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島2月6日電(記者張旭東、劉詩平)「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6日聚首位於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這「三龍」都探過哪些「深海龍宮」?又探得了哪些「寶物」?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
「海龍二號」最大作業深度為3500米,長3.17米、寬1.81米、高2.24米,重3.45噸,通過一根線纜與母船相連接,由操作手在支持母船遙控,根據潛水器線纜傳來的海底影像遠程控制潛水器運動與機械手操作,其突出優勢是水下工作時間長,主要用於深海熱液硫化物、生物與環境等深海勘探與科學調查。
2009年,「海龍二號」在中國大洋第21航次第三航段中,在太平洋成功開展深海熱液科考,創造了我國首次自主發現並精細觀測深海黑煙囪的紀錄。
隨後,「海龍二號」參加了中國大洋第22、26、30航次並得到多次成功應用,下潛海域包括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等。
6000米級「潛龍一號」是一個圓柱體,長4.6米、直徑0.8米,重1500公斤,最大續航能力24小時,巡航速度2節,可通過預編程實現水下自治式運動規劃,可用於深海地形地貌、海底流場等海洋環境參數的大尺度、長時序觀測。
「潛龍一號」於2013年3月完成湖上試驗及湖試驗收,當年5月搭乘「海洋六號」船在南海進行首次海上試驗,累計完成7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4159米,獲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測數據,設備布放與回收成功率達100%。
這「三兄弟」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蛟龍」號,其長、寬、高分別是8.2米、3.0米與3.4米,重約22噸,最大特點是可帶科學家親臨海底現場,開展精細科考作業。從2002年立項以來,「蛟龍」號歷經10年研製與海上試驗,於2012年在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世界作業類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