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1月24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近日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海燕」水下滑翔機創造世界紀錄等入選。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該研究利用過去5萬年的硅藻δ18O記錄,發現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並且這種大量低鹽水的突然注入與Cordilleran冰蓋的融化(即北大西洋淡水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繫。該研究還揭示了Cordilleran冰蓋融化的機制,解釋了3萬年前的Heinrich Stadial 3時期,東北太平洋顯著淡水注入信號的缺失。此項研究揭示了北太平洋在北半球冰期氣候千年變率中的響應及反饋機制,為了解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遙相關機制提供全新的認識,為研究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波動關係提供參考。
    二、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弱加強全球氣候變暖
    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異會影響熱量在氣候系統中的分配,其主要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低緯度向高緯度輸送熱量,二是向中深層海洋輸送熱量。該項目通過分析觀測數據指出,AMOC減緩雖然會減少向高緯度的熱量輸送,同時也會減少向深層海洋輸送的熱量。在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加速、溫室效應持續增強的背景下,AMOC減緩減少了向深層海洋輸送的熱量,使得溫室效應聚集的熱量駐留在海洋表面,加熱大氣,加劇了氣候變暖。這一發現是對AMOC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作用的重要補充和完善,揭示了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自然變率的調製作用。
    三、自主研製的系列「海燕」水下滑翔機創造世界紀錄
    我國自主研製的「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於2018年4月在馬裡亞納海溝順利通過測試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至8213米,獲得寶貴的海底深淵數據,創造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海燕」長航程水下滑翔機從2018年6月起在我國南海無故障連續運行141天,剖面數734個,續航航程達3619.6公裡,刷新了此前由自己保持的多項中國紀錄。目前已具備工作深度200米、1000米、4000米和10000米譜系化「海燕」研發和技術服務能力。本年度,共計50臺次「海燕」面向全國12家海洋科研單位提供服務,完成觀測剖面7807個,並多次參與南海國防任務,為我國海洋科學和國防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四、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通過結題驗收
    2018年12月14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順利結題,通過總體驗收。驗收專家認為,該專項圍繞認知和經略海洋的國家重大需求,以熱帶西太平洋及鄰近海域為重點區域,針對深海大洋信息獲取、大洋動力過程及其氣候效應、近海生態系統健康、深海綜合探測和自主深海探測裝備研發等關鍵科學技術挑戰,突破若干核心關鍵技術,深化海洋系統的科學認知,高質量完成了全部任務,各項成果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指標,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在熱帶西太平洋科學研究的引領地位,在服務國家海洋戰略、提升海洋科技支撐能力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總體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該專項通過總體驗收。專項先後共執行深遠海航次35個、近海航次113個,總航程超33萬海裡,「發現號」ROV下潛210餘次,獲取海山、熱液、冷泉區巨型和大型生物樣品5000餘號近600種,新增科學數據約127TB,發表SCI論文1198篇,科學專著15部。
    五、現代化海洋牧場構建與生態安全保障
    建立了人工魚礁和配套技術,突破了海草床修復和大型藻類周年修復技術,實現了生境從局部修復到系統構建的跨越;突破了關鍵物種擴繁和資源增殖技術,實現了生物資源從生產型修復到生態型修復的跨越;構建了現代化海洋牧場安全保障平臺,實現了資源環境從單一監測評價到綜合預警預報的跨越。在萊州灣、海州灣、祥雲灣、養馬島等地構建了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區水質長期穩定在一類水質標準,經濟生物種類增加29~46%,資源量增加5倍以上,每戶漁民年收入由原來的5萬元提高至14萬元。
    該研究成果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併入選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六、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海洋創新藥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
    2018年7月17日,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順利完成臨床3期試驗,效果達到預期。此次試驗完成,意味著該新藥研製已經邁過了最關鍵的一步。11月20日,GV-971上市申請獲得CDE的正式承辦受理。GV-971是從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類分子,不同於傳統靶向抗體藥物,GV-971能夠多位點、多片段、多狀態地捕獲β澱粉樣蛋白(Aβ),抑制Aβ纖絲形成,使已形成的纖絲解聚為無毒單體。最新研究發現,GV-971還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失衡、重塑機體免疫穩態,進而降低腦內神經炎症,阻止阿爾茨海默症病程進展。GV-971為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研發開闢了新路徑,有望引領糖類藥物研發新的浪潮,成為服務全民健康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磅創新藥物,對提升我國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七、海洋系列衛星多星發射,初步構建海洋立體觀測天基系統
    我國海洋系列衛星在2018年引來大發展,海洋一號C衛星(HY-1C)、海洋二號B衛星(HY-2B)和中法海洋衛星(CFOSAT)相繼於2018年9月7日、10月25日和10月29日成功發射,HY-1C衛星使我國首次擁有全球24小時開機的水色探測衛星,可每日覆蓋全球一遍以上、首次實現了星載紫外波段水色大氣校正能力和星上高精度定標能力、CFOSAT衛星在全球首次具備海浪波譜探測能力,HY-2B衛星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動力探測精度進一步提高。這些衛星將與明後年發射的HY-1D、HY-2C/D衛星形成海洋水色上下午星座和海洋動力衛星星座,初步構建我國海洋立體觀測網天基星座系統。
    八、西太平洋湍流混合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湍流混合是調控海洋環流和溫鹽結構的關鍵因子,探明其時空分布和驅動機制是改進海洋模式的關鍵所在。湍流混合具有時空上的間歇性和隨機性,因此,長期連續觀測是獲取混合魯棒性統計特徵的唯一手段。該研究基於太平洋17套潛標所獲取超過一年的連續觀測資料,首次發現西太平洋上層混合率在0~22oN範圍內呈現「W形」的子午向分布,其中混合率的三個峰值分別出現在0~2oN、12~14oN和20~22oN;指出驅動這三個強混合帶的動力學機制分別是:赤道區域背景流的強剪切、全日內潮的亞諧波不穩定和中尺度暖渦對近慣性內波的「抽吸」效應。該研究不僅極大豐富了多尺度動力過程驅動海洋混合的理論框架,也為改進海洋模式的混合參數化方案奠定了重要基礎。
    九、全球氣候變化下的海洋生物適應新認知
    項目進展: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多重疊加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與多樣性面臨諸多挑戰,對關鍵種的生存現狀和適應潛力評估是海洋科學的重點和熱點。證實了海洋生物代表種牡蠣在精細尺度上的遺傳分化,發現環境適應的關鍵作用基因與遺傳位點;揭示了表型可塑性以及乙醯化介導的能量抑制過程在環境適應中的重要性,同時還評估了不同環境的牡蠣群體的適應潛力差異。為評估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以及預測生物適應潛力提供了創新性理論基礎,並為海洋生物資源的精確評估、保護與持續利用提供了可行性途徑與方法。
    十、中國改性粘土技術引領國際赤潮治理領域
    近年來,美國佛羅裡達州沿岸持續爆發大規模赤潮,導致大量海生物死亡和近海旅遊業損失,引發全球關注。為應對這一生態災害,2018年10月23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與中科院海洋所在巴黎第18屆全球有害藻華大會上簽署了利用中國改性粘土技術應對佛羅裡達沿海赤潮災害的合作協議。11月14日,首批改性粘土材料及赤潮治理專用設備正式啟運美國,應用於美國佛羅裡達沿岸的赤潮治理。這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2017年落地智利後,又一次走出國門,標誌著該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全球赤潮治理領域起到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