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8日 12: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內容摘要:8月25日,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主辦的「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在滬舉行。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8月25日,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主辦的「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在滬舉行。
來自政府部門、高等院校、智庫機構的專家學者就如何推進上海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領域取得進展進行了交流。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強主持會議。
提高科技人才流動性
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面對嚴峻複雜的形勢,要更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提出了「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三點批示。作為中國對外開放、促進有責任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對於應對人類面臨的諸多全球性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副教授常旭華介紹了「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課題的進展情況,並就全球現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現狀與管理規律進行了匯報。他建議,上海要參與或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或大科學工程應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尊重國際慣例和管理規律,積極吸取現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成熟經驗與失敗教訓;二是應重點圍繞大科學計劃與大科學工程的「唯一性、前沿性」開展工作;三是要引進和培養頂尖科學家,提高科技人才流動性,完善載體建設,形成一所高層級、擁有獨立自主權的實體科研機構。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院長單曉光認為,全球正處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黎明,上海牽頭髮起國際大科學計劃或大科學工程應當充分尊重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瞄準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準確判斷自身的獨特優勢,完善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法律框架,杜絕冒進主義,進而制定最佳的發起或參與方案。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上海市經信委設施處處長山棟明表示,當前經濟層面的逆全球化運動已經深刻影響到科技全球化的發展。新形勢下,上海在參與或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面需要重新定位,準確判斷自身所處的時間坐標、空間坐標、屬性坐標。上海應當苦練內功,紮實推進科技創新基礎性工作,繼續培育獨特的核心競爭優勢,為未來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積蓄「交換能力與博弈能力」。同時,上海應加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載體建設,分級分類管理,明確支持標準,形成多元載體共同發展的新局面。上海應立足現狀,處理好大科學計劃、小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之間的關係,加強大科學計劃與大科學工程的協同發展。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教授任聲策認為,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我國主動融入全球科學界、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的重要手段。上海應豐富和拓寬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與路徑,主動出擊,打破當前逆全球化思潮下的國際僵局。
2020年以來,大國間在貿易、科技、人才交流等領域的博弈更加複雜化、擴大化,對我國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已經構成了嚴重挑戰。對此,陳強建議,一是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未來我國繼續跟國際保持接軌、爭取國際合作與支持的重要突破口;二是要提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高度,站在解決全人類面臨共同難題、為全球提供基礎研究公共產品的角度,降低政治敏感度,避免我國國家利益與域外國家的利益直接衝突;三是在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的大背景下,我國科技界應當貫徹實施「雙循環」戰略,先從國內做起,遴選若干具備發起潛力的領域,開展項目先導資助、人才培育計劃,夯實科技創新基礎能力,為未來我國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