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浦海溝動物世界探秘:「蛟龍」號5000米深海大型動物見聞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向陽紅09」船6月6日電 題:雅浦海溝動物世界探秘:「蛟龍」號5000米深海大型動物見聞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海參、讓研究人員吃驚的罕見海綿、各具特色的海星和海蛇尾、悠然遊著的魚和蝦以及叫不出名字的神秘動物……

  在雅浦海溝5000米左右的深海,有著超乎想像的動物世界。6月5日,「蛟龍」號在雅浦海溝進行了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7次下潛,最大潛深5136米,從5100多米到4900多米的海溝山坡上爬行,近底觀察和獲取巖石、近底海水、沉積物、生物樣品,進行環境參數測量等作業,用時3小時8分鐘。記者採訪下潛人員和觀看「蛟龍」號拍攝的海底視頻,看到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深海動物世界。

  海參:種類齊全超乎想像

  透過「蛟龍」號的鏡頭,仿佛進入了一個海參的王國:紫紅色的、乳白色的,長著很多角的、光滑的,圓胖的、瘦長的……或趴在石頭上、或臥在沉積物上。

  「海參的適應能力很強,以前也經常在深海看到海參,但在這麼深的海底一次看到這麼多種海參,還是頭一回,每隔幾分鐘就能遇上一隻。」本潛次主駕駛傅文韜說。

  記者從海底視頻中,看到了15隻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的海參,比記者在深度只有4800米左右的馬裡亞納海溝看到的要多得多。「蛟龍」號今年在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進行的潛次中,海參是引人注目的主角,這在於海參對深海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

  深海裡的這些海參,都有一個透明的凝膠狀身體。專家指出,在食物匱乏的深海世界,這樣的身體無須為了長身體而消耗過多能量,這是適應深海生存的一種表現。

  海綿:見所未見格外神奇

  5日10時13分,一隻大型生物出現在「蛟龍」號的鏡頭前。這個長相類似植物的動物,長著一根長長的「莖」,約30公分高,莖上的「枝」分兩層,每層的枝上各有4個白色透明的圓球。

  參加過多個大洋航次、研究底棲生物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鹿博說,這是海綿,以前見過很多種不同的海綿,但從未見過這種海綿。

  「這是一種肉食海綿。」從事海綿分類學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龔琳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從電腦裡找到了其他學者著述中記載的這種海綿。

  令人惋惜的是,下潛人員將此海綿取樣以便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但帶回海面時海綿已經化掉,不見原形。

  11時40分,一隻更加奇特的動物闖入「蛟龍」號視野,像極了百合花,長了一個長長的莖,上面是一朵盛開的「百合花」。龔琳和鹿博告訴記者,這是另一種肉食海綿,至於它的進一步細節則需具體研究才能知道。

  海蛇尾與海星:長得挺像「美醜」不同

  海星和海蛇尾種類很多,長得也千差萬別,但此次「蛟龍」號看到的海星和海蛇尾則「美醜」分明。

  在「蛟龍」號視頻開始拍攝不久,海蛇尾便接二連三地出現:

  10時3分,「蛟龍」號用機械手取巖石樣時,一隻海蛇尾出現在鏡頭前。

  10時6分,一隻海蛇尾出現,「蛟龍」號用機械手取樣,放入生物筐。

  10時10分,一隻海蛇尾出現。

  10時16分,一隻海蛇尾出現。

  這4隻海蛇尾長得一樣。此後,海蛇尾所見不多,只先後看到了2隻出現在鏡頭前。

  海星的出場則格外驚豔。12時42分,一隻紫紅色的海星極為舒展地長在巖石上,5隻長長的「腳」向上彎著,組成了一個好看的形狀,老遠就能看到,甚是耀眼。

  此次所見海星和海蛇尾,均為5個腕足,中間一個圓盤,長得比較像。對此,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東聲說,一個簡單的區別是,海星5隻腕足的背面有一條步帶溝,是可以張開的,而海蛇尾正面和背面都是由骨頭連著,沒有步帶溝。

  魚和蝦:深海世界頂層掠食者

  10時10分,當「蛟龍」號在抓取海蛇尾作為科學研究的樣品時,一隻蝦從旁邊遊過。20多分鐘後,一隻更加漂亮的紅色大蝦看了「蛟龍」號幾眼,由上至下從鏡頭前遊過。

  紅蝦剛剛遊過,一條大魚出現了,黑色的鰭、灰白色的身體,悠然自得地遊著。

  11時7分,一條白色大魚悠閒地遊著。與剛才看到的圓胖身材的魚不一樣,這條頭黑、身材白色的魚比較瘦長,黑色的眼睛格外醒目。

  這些魚和蝦,是真正的巨型底棲動物,是深海世界的頂層掠食者。

  油桶與海螺:外來侵入者的存在

  看著這些深海視頻,見到一個個深海的「主人」,讓記者驚訝不已。但更讓記者驚詫的是,11時1分,一個CHEVRON牌子的32升油桶突然出現在鏡頭前,開始模糊,後來清晰。卡在石頭中的油桶,顯而易見是從水面的船上扔到海裡的。

  12時7分,看到另一個外來的侵入者:一隻有所破損的海螺,一看就是淺海裡的那種螺,不知怎麼來到了深海世界。

  獨特生命體系:待解的深海動物之謎

  在深海視頻中,記者還看到了兩個疑似海葵的白色動物,一隻疑似珊瑚的樹狀動物以及一個無法比擬的白色球狀動物……

  「蛟龍」號一帶而過的視頻拍攝,能拍到的動物只是滄海一粟。深海有著人類難以想像的生物世界,這裡是高壓、低溫、無光照、低營養和相對封閉的生態環境,生活在這裡的生物也因此有著獨特的生命體系。

  由於技術條件限制、探索工具缺乏,人類對深海的了解並不充分。專家介紹,深海尤其是6000米以上的深淵區生物研究,目前仍以物種發現為主,已經發現了一些深淵特有物種,但對深淵生物群落結構缺乏全面了解;發現了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差異情況,但對其具體機制還不清楚;深淵生物怎樣適應極端環境、營養和能量來自何方,這些深淵生命過程的科學奧秘同樣有待揭示。

  「去年中國大洋37航次『蛟龍』號已經在雅浦海溝兩岸不同深度做了一個剖面的5次下潛,本航段繼續在雅浦海溝兩岸進行5次下潛。」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陳新華說,利用「蛟龍」號的獨特深潛優勢和定點作業能力,查明雅浦海溝特定區段不同水深帶生物群落的組成和分布,揭示深淵生物不同空間分布及其極端環境適應性的機制。

  本航段「蛟龍」號已經在雅浦海溝下潛兩次,在接下來的幾天內,「蛟龍」號將進行3次6000米以上的大深度下潛,搭載科學家前往深淵區探索,期待能有更多的驚喜和發現。

相關焦點

  • 滿足所有想像《深海迷航》海底5000米探秘
    滿足所有想像《深海迷航》海底5000米探秘 時間:2017-12-27 14:15:35
  • "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收官 我國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順利抵達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為期5年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隨之圓滿收官。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及一批新成長起來的專業的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推動著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快速發展,標誌著我國的載人深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 蛟龍下水與世界潛水器全紀錄(組圖)
    美國是較早開展載人深潛的國家之一,1964年建造的「阿爾文」號  載人潛水器是他們的代表作,可以下潛到4500米的深海。1985年,它找到鐵達尼號沉船的殘骸,如今已經進行過近5000次下潛,是當今世界上下潛次數最多的載人潛水器。
  • 「蛟龍」號有多牛?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新華社「向陽紅09」船6月13日電 題:「蛟龍」號有多牛?6大能力在試驗性應用中呈現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3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最後一潛,這也是「蛟龍」號自2013年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以來的第101潛和「收官之潛」。
  • 蛟龍號下潛5000米拍攝海底稀奇大型生物(圖)
    在我國取得海星、柳珊瑚、海綿、玄武巖、多金屬結核等豐富樣品和資料,拍攝到鼠尾魚、盲魚、耳狀章魚、鎧甲蝦等種類豐富的大型生物。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隨「蛟龍」號下潛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為我國第一位在大洋乘坐「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  早晨7時,藍天白雲,空氣清爽。執行「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應用下潛任務的隊員各就各位。
  • 「蛟龍號」首次拍到大量深海奇異生物-蛟龍,首次,拍攝,深海,奇異...
    當地時間8月9日7時(北京時間8月10日凌晨1時),「蛟龍」號在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詳細勘查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1航次)第二航段首次應用下潛。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隨「蛟龍」號下潛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為我國第一位在大洋乘坐「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
  • 中國「深海蛟龍」現身萬米海底,龍宮真的存在?答案刷新認知
    近日,網上有消息稱:中國「深海蛟龍」現身距離海平面達萬米馬裡亞納海溝,從此,答案刷新了世界的認知。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馬裡亞納海溝,位於西太平洋,被稱為「地球第四極」,這裡的水下環境極其惡劣,水壓高、完全黑暗、溫度低,是地球上人類的禁區,其最深處達11000米,可謂是我國傳說中的「深海龍宮」所在地。
  • 「蛟龍」號首赴西南印度洋開展深海海底「黑煙囪」精細科學考察
    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今日, 我國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2014—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從江陰起航,將在我國西南印度洋一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開展20個下潛的精細科學考察,同時我國首批女潛航員待命下潛。
  • 50米、100米,再到3000米、5000米,帶你了解深海「的哥」背後的故事
    」在離開母船後遭遇通訊故障,與母船「失聯」,在茫茫大海中等待了兩個多小時才恢復通訊;3000米下潛時,潛水器遇到了絕緣故障;5000米下潛時,機械臂突然斷裂而洩漏的油汙讓潛水器成了「眼大卻無神」;終於下潛到7062米的海底時,大量沉積物覆蓋住採樣籃而讓「蛟龍號」難以作業……靠著過硬的技能和冷靜的心理,葉聰成功的駕駛著「蛟龍號」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險情,為中國潛航事業積累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聽海洋專家講故事 一睹「蛟龍」號真容
    (翻拍)  被稱為「海怪」的疑似後鰓類動物。(翻拍)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李新正是第一航段搭乘「蛟龍」號下潛的8名科學家當中的一員,他用「驚豔」二字來形容此次所發現深海生物,「數量不多,但種類驚人的多」。  6月18日,「蛟龍」號下潛,科學家在冷泉區的山脊沿冷滲區域發現了密密麻麻的貽貝和瓷蟹,其棲息密度之高完全超乎人們的想像,在遇及深潛器時,螃蟹開始焦急地四處逃跑。
  • 我國研製「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印度洋完成深海勘察
    人類探測到位於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是已知離水平面最深的地方,而人類不藉助任何防身裝備下潛的極限則是113米。藉助特殊裝備,肉體跟海水接觸下潛的極限是332米。那麼對於那些超過332米的地方,就只能藉助一些類似潛水艇這類裝備來抵抗海水的壓強了。我們都知道,在海水中一個物品會受到來自全方位的壓迫力,這就是壓強,壓強與下潛的深度成正比,越往下其受到的壓力也越大。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4日和7日分別在西北印度洋進行了中國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在調查區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同時獲取了豐富的硫化物樣品。
  • 探秘奇妙海底世界
    這個夏天,跟隨著上天的「神九」和入海的「蛟龍」,無數人的目光觸及了過去只停留在想像中的神秘世界。上周,剛剛從馬裡亞納海溝凱旋的「蛟龍號」帶回人類對於深海的種種疑問,回到青島。這艘紅色潛水器曾數度探秘深海。中國人的深海之路走了10多年,隨著下潛深度的不斷創新,神秘的海底面紗也在慢慢揭開。
  • 一張長圖:與「深海勇士」潛水機器人共赴海底探秘
    一張長圖:與「深海勇士」潛水機器人共赴海底探秘 2019-02-03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12日 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1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科考,採集到了300多隻螺、49只貽貝以及茗荷、多毛類動物等大量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為什麼深海動物都那麼醜?原來是因為這
    本文專家:朱廣思,碩士,科普作家,北京科普作協會員人類對深海的了解,比對太空的了解還少,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所提供的信息得知,百分之九十五的海底世界,都還是未知的,很多外星球的地表圖都比地球的海底圖畫的詳細。
  • 「奮鬥者」號下潛10909米:我們為什麼要做深海探索?
    要知道,《海底兩萬裡》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一部小說,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小說中描述的海底世界的見聞和鸚鵡螺號的先進科技都充滿了魔幻色彩。凡爾納在這部小說中融合了當時歐洲科學家對於海洋生物、地理大發現之後的海洋版圖以及當時最先進的電力等科技的元素,也加入了個人非凡的想像。
  • ...巖柱般的海綿動物」科普講堂帶孩子下潛深海 探索海洋神秘
    未來網記者 張冰清 攝  據了解,「我是海洋科學演說家」第二季之「認識海洋世界 護衛藍色領土」科普進校園活動是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科院科學傳播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共同主辦,未來網、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承辦。活動旨在面向青少年普及海洋知識、增強青少年對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的認識,促進對瀕危海洋世界的保護意識,擴大海洋科普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 剛剛出水,又要「環遊」世界!
    昨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位於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至此,中國大洋第38航次圓滿完成,這也標誌著「蛟龍」號五年的試驗性應用階段圓滿結束
  • 一堂課下潛深海7000米!揭秘罕見黑暗生物鏈+蛟龍號「龍腦」
    來自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劉開周老師不僅是「蛟龍號」控制系統的研究人員,更是世界首次突破載人潛水器7000米深度的潛航員,是從大山驕子到深海蛟龍的傳奇人物。相比於宇航事業,深海探秘確實少了許多它原本應該獲得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