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2020-11-30 觀察者網

據新華社2017年1月1日報導,當地時間去年12月31日凌晨3時30分,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駛抵南緯60度、西經60度附近海域,開始了跨年度的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

這是中國時隔26年再次開展以綜合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為重點的國家專項南極科考調查,也是2017年新年到來之際,我國海洋科考的「地質首炮」。

十秒一炮

南極正值夏季,陽光燦爛,精心選擇的工區海況良好。在「海洋六號」首席科學家助理趙慶獻指揮下,年輕的中國科考隊員們將焊接在巨大鋼架上的高壓氣槍投入南極冰海之中,以十秒一次的頻率發射「氣炮」,形成的聲波可以被船後的電纜捕捉,從而測量出詳盡的海底地層結構。

接下來,「海洋六號」還將開展多波束、淺剖、重力柱、地熱和溫鹽深測量等科考調查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海洋六號」南極科考航次首席科學家何高文說,與26年前由「海洋四號」科考船執行的首次同類任務相比,此次調查無論是研究區範圍,還是科考的深度與精度,都實現了跨越式進步與提升,填補了多方面空白。

1990年至1991年,參與執行第7次南極科考任務的「海洋四號」完成了對南設得蘭群島以南海域布蘭斯菲爾德海峽的調查。此次科考則主要在南設得蘭群島以北區域進行,研究範圍大幅擴展,有望實現對一個從海溝到島弧、再到弧後盆地的完整的「溝弧盆體系」的詳細勘察。

「海洋六號」(資料圖)

在電纜設備方面,趙慶獻介紹說,和26年前採用模擬信號電纜、鋪設9道信號通道相比,此次調查採用了遍布電子模塊的數位訊號電纜,信號通道達96道。按照道間距12.5米計算,「海洋六號」在南極海域排列出的是一張1200米長、300米定深的「大網」,能清晰掃描海底1000米以下的地層結構。

在海底取樣方面,「海洋四號」的取樣能力非常有限,而「海洋六號」使用了9米重力取樣管,最大作業能力可達18米深。此外,「海洋四號」不具備海底熱流探測能力,而「海洋六號」的重力取樣管上安裝了一系列熱流探針,這些溫度傳感器就像海洋體溫計一樣,可以準確測出深海熱流。

直面挑戰

此次「海洋六號」的科考活動屬於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組成航次,也是這艘重4600多噸、已經有7年船齡的科考船赴南極海域的「處女航」。

這艘科考船匯集了40多名來自全國海洋科學、海底科學研究領域的精英人才,他們中絕大多數是「80後」甚至「90後」,不少人都是第一次赴南極科考。

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南極地理環境複雜,氣候變化萬端,突如其來的風浪和常年的寒冷低溫都是「海洋六號」和這支中國海洋地質科考隊伍所沒有經歷過的。此外,由於這一科考領域整體處於國內空白、國際公開資料稀少狀態,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需要科考人員自行摸索。

「電纜投放不僅取決於海水的溫度,還取決於海水的鹽度,否則就會失衡,這個度怎麼把握,我們都只有紙面數據,沒有實際經驗。我們也從沒有遇到過浮冰,雖然準備了預案,但是效果怎樣還要等實踐來檢驗,」趙慶獻說。

邁向未來

南極,這塊位於地球最南端的大陸,至今仍顯得神秘而迷人。在科考人員看來,這裡蘊藏著許多與地球和人類息息相關的科學奧秘,有待挖掘和破解。

「人類之所以高度重視極地研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極和北極都最為『敏感』,也最為單純,它們也是影響全球環境變化的最重要的調節器。從全球變暖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人類生存與極地變化息息相關,」何高文說。

在「海洋六號」此次航程中,來自同濟大學的肖文申就承擔著與海洋環境變化相關的課題。他說,通過對南極的研究,可以對比研究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這裡是我們其他區域環境演化最好的地質參考坐標和衡量基準」。

據介紹,「海洋六號」的工作就類似於給南極海域的海底「做CT」、「抽驗血」、「量體溫」,多管齊下,最終形成翔實的地層結構報告,給後續極地與全球環境和地質演變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目前,中國正在從極地研究大國向極地研究強國邁進,新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極地科考站都在籌劃和建設中。外界普遍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極地研究將進一步加快空白填補過程、加強專業化方向突破、實現多領域的追趕與領先。

「從第一次南極專項地質與地球物理調查到第二次,隔了26年,但我相信下一次的間隔不會這麼長,積累了經驗的『海洋六號』將做好再次探查極地的充分準備,」何高文說。

記者 王攀

【2016-2017大洋南極科考任務】

去年7月8日,「海洋六號」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啟航,執行2016-2017大洋南極科考任務。

據悉,「海洋六號」船本次出航主要包括三個航次,分別是中國大洋第41航次科學考察、中國地質調查局2016年深海資源調查航次和南極科學考察航次,全部行程預計歷時282天,總航程近6萬公裡,計劃於2017年4月中旬返回廣州。

其中,中國大洋第41航次科學考察活動於西太平洋海域展開,主要任務包括繼續履行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勘探合同》國際義務、開展西太平洋海山區富鈷結殼合同區的資源環境評價、完成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海上調查培訓的義務等,為期約120天。

2016年深海資源調查航次則在東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調查,為了解全球深海資源分布、對比不同構造環境下深海資源特徵提供基礎資料,航次為期40天。

在結束了大洋科考和深海資源考察活動後,「海洋六號」於去年12月16日晚從智利瓦爾帕萊索港起航,駛向南極,正式展開為期4個多月的南極科考活動。

目前,中國另一艘極地科考船「雪龍」號正在開展環南極大陸科考活動。這也意味著今年1月份,南極海域將有「海洋六號」和「雪龍」號兩艘中國科考船同時開展科考作業。

「海洋六號」船長藍明華介紹說,為了避開西風帶影響,此次科考將沿著智利內水道南下並穿越風高浪急的德雷克海峽。

【26年前的「海洋四號」】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船舶大隊大隊長,在這次南極科考中擔任「海洋六號」船指導船長的何發光向記者講述了26年前的南極故事:

1990年10月到1991年5月,科考船「海洋四號」赴南極海域,作為中國第七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成員之一,在南極海域開展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綜合調查。當時,何發光剛剛從大學畢業,以見習二副的身份隨船出航。這次行程不僅讓他見到了企鵝、海豹和冰川大陸,也讓初出茅廬的他真正體驗到了南極科考的艱難困苦。

「海洋四號」船隸屬於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它執行的這次科學考察,是我國在南極海域開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綜合調查。

何發光回憶道,「海洋四號」船只有3000多噸,比現在的「海洋六號」小了三分之一。船上90多位科考隊員,大多數是4個人一間,上下鋪,沒有獨立的衛生間,沒有造水機,淡水非常缺乏。到南極後,更是如此,所有房間的水龍頭都關掉,只留廚房一個水龍頭,大家要洗臉刷牙衝涼,就拿桶到廚房去接水。在南極的幾十天,都是這麼過來的。為了節約用水,船上一大半以上的隊友都剃了光頭。要過春節了,為了給大家弄點水洗個澡,船上用纜繩牽著水管從長城站上取了一次水,費了很大勁。

何發光告訴記者,當時的通訊、生活條件還是比較艱苦。和家裡聯繫,主要靠寫信,往來一次要一個多月,給每位科考隊員也只配發了三件服裝禦寒。尤其是,氣象預報條件還比較差,每天要依靠人工觀測氣象變化,由於極地氣候狀況變化莫測,科考船幾次遭遇險情,有一次差點船毀人亡。當時,極地突發氣旋,「海洋四號」火速趕往錨地避險,由於風浪太大,拋下錨鏈後也一直沒能穩住,情況萬分緊急,只能拼命迎風頂住,直到最後關頭,錨鏈咬住,船終於穩住了。當晚,降下暴風雪,第二天早晨,大家發現船鐘上被凍上了厚厚的一層冰。

【小資料】

「海洋六號」綜合調查船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主,首次集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調查功能於一體,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我國首次自行設計、建造,總造價近4億元。

它採用電力推進系統、動力定位、全迴轉舵槳等國際先進技術及設備,配置了深海水下遙控探測系統、深海取樣分析、深水多波束測深系統、深水淺地層剖面系統、長排列大容量高解析度地震採集系統等多種高科技調查設備,配置有4000米級深海水下機器人「海獅號」,裝備條件在我國海洋地質調查隊伍中首屈一指。

該船總長106米,型寬17.4米,型深8.3米,設計吃水5.5米,設計排水量4600噸,最大排水量5287噸,試航速度17節,自持力60天,續航力15000海裡,可在國際海域無限航區開展調查。該船的順利下水,標誌著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裝備正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自1984年組織第一次南極科學考察以來,我國已經完成了32次南極科學考察,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在極地冰川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生態學、大氣科學、日地物理學等領域積累了大量觀測數據,建立了極地科學數據和標本樣品的共享平臺,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學新發現,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2005年我國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地面進入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2009年在該地區建成我國南極崑崙站為標誌,中國極地考察正在由極地大國向極地強國邁進。

相關焦點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向『海洋六號』全體船員和隊員問好,祝你們首航來南極考察順利!」 ——「向『雪龍』號老大哥致敬!向南極考察旗艦船致意!」 這段對話發生在南緯62°22′25″西經58°39′26″——在世界盡頭的南極海域,兩艘中國科學考察船在這裡勝利「會師」。
  • 海洋六號,讓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據人民日報27日報導,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在當天舉行的「海洋六號」科考船成果發布會上,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說,在南極航程中,「海洋六號」掃描長度超過250公裡、寬度超過80公裡,獲得的數據量達80G左右,形成的無縫隙近三維立體海底地貌圖可為我國後續極地科學考察和船舶航行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水深及海底數據。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海洋六號」船於2009年秋入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由我國自主設計、自行建造,裝備有大量先進船舶及調查設備。入列前,記者曾登船參加了它在長江口的一次試航,對船的穩定性、易操控性等有一定了解。但其應用於海洋科考的能力,在2011年的這次遠航中,記者才得以見識和體驗。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金星二號"科考船服務近海科考26年 下月退役
    記者27日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於已到了強制報廢的年限,承擔了中國沿海26年科考任務的「金星二號」科考船將在島城正式退役,12月8日將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拍賣。27日下午,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船舶大隊,曾在「金星二號」上擔任了4年船長的朱萱大隊長,向記者講述了發生在這艘考察船上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海墾母山咖啡登上「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和國家海洋科考船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8日消息(記者 杜倬荷)近日,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旗下的母山咖啡部分產品登上了「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成為中國遠徵南極的科考隊員的能量保障,受到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歡迎。同時,母山咖啡還將供應給「向陽紅21號」等中國海洋科考船隊。
  •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解說】  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公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於2018年11月11日凱旋,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 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
    中新社蘭州3月9日電 題: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作者 孔子俊提起南極,人們大多會想到寒冷、企鵝、海豹、冰川……如果說南極有植物,許多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他們從蘭州出發,輾轉途經上海、巴黎、聖地牙哥、蓬塔阿雷納斯,並於1月17日抵達南極長城站,開始為期13天的南極科考之旅。「南極科考領域非常廣泛,包含海洋、大氣、地質等,但相對來說研究植物的很少,甚至有人認為南極沒有植物。」由此,南極的植物成為兩位科研人員此行重點關注的對象。
  • 重返國家戰隊!時隔20年,中大學者搭乘「雪龍2」號抵達南極
    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首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清華就曾經兩次赴南極參加越冬科考,他向記者介紹,在本次科考中,中大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等兄弟單位開展了緊密合作,所承擔和參與的科考內容主要包括船載海洋/海冰-大氣通量觀測、大氣探空協同觀測、多手段海冰厚度和分布觀測、多手段物理海洋觀測等。
  • 一萬五千海裡回家路「海洋六號」啟程返航
    (原標題:一萬五千海裡回家路「海洋六號」啟程返航)
  • 「海洋地質六號」調查工作與技術服務比翼齊飛
    ◎唐得昊 陳宗恆/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海洋地質六號」科考船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不僅圓滿完成了西太平洋調查區生物與環境調查任務,還搭載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在南海科考航次中完成了潛標打撈回收技術服務。
  • 「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取得了豐碩科考成果,特別是在全球首次發現了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隨船領隊、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介紹,「向陽紅01」船於2017年12月30日開始執行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海上考察歷時46天。科考隊員克服天氣惡劣、環境生疏、浮冰肆虐和裝備條件不足等困難,在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基礎上,加深和擴展了科考內容和科學目標,取得了豐富科考成果。
  • 「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探秘南極動物世界
    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8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展開中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的太空人海綜合調查。調查顯示,儘管環境惡劣,但是這裡依然生機勃發。在科考隊員、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教授鄧文洪的鏡頭裡,留下了30種鳥和7種海洋哺乳動物的身影。他為此拍攝了5萬多張照片。「我記錄到的鳥種群數量近3萬隻,其中九成為南極鸌。它們多棲息在冰山上,最大的一群有近6000隻。」鄧文洪說。 本次科考中,魚類研究專家葉振江、張潔對太空人海1000米以淺的中水層魚類進行了調查。
  •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新社廣州  19日,廣州市近百名中學生走進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參加「太平洋—廣州」海洋科普課堂。授課方是目前正在太平洋上執行最後一個航段調查任務的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該航段首席科學家劉方蘭、船長藍明華和3名科考專家共同給學子們進行海洋奧秘科普教育。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信局、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海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聯合主辦。
  • 科普丨南極大洋科考關注些什麼
    月5日電(記者榮啟涵)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大洋隊正在南極半島海域進行全學科海洋環境綜合考察,此次科考計劃12天完成42個重點站位的考察作業。自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以來,南極半島海域都是我國南極科考的研究重點。大洋隊科考隊員都在專注於哪些研究?想要獲得哪些樣本和數據?新華社記者帶你走近南大洋上科考作業現場,聽聽科考隊員們的介紹。南大洋中溫室氣體的「物理泵」此次作業航線中完成了西風帶區域內兩條重要的海域斷面考察。
  •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4月10日電 (陳靜顧榮華)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此番科考,雪龍號科考船行駛到南緯78°41′羅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學考察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紀錄,同時開闢了中國極地科學的海陸空立體化協同考察新紀元。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我國大洋科考船自 20 世紀末我國開始大洋科學考察時起,在「大洋一號」船購進專用大洋科考前,我國已有多艘調查船進行了多個航次的大洋科考。「向陽紅 5 號」萬噸級海洋調查船原系波蘭建造的「Francesco Nullo」級貨船,由波蘭巴黎公社船廠建造,1966 年下水。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近年來,「向陽紅06」每年出航約300餘天,航跡遍布太平洋、印度洋,是我國主力海洋科考調查船舶之一。2007年,該船根據7000米載人潛水器水面支持系統的任務需求,被改裝為深潛試驗母船。增改裝後的向陽紅09船出色地完成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歷次海試、資源調查航次、深淵調查航次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