海況

預計明天,

三亞至西沙北礁航線有大浪,乘船舒適度為三級,乘船出行請提前備好暈船藥;

上海至普陀山、廈門至金門、海口至海安航線有中浪,乘船舒適度為二級,較適宜乘船出行;

我國近海其他主要旅遊航線有輕浪,非常適宜假期乘船旅行。

我國主要旅行航線包含:

①大連-煙臺;②上海-普陀山;③海口-北海;④廈門-金門;⑤深圳-珠海;⑥海口-海安;⑦三亞-西沙北礁航線。

乘船舒適度分為五級:

一級:海面狀況極佳,非常適宜乘船旅行;

二級:海面狀況優良,適宜乘船旅行;

三級:海面狀況良好,較適宜乘船旅行;

四級:海面狀況較差,基本適宜乘船旅行;

五級:湧浪偏大,不適宜乘船旅行。

03

美麗海島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永興島附近海域有3.4米的大浪,分界洲島、蜈支洲島、黃巖島、永暑礁附近海域有2.5~2.8米的大浪,東極島、釣魚島附近海域有2.1~2.2米的中浪,以上海島都不適宜乘船出行;

嵊泗列島、普陀山、大陳島、南麂島、平潭島、湄洲島、東山島、南澳島、萬山群島、川山群島附近海域有1.8~2米的中浪,玉環島、洞頭島、嵛山島、海陵島、南三島、東海島附近海域有1.3~1.7米的中浪,這些海島較適宜乘船出行和遊玩;

我國其他各美麗海島附近海域都是輕浪,海況不錯,非常適宜乘船出行和海島遊玩。

美麗海島是指以下的35個海島:

覺華島、長山群島、菩提島、長島、劉公島、靈山島、秦山島、連島、崇明島、嵊泗列島、岱山島、東極島、普陀山、大陳島、玉環島、洞頭島、南麂島、嵛山島、三都島、平潭島、湄洲島、東山島、釣魚島、南澳島、萬山群島、川山群島、海陵島、南三島、東海島、潿洲島、分界洲島、蜈支洲島、永興島、黃巖島、永暑礁。

(上圖中的照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藍色星球II》背後的海洋觀測技術與裝備
    部分內容摘自:《藍色星球II》、《加拿大海底科學長期觀測網的研究進展》、《海洋環境監測裝備技術發展綜述》2020.8.12.海洋百科 藍色星球II在《藍色星球II》書末尾,該片出品人James Honeyborne和製片人Mark Brownlow
  • 李志民:關於第二次科學革命
    第二次科學革命的主要標誌是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主體部分涉及物理學,使人類認識自然界的宏觀廣度和微觀深度都有極大的提高。包括相對論、量子論和量子力學、X-射線、放射線和電子的發現。  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的重大理論突破為內容。
  • 三次科技革命之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緊跟著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從英國開始向西歐,然後向北美蔓延。日本也是在這一時期,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電能的使用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政治上的保障在十九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全球泛起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或者改革。
  • 三次科技革命之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的科技革命是上個世紀的事,目前還有許多人是見證過這次科技革命,親歷過那個時代。這次科技革命發生在二戰之後,從美國開始發生的。,因為戰亂到美國躲避戰亂的全球頂尖人才,美國移民國家的那種探索創新的民族精神,這些條件為美國可能出現科技革命創造了基礎條件。
  • 《藍色星球2》強勢回歸!同一個世界,同一片海洋.
    2001年BBC出品的紀錄片《藍色星球》可以說是世界探索海洋的自然紀錄片的「開山鼻祖」,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向觀眾展現地球的神秘之美,並獲得豆瓣9.5分的高評。從我們熟悉的海岸到黑暗的海洋深處,各處美景盡數其中,相比第一部來說,《藍色星球2》製作更加精良,音樂、畫面更加細膩,將許多過去未知的地帶、驚人的生物及其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呈現在觀眾眼前。
  • 海洋探索時發現未知物種,長相怪異,像「外星人」?
    地球是非常遼闊的,我們生活的區域僅僅只佔地球的非常小一部分,在地球上仍然有許多區域,我們未曾探索過。天上、地下以及水中,存在著許多我們人類未曾認知的一些生物。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能夠對我們生活的地球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也讓我們看到更多從未見過的壯麗景觀。
  • 量子力學將迎「二次革命」 科學家重新審視量子世界
    量子糾纏、非局域性等新概念,促使科學家開始重新審視量子世界的本質。   「新實驗方法和手段的出現,提供了更多研究量子世界奧秘的有效工具,對量子力學的基礎問題進行實驗研究成為可能。」郭光燦說。   於是,在量子力學將進入新階段的大背景下,國內首屆「量子力學二次革命」論壇日前在合肥召開。
  • 國家海洋局一所落戶藍色矽谷 已是第二次搬家
    昨天記者從藍色矽谷核心區管委了解到,藍色矽谷核心區又多了一個國字號的科研機構,截至目前,藍色矽谷核心區的國字號在建機構已達5家。昨天上午,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即墨市鰲山衛街道辦事處盤龍莊奠基,新的研究所竣工後,將主要用於研發實驗及應用,而現在位於嶗山區的第一海洋研究所則作為基礎研究使用。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深潛、深鑽、深網是當今探索深海奧秘的三大手段,即深潛科學考察、國際大洋鑽探和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深潛是直觀的深海探索,但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存在局限性。深潛最深只能到海底,從海底往下得靠鑽探,這就是深鑽;深潛的運行時間只能以小時計,想要長期連續觀測就得將傳感器放到海底,聯網觀測,這就是深網。深潛、深鑽和深網,共同擔起深海探索的技術重任。
  • 看世界系列 | 探索海洋世界的秘密
    導讀:海底世界長久以來一直吸引著人們進行不斷的探索,有關海底奧秘的話題總是長久不衰。英國電視臺科學考察團隊耗時近1年,深入海底的未知領域對這片與世隔絕的地帶進行了研究探索。  在整個科考過程中,科學工作者們在全球海洋範圍內,對地球上的7大地區海洋的近1000多處海底深處進行了此前所沒有進行過的探索,他們記錄下了無數令人難以置信的最新發現。
  • BBC最美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回歸
    網易娛樂10月24日報導 被稱為最美紀錄片的《藍色星球2》將於10月30日登陸中國視頻網站,同步BBC播出。為你帶來4K高清視覺下的海底世界,享受影院般的震撼體驗!2001年,英國BBC電視臺推出紀錄片《藍色星球》,以前所未有的獨特視角探索海洋奧秘,真實地記錄了海洋世界的無窮魅力,顛覆了觀眾對海洋的理解。
  • 科技的飛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還有政治和軍事等很多方面發展變得不平衡,從而導致了各個國家之間開始市場經濟的掠奪,也導致爭奪世界霸權變得愈發激烈。第二次世界大戰隨之爆發。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率先登上了第三次革命的快車,也就是「科技革命」。
  • 藍色星球2豆瓣評分9.9好看嗎 每一幀都可作為壁紙
    《藍色星球2》共7集,將於17年10月29日播出,期待!    紀錄片《藍色星球2》分為7集,觀眾將會在影片中領略到深邃海洋之下的絕美景觀、墨西哥灣的鹽水池的神秘、甲烷火山的奇觀以及魚捕食海鳥的稀有場面。本紀錄片的製作耗時4年,共執行了125次海底探險,水下拍攝時數長達6000多個小時。
  • 藍色星球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 更新時間一共多少集介紹
    BBC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詳細具體的更新時間受到不少觀眾和網友們的關注,據了解,《藍色星球》第二季於2017年10月30日已經播出,不僅僅只有一集,那麼《藍色星球》第二季的更新時間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詳細具體的更新時間介紹吧!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師生開展2020年世界海洋日主題系列活動
    今年6月8日是第12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3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為海洋可持續創新」。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以線上活動為主的形式,面向全校師生開展了首個以「海洋日」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周。文化周分為「海洋知識科普、海洋文創故事、海洋主題之夜」三個環節。海洋知識科普《大海,你還好嗎?》
  • 量子力學將迎「二次革命」:追問「為什麼」
    量子糾纏、非局域性等新概念,促使科學家開始重新審視量子世界的本質。 「新實驗方法和手段的出現,提供了更多研究量子世界奧秘的有效工具,對量子力學的基礎問題進行實驗研究成為可能。」郭光燦說。 於是,在量子力學將進入新階段的大背景下,國內首屆「量子力學二次革命」論壇日前在合肥召開。
  • 藍色星球第二季是怎麼拍攝的 豆瓣評分9.9導演驚喜回應
    BBC紀錄片《藍色星球》是怎麼拍攝的受到了不少網友和觀眾的好奇,目前,《藍色星球》第二季正在火熱播出中,豆瓣評分居然高達9.9分,令不少網友都很驚訝!那麼每一幀都美到可以做壁紙,每一個場面都令人感到震撼、緊張的畫面是怎麼拍攝出來的呢?一起來看看關於《藍色星球》第二季幕後拍攝的故事。
  • 位於鰲山灣畔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打造世界級藍色高地
    今年年初,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召開學術年會,120個專題報告、22個青年學者報告和87個牆報,集中展示了2019年新取得的科研碩果:「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開發」等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 「海洋之最」比太空宇宙更神秘未知的世界
    ,龐大的海洋尤其是未知的深海,對科學家們來說遠比太空宇宙更加神秘未知。到今天,人類有12人到過月球,卻只有3人到過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約還有90%的海洋還從未被人類探索過。海洋是地球陸地所有棲息物種所居住空間的300倍,它的深處是難以想像的寒冷和幾乎完全黑暗的未知世界。但儘管如此,海洋深處卻生活著人山人海數不清的奇幻生物大軍。
  • 世界海洋科技論壇青島舉行 發布十大海洋前沿問題
    新華網青島8月16日電(郭亞麗)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中國科協在會上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本次論壇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戴民漢等六位院士做了現場主題報告,就當下海洋科技領域熱點問題交流了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