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不在陸」。
2020年11月10日,我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世界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下潛深度達10909米,再一次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奮鬥者號」在海底執行了一段時間的任務後,順利返航。
馬裡亞納海溝位於太平洋的西部,距離日本僅有200公裡遠,最深處達到了11000多米,是地球已知的最深處,被稱為「地球第四極」。
馬裡亞納大海溝形成於大約6000萬年前,是兩個板塊的俯衝地帶,即太平洋板塊在這裡俯衝到菲律賓板塊之下,地形結構呈現出一個大大的v字型,深度可達6~11千米,海拔8000多米的珠穆朗瑪峰放到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中,離露出水面還差很大一截。海溝海底地形十分複雜,地殼構造活動非常頻繁。鮮有潛水器可以下潛到如此深度。
「奮鬥者號」能夠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底部,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
海溝底部環境極其惡劣,是一個陽光無法到達,完全處於黑暗的世界,含氧量極低,溫度低到只有2℃左右,最可怕的是海溝底部水壓異常地高,相當於海平面的1100倍,就好像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每一個方向,連坦克下去都會被瞬間壓爆,自己感受下!因此,這就對深海探測涉及到的各個領域的技術水平要求非常高,甚至高於在太空航行的太空飛行器。
首先,就要考慮用什麼樣的高端材料來頂住這無比巨大的水壓。「奮鬥者號」使用的是我國自研的新型鈦合金材料。這種材料是經過很多年的持續優化改進和上千次的測試才發展出來,具有非常高的硬度和韌性,才被用於製造"奮鬥者號"深潛器的主要耐壓殼體。
然而這樣千錘百鍊研製出來的材料,不過只是個開始,還需要極其精密的加工製造,可靠的焊接技術,應對海底水聲通信,供氧,電池等等一系列超乎想像的巨大技術難題,並保證球艙內潛航員的絕對安全。
雖然,我國的「奮鬥者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三次將載人深潛器著陸到馬裡亞納海溝底部最深處。但前兩次的深潛器到達海底後,並沒有展開探索任務,僅僅是為了抵達而抵達,單純是為了完成一次紀錄。
而我國的「奮鬥者號」,這次在海底停留了6個小時。執行拍攝、巡航,採樣等一系列深海勘探考察活動。利用潛水器集成的機械手設備採集了沉積物、礦物,深海水樣以及深海生物等樣本,並在深海完成了與海面上的通話,還帶回了一些海底地形地貌、海洋生物等珍貴的圖像資料。
雖說我國是第三個抵達的,但在對海底的探索方面已經遠超了前兩次,更加突顯了我國深海探測的技術實力。
眾所周知,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起源地,部分科學家提出,最初的生命誕生與海底熱液噴口處。因此,研究探索海洋深處的構造,將有助於人類解開生命的誕生之謎以及地球的演化等重大的科學問題。
2020年我國的科學事業令世界矚目,先有「北鬥三號」的全面組網,「天問一號」也在途飛往火星,最近的「奮鬥者號」又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可謂「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這千百年來,國人的夢想,都在今年又實現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