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跟隨著上天的「神九」和入海的「蛟龍」,無數人的目光觸及了過去只停留在想像中的神秘世界。上周,剛剛從馬裡亞納海溝凱旋的「蛟龍號」帶回人類對於深海的種種疑問,回到青島。這艘紅色潛水器曾數度探秘深海。中國人的深海之路走了10多年,隨著下潛深度的不斷創新,神秘的海底面紗也在慢慢揭開。
今天,由本報和省科協、科學24小時雜誌社共同主辦的「科學行走計劃」走進國家海洋二所,與嚮往著藍色海洋的大學生朋友一起,推開深海科考這座厚重的知識大門。
海底有什麼
在海洋二所的「海底展廳」,藍色的主調營造出神秘的海底世界,大熒幕上播放著動態的海洋畫面,腳下是一幅中國深海科考「版圖」,牆面上是普及的海洋知識,一張張老照片記錄著海洋二所出徵大海的歷史……這個小小的展廳,承載著幾代人的夢想,其中包括今天的「主角」——海洋二所副所長李家彪和兩次跟著「蛟龍號」海試的海洋二所副研究員劉誠剛。
「海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那裡究竟有什麼?」浙江工商大學新聞系學生王易可率先拋出的問題,是所有人關心的。
「海底其實和陸地一樣,有平原、高山和峽谷,海裡也會地震和火山爆發。我們今天看到的海底可能就是遠古時代的大陸,人類所擁有的這片海洋,是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地理運動形成的。」說完這段精彩的「開場白」,劉誠剛帶著我們走到一塊觸摸式LED顯示屏前,一張簡易的地圖上,用紅點標示著9個著名海域。「東南印度洋中脊、西南印度洋中脊、東太平洋結核區……這些就是10多年來我國已經勘探過的地方。」
「勘探的過程很艱辛,但大海也在回報著我們。」劉誠剛說,比如目前在結核區發現的錳結核,在洋中脊發現的硫化物和海底稀土礦,還有正在探測的可燃冰、天然氣等等,都將是重要的資源。
其實,在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裡,除了能源,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也是深海勘探的「鎖定目標」。「『蛟龍號』帶回的兩隻海參都死了,它們還能為人類貢獻什麼呢?」王易可繼續發問。
在「蛟龍號」的科學團隊中,劉誠剛負責取回樣品的處理和保存,「其中一隻海參將用作標本保存,另一隻我們會分析它的DNA序列。」這些深海動物的基因,將會有生物學和藥用價值。「更重要的一點,科學家們發現深海存在大量古菌,他們對生命起源的研究將有重大貢獻。」
「浙江是颱風高發區,大家知道中國80%-90%的颱風來自哪裡?」劉誠剛向大學生們提問。海洋是整個大陸的氣候調節系統,我們熟悉的大陸季風、乾旱、災害天氣等長期氣候現象,都和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而,勘探海洋也是為了更加準確地預測氣候。」
入海有多難
6月24日,「蛟龍號」潛航員和「神九」太空人的「海天對話」引發了全球關注。
「為什麼會有『上天容易,下海難』的說法?」從下沙趕來的大三學生張維對此頗感興趣。
在李家彪看來,這個「俚語式」的句子,卻蘊藏著深刻的科學道理。「無論上天、下海,最重要的是控制。在太空,太空飛行器的定位靠衛星,可以非常精準。但是海底的定位卻一直是難題。」他說,目前潛水器的定位只能依靠事先建立好的校準基站,而校準基站本身的定位也要耗費很大精力。
李家彪強調道:「海底的地形複雜,潛水器下潛要避免碰撞、海底暗流等不利因素。」
「相比陸地,深海是人類知之甚少的區域。地球上所有的高山都已被人類徵服,而對深海卻仍然存在諸多認知盲區。」回答完這個問題,李家彪心生感慨。探秘深海,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將如何
「『蛟龍號』挑戰了7062米的深度,還會再下潛嗎?將來它還會有什麼任務?」海洋科學的愛好者王朔向兩位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技術型」問題。
「整個海洋中,資源最豐富,最值得人類探索的是3500-4000米的區域。」李家彪解釋到,「蛟龍號」挑戰7000米成功,代表著中國在深海有了話語權,這並不意味著它將走向更深處。
「蛟龍號」順利完成此次海試後,稍作調整又將遠航。「明年,它將在南海試驗,尋找可燃冰和天然氣等海洋資源。」也就是說,「蛟龍號」將一直為中國的深海探測服務著。
「下一步的深海探測將會做什麼?未來普通人能入深海嗎?」王朔追問道。
目前,中國已經加入國際大洋中脊計劃,李家彪將擔任2013-2015年度的聯合主席。「洋中脊是整個地殼最開始生長、最活躍的地區。從通訊國到主要成員國,說明中國的深海探測已處於世界領先。」未來,AUV(水下自製機器人)將是海下勘探的主力,而帶著光纜下海的ROV(水下機器人),則負責深海取樣工作,從海下傳回錄像和照片。
今天,「蛟龍號」已抵達江蘇省江陰市,回到它真正的「家」——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下午,劉誠剛啟程前往江陰,繼續樣品分析工作。臨行前,他帶給在場的科學愛好者們一個積極的消息:「在美國,已有4000多位科學家探秘深海,相信中國在不久的將來也可以把更多人帶向大海深處。」
近在眼前的深海探秘,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