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2020-11-2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青島1月24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近日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海燕」水下滑翔機創造世界紀錄等入選。

&nbsp&nbsp&nbsp&nbsp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nbsp&nbsp&nbsp&nbsp該研究利用過去5萬年的硅藻δ18O記錄,發現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並且這種大量低鹽水的突然注入與Cordilleran冰蓋的融化(即北大西洋淡水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繫。該研究還揭示了Cordilleran冰蓋融化的機制,解釋了3萬年前的Heinrich Stadial 3時期,東北太平洋顯著淡水注入信號的缺失。此項研究揭示了北太平洋在北半球冰期氣候千年變率中的響應及反饋機制,為了解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遙相關機制提供全新的認識,為研究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波動關係提供參考。

&nbsp&nbsp&nbsp&nbsp二、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弱加強全球氣候變暖

&nbsp&nbsp&nbsp&nbsp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異會影響熱量在氣候系統中的分配,其主要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低緯度向高緯度輸送熱量,二是向中深層海洋輸送熱量。該項目通過分析觀測數據指出,AMOC減緩雖然會減少向高緯度的熱量輸送,同時也會減少向深層海洋輸送的熱量。在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加速、溫室效應持續增強的背景下,AMOC減緩減少了向深層海洋輸送的熱量,使得溫室效應聚集的熱量駐留在海洋表面,加熱大氣,加劇了氣候變暖。這一發現是對AMOC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作用的重要補充和完善,揭示了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自然變率的調製作用。

&nbsp&nbsp&nbsp&nbsp三、自主研製的系列「海燕」水下滑翔機創造世界紀錄

&nbsp&nbsp&nbsp&nbsp我國自主研製的「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於2018年4月在馬裡亞納海溝順利通過測試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至8213米,獲得寶貴的海底深淵數據,創造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海燕」長航程水下滑翔機從2018年6月起在我國南海無故障連續運行141天,剖面數734個,續航航程達3619.6公裡,刷新了此前由自己保持的多項中國紀錄。目前已具備工作深度200米、1000米、4000米和10000米譜系化「海燕」研發和技術服務能力。本年度,共計50臺次「海燕」面向全國12家海洋科研單位提供服務,完成觀測剖面7807個,並多次參與南海國防任務,為我國海洋科學和國防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nbsp&nbsp&nbsp&nbsp四、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通過結題驗收

&nbsp&nbsp&nbsp&nbsp2018年12月14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順利結題,通過總體驗收。驗收專家認為,該專項圍繞認知和經略海洋的國家重大需求,以熱帶西太平洋及鄰近海域為重點區域,針對深海大洋信息獲取、大洋動力過程及其氣候效應、近海生態系統健康、深海綜合探測和自主深海探測裝備研發等關鍵科學技術挑戰,突破若干核心關鍵技術,深化海洋系統的科學認知,高質量完成了全部任務,各項成果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指標,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在熱帶西太平洋科學研究的引領地位,在服務國家海洋戰略、提升海洋科技支撐能力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總體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該專項通過總體驗收。專項先後共執行深遠海航次35個、近海航次113個,總航程超33萬海裡,「發現號」ROV下潛210餘次,獲取海山、熱液、冷泉區巨型和大型生物樣品5000餘號近600種,新增科學數據約127TB,發表SCI論文1198篇,科學專著15部。

&nbsp&nbsp&nbsp&nbsp五、現代化海洋牧場構建與生態安全保障

&nbsp&nbsp&nbsp&nbsp建立了人工魚礁和配套技術,突破了海草床修復和大型藻類周年修復技術,實現了生境從局部修復到系統構建的跨越;突破了關鍵物種擴繁和資源增殖技術,實現了生物資源從生產型修復到生態型修復的跨越;構建了現代化海洋牧場安全保障平臺,實現了資源環境從單一監測評價到綜合預警預報的跨越。在萊州灣、海州灣、祥雲灣、養馬島等地構建了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區水質長期穩定在一類水質標準,經濟生物種類增加29~46%,資源量增加5倍以上,每戶漁民年收入由原來的5萬元提高至14萬元。

&nbsp&nbsp&nbsp&nbsp該研究成果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併入選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nbsp&nbsp&nbsp&nbsp六、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海洋創新藥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

&nbsp&nbsp&nbsp&nbsp2018年7月17日,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順利完成臨床3期試驗,效果達到預期。此次試驗完成,意味著該新藥研製已經邁過了最關鍵的一步。11月20日,GV-971上市申請獲得CDE的正式承辦受理。GV-971是從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類分子,不同於傳統靶向抗體藥物,GV-971能夠多位點、多片段、多狀態地捕獲β澱粉樣蛋白(Aβ),抑制Aβ纖絲形成,使已形成的纖絲解聚為無毒單體。最新研究發現,GV-971還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失衡、重塑機體免疫穩態,進而降低腦內神經炎症,阻止阿爾茨海默症病程進展。GV-971為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研發開闢了新路徑,有望引領糖類藥物研發新的浪潮,成為服務全民健康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磅創新藥物,對提升我國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nbsp&nbsp&nbsp&nbsp七、海洋系列衛星多星發射,初步構建海洋立體觀測天基系統

&nbsp&nbsp&nbsp&nbsp我國海洋系列衛星在2018年引來大發展,海洋一號C衛星(HY-1C)、海洋二號B衛星(HY-2B)和中法海洋衛星(CFOSAT)相繼於2018年9月7日、10月25日和10月29日成功發射,HY-1C衛星使我國首次擁有全球24小時開機的水色探測衛星,可每日覆蓋全球一遍以上、首次實現了星載紫外波段水色大氣校正能力和星上高精度定標能力、CFOSAT衛星在全球首次具備海浪波譜探測能力,HY-2B衛星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動力探測精度進一步提高。這些衛星將與明後年發射的HY-1D、HY-2C/D衛星形成海洋水色上下午星座和海洋動力衛星星座,初步構建我國海洋立體觀測網天基星座系統。

&nbsp&nbsp&nbsp&nbsp八、西太平洋湍流混合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nbsp&nbsp&nbsp&nbsp湍流混合是調控海洋環流和溫鹽結構的關鍵因子,探明其時空分布和驅動機制是改進海洋模式的關鍵所在。湍流混合具有時空上的間歇性和隨機性,因此,長期連續觀測是獲取混合魯棒性統計特徵的唯一手段。該研究基於太平洋17套潛標所獲取超過一年的連續觀測資料,首次發現西太平洋上層混合率在0~22oN範圍內呈現「W形」的子午向分布,其中混合率的三個峰值分別出現在0~2oN、12~14oN和20~22oN;指出驅動這三個強混合帶的動力學機制分別是:赤道區域背景流的強剪切、全日內潮的亞諧波不穩定和中尺度暖渦對近慣性內波的「抽吸」效應。該研究不僅極大豐富了多尺度動力過程驅動海洋混合的理論框架,也為改進海洋模式的混合參數化方案奠定了重要基礎。

&nbsp&nbsp&nbsp&nbsp九、全球氣候變化下的海洋生物適應新認知

&nbsp&nbsp&nbsp&nbsp項目進展: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多重疊加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與多樣性面臨諸多挑戰,對關鍵種的生存現狀和適應潛力評估是海洋科學的重點和熱點。證實了海洋生物代表種牡蠣在精細尺度上的遺傳分化,發現環境適應的關鍵作用基因與遺傳位點;揭示了表型可塑性以及乙醯化介導的能量抑制過程在環境適應中的重要性,同時還評估了不同環境的牡蠣群體的適應潛力差異。為評估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以及預測生物適應潛力提供了創新性理論基礎,並為海洋生物資源的精確評估、保護與持續利用提供了可行性途徑與方法。

&nbsp&nbsp&nbsp&nbsp十、中國改性粘土技術引領國際赤潮治理領域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美國佛羅裡達州沿岸持續爆發大規模赤潮,導致大量海生物死亡和近海旅遊業損失,引發全球關注。為應對這一生態災害,2018年10月23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與中科院海洋所在巴黎第18屆全球有害藻華大會上簽署了利用中國改性粘土技術應對佛羅裡達沿海赤潮災害的合作協議。11月14日,首批改性粘土材料及赤潮治理專用設備正式啟運美國,應用於美國佛羅裡達沿岸的赤潮治理。這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2017年落地智利後,又一次走出國門,標誌著該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全球赤潮治理領域起到引領作用。

相關焦點

  • 2016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專家學者推薦,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6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成果」。評選結果如下:   一、蟲黃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甲藻是海洋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之一。
  •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12-29 來源:教育部   2016年12月26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中新網12月26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今日揭曉。北京大學視頻編碼國家標準AVS2支撐中央電視臺播出超高畫質電視、北京協和醫學院炎症性免疫反應的新型分子與細胞機制等項目上榜。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中國科學報】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
  • 2018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
    日前,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教育部科技委於2018年9月中旬至12月中旬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工作。經過地方和高校遴選及公示、部門形式審查、學部初評和專家綜合評議4個階段,最終推選出10項2018年高校重大科技成果。  都有哪些優秀科技成果入選?入選的項目厲害在哪裡呢?
  • 2016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嘉賓上臺發言    杭州網訊 12月24日,「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    為了體現評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將所有候選項目提交相關領域的10名院士進行專家函審,根據項目是否具有技術創新性突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顯著、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等標準進行不記名投票;最終確定本年度的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 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北大兩個項目...
    日前,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高校申報和公示、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等評審流程後在京揭曉。「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0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琳、通訊員王瀟瀟、高翔)「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剛剛揭曉。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2019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這項由合肥天麥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發的項目一經發布,便博得了陣陣掌聲。   1月11日,「2019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揭曉活動在我縣舉行。經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等環節,共有20個候選項目從推薦申報中脫穎而出進入公眾投票環節,得到24萬餘名廣大同行的熱情參與。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羅俊團隊「測得最高精度引力常數G...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羅俊團隊「測得最高精度引力常數G值」位列第五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  2019-03-01 文/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圖片來源:中山大學官方微信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
  • 《科學》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評選正式揭曉
    北京晨報報導:「科學界的奧斯卡獎」——《科學》雜誌評選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19日正式揭曉。21世紀曾被一些專家預言為「生命科學的世紀」,在今年十大科技突破的評選中已經有所體現。●基因研究解現實問題入選「科學奧斯卡」的生命科學領域突破中,有關小核糖核酸的研究成果被看作最重大的年度科技突破。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光明網訊(記者 戰釗)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經成員學會推薦、同行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
  • 兩院院士評選2012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
  • 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導語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人民網北京1月20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在院士、科技人員、科技新聞工作者推薦候選新聞的基礎上,54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2008年1月20在京揭曉。
  • 2016「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近日,由教育部科技委員會組織評選的第19屆「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京揭曉。
  • 2016年度中國變頻器十大品牌評選排行榜揭曉
    「2016年度中國變頻器十大品牌評選」 是由品牌排行網主辦的全網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品牌綜合實力排名評選活動。此次評選,徵集數萬網友投票、點評,經過多輪審核精選出行業品質出眾、人氣最旺的十大品牌。品牌排行網致力於推動中國消費方式品牌化,構建良好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