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達
我們中國有句名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講的是要因地制宜,要學會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才能進一步生存下來。其實這句名言可以類比的範圍很廣,比如我是一個"旱鴨子",常年生活在內陸,第一次看見大海的時候就比較恐懼,更不用說下海遊泳了。當然,出生在海邊的人可能爬山本領就沒有在大山裡的孩子強了。因此,在沿海地區生存的人總體對於下水遊泳這件運動比較強勢。
不過縱使有些人生活在海邊,下水遊泳的本領極強,總歸有個極限。人類探測到位於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是已知離水平面最深的地方,而人類不藉助任何防身裝備下潛的極限則是113米。藉助特殊裝備,肉體跟海水接觸下潛的極限是332米。那麼對於那些超過332米的地方,就只能藉助一些類似潛水艇這類裝備來抵抗海水的壓強了。
我們都知道,在海水中一個物品會受到來自全方位的壓迫力,這就是壓強,壓強與下潛的深度成正比,越往下其受到的壓力也越大。因此人的肉身有一個承受極限,否則可能會受到壓力過大而死亡。當然,對於這點壓力當然阻擋不了人類對深海的探測,因此才有了潛水艇、潛水器的發明。
目前已經得知,世界上只有美、俄、日、法四國具有載人深海潛水器,不過這四國下潛的最大深度均未能超過6500米這個極限,好在我國研製的"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在7000米,而且進展順利,其第四次實驗的下潛深度在7020米。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所謂載人深海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並不指載人下潛深度,可能載人下潛一定距離後會釋放無人潛水器進行更下面的潛水作業,很清晰的一點就是美國探測世界最深海溝就是使用了無人潛水器。
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我們也能開發出各式各樣先進的潛水器,具備了與美日等發達國家同臺競技的實力。根據中新網的消息,我國自主研發的另一款深海潛水神器"海龍3"號成功完成了下潛的任務。據悉,在4月9日的凌晨,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公海資源勘探任務的"大洋一號",成功遙控下潛深度6000米的無人潛水器"海龍3"號完成脊龍旂熱液口取樣勘察任務。本次作業共計下潛3次,作業時間超過了6個小時,收貨頗豐,取樣的物品包括海底動植物、深海沉積物以及海床土壤等,為我國分析這塊海況資源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在勘明陸地資源並估算出它們大約能使用200年左右,這種緊迫感逼著大家不得不將目光瞄準了更深更神秘的海洋尋求發展資源。目前世界各國都已經開始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勘探,而且我國最為一個資源本就匱乏的大國,每日的資源消耗量驚人,我國必須要尋找並且開發出大量的資源,才能供應我們國家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