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大洋中的風生環流和全球海洋環境變化」 講習班圓滿結束
11月20日下午,由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LTO」)主辦,為期兩周的「世界大洋中的風生環流和全球海洋環境變化
-
「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開班
11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主辦的「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在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舉行了簡短的結業典禮儀式,LTO副主任齊義泉為學員頒發了證書,標誌為期兩周的講習班圓滿結束,獲得預期效果。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崩潰
大西洋洋流對歐洲與北美氣候有明顯的增溫作用。不過據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會致使洋流停止。
-
同步輻射應用國際學術講習班及研討會舉辦
6月22至28日,2004北京同步輻射應用國際學術講習班和中國--歐盟金屬蛋白同步輻射研究進展研討會在高能所成功舉辦。 來自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全國大專院校的近百位學員參加了同步輻射應用國際學術講習班。講習班邀請9位國外著名專家講授了同步輻射各領域最新進展,為學員帶來譜學和能帶計算等最新軟體以及使用訓練方法。
-
全國研究生短期課程張量分析講習班在上海大學開班
尚七網4月25日訊 4月17日,由上海大學數學系和上海大學張量與矩陣理論國際研究中心主辦的張量分析講習班在本次講習班由張量研究研究專家,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祁力群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團隊擔任主講;吸引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蘭州大學、上海大學等近50家高校院所的研究生和年輕教師。 開幕式由數學系主任、上海大學張量與矩陣理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王卿文教授主持。
-
學會動態丨CAAI前沿講習班第九期成功舉辦
CAAI-AIDL2020年12月10日-11日,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在線主辦的「人工智慧前沿講習班首先介紹了CAAI AIDL前沿講習班的宗旨和歷史,並對大家參加網上講習班表示感謝。然後介紹了本期講習班著重集中在結合認知科學成果以及融合知識的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最新進展。
-
大氣環流和氣候知識考點匯總
來源:高考地理資訊今天給大家整理了大氣環流和氣候的考點,趕緊學起來吧!
-
溫鹽環流與氣候突變
美國國防部給布希政府提交的一份秘密報告中也指出,「世界將因為氣候變化造成的環境災難和資源緊缺引發生存之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將遠遠大於恐怖主義的影響」。 影片的開頭,氣候學家在新德裡召開的各國政府首腦會議上指出,全球持續變暖會導致北大西洋的溫鹽環流關閉,從而引發一場氣候突變。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
-
2014彈性波動力學高級講習班在京舉辦
8月5至9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2014彈性波動力學高級講習班在北京交通大學舉辦,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所長王小民研究員、李紅浪研究員,美國西北大學曲建民教授、德國錫根大學張傳增教授等10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為講習班作了報告
-
我校教師參加2014年全國實驗力學高級講習班
講習班吸引了來自全國70個單位的200多名學員參加。我校能源與安全學院穆朝民教授、理學院羅吉安副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薛長國副教授以及材料學院選礦專業張澤華同學參加了該講習班。參加講習班期間,我校教師積極同南京中迅微傳感技術有限公司等四家企業進行相關儀器設備進行交流,了解了最新三維數字圖像相關的測量設備、儀器,並對專題講座中涉及的實驗測量設備有了最直觀的認識。 本次三維數字散斑相關技術及應用講習班旨在促進我國光測實驗力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學術隊伍的建設,為廣大青年學子和學者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
-
高中地理 | 大氣環流和氣候考點匯總
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的形成是氣溫高低造成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是氣流運動造成的。三圈環流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想地球(球體、組成物質均一等)基礎之上的。但是,由於地球上海陸分布因素的影響,出現了海洋、陸地上高、低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其影響有:①陸地高壓(冬季)切斷副極地低氣壓帶並在亞洲地區形成典型的冬季風。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團隊前期預研究發現了北太平洋存在一支超長、超強的次溫躍層海流,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整個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 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於上世紀40年代建立,主要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氣候變化九問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北京同步輻射裝置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分析講習班成功舉辦
培訓現場應廣大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XAFS)用戶的迫切要求,受中國同步輻射專業委員會委託,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資助下,北京同步輻射裝置舉辦的2011年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EXAFS)譜分析講習班於12月7日至8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舉行。
-
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環流在加速
大尺度海洋環流是海水運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對海洋熱量和質量進行著再分配,是塑造地球海洋環境的基本動力過程之一。對全球海洋環流變化的準確評估是理解地球氣候系統變化和預測其未來變化趨勢的一個關鍵。長期以來, 人們在海洋環流與氣候方面存在著一個迫切希望回答的基礎性科學問題: 地球的海洋環流系統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是如何變化的?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環流非同步變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侯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團隊成員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研究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海洋環流間並非同步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
的熱帶海洋地區,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氣候。地區,海水溫度持續異常變冷,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氣候。(2)相互作用:①大氣環流的改變,會引起洋流的變化,進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②洋流的改變,表層海水溫度也會隨之變化,反作用於大氣圈,引起降水異常。精講精析:(1)分析厄爾尼諾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