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

2020-11-2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在同濟大學召開

2020年08月28日 12: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8月25日,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主辦的「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在滬舉行。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8月25日,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主辦的「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在滬舉行。

  來自政府部門、高等院校、智庫機構的專家學者就如何推進上海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領域取得進展進行了交流。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強主持會議。

  提高科技人才流動性

  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面對嚴峻複雜的形勢,要更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提出了「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三點批示。作為中國對外開放、促進有責任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對於應對人類面臨的諸多全球性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副教授常旭華介紹了「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課題的進展情況,並就全球現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現狀與管理規律進行了匯報。他建議,上海要參與或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或大科學工程應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尊重國際慣例和管理規律,積極吸取現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成熟經驗與失敗教訓;二是應重點圍繞大科學計劃與大科學工程的「唯一性、前沿性」開展工作;三是要引進和培養頂尖科學家,提高科技人才流動性,完善載體建設,形成一所高層級、擁有獨立自主權的實體科研機構。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院長單曉光認為,全球正處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黎明,上海牽頭髮起國際大科學計劃或大科學工程應當充分尊重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瞄準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準確判斷自身的獨特優勢,完善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法律框架,杜絕冒進主義,進而制定最佳的發起或參與方案。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上海市經信委設施處處長山棟明表示,當前經濟層面的逆全球化運動已經深刻影響到科技全球化的發展。新形勢下,上海在參與或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面需要重新定位,準確判斷自身所處的時間坐標、空間坐標、屬性坐標。上海應當苦練內功,紮實推進科技創新基礎性工作,繼續培育獨特的核心競爭優勢,為未來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積蓄「交換能力與博弈能力」。同時,上海應加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載體建設,分級分類管理,明確支持標準,形成多元載體共同發展的新局面。上海應立足現狀,處理好大科學計劃、小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之間的關係,加強大科學計劃與大科學工程的協同發展。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教授任聲策認為,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我國主動融入全球科學界、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的重要手段。上海應豐富和拓寬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與路徑,主動出擊,打破當前逆全球化思潮下的國際僵局。

  2020年以來,大國間在貿易、科技、人才交流等領域的博弈更加複雜化、擴大化,對我國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已經構成了嚴重挑戰。對此,陳強建議,一是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未來我國繼續跟國際保持接軌、爭取國際合作與支持的重要突破口;二是要提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高度,站在解決全人類面臨共同難題、為全球提供基礎研究公共產品的角度,降低政治敏感度,避免我國國家利益與域外國家的利益直接衝突;三是在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的大背景下,我國科技界應當貫徹實施「雙循環」戰略,先從國內做起,遴選若干具備發起潛力的領域,開展項目先導資助、人才培育計劃,夯實科技創新基礎能力,為未來我國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做好充分準備。

 

相關焦點

  • 推進大科學計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院士專家共話「大科學」發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省科協主席陳駿的科研團隊,正在為建設蘇州深時數字地球研究中心而忙碌。「我們聯合了國內一批科學家做這件事,並已經吸引十多個國家地質調查局和國際研究機構參與這個大科學計劃。」陳駿說。
  • 加強國際大科學合作
    目標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把「人造太陽」從夢想變為現實。可以說,這一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當前,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許多科學問題的範圍、規模和複雜性不斷擴大,遠遠超出單一國家的能力,國際大科學合作成為一種必然。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項目落戶江蘇-蘇州相城
    近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進行了公示,共9個項目立項。國字當頭這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來頭不小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由原來的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基金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整合而成
  • 創新微黨課 | 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國際合作成必然
    當前,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許多科學問題的範圍、規模和複雜性不斷擴大,遠遠超出單一國家的能力,國際大科學合作成為一種必然。特別是對於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來說,投資強度高、多學科交叉、實驗設施(設備)配置昂貴、研究目標宏大,其複雜程度、經濟成本、實施難度、協同創新的多元性等,都超出一國之力,需要通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來實施。
  • 解讀生命密碼 「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研究聯盟在上海成立
    新華社上海11月1日電(記者吳振東)「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10月31日正式成立,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這是記者從10月31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上獲悉的。
  • 我國新增16個大科學裝置分別落戶在哪裡?
    相關大科學裝置的發展狀態將決定我國在眾多領域的前沿研究取得突破的能力,從而決定了我國在國際上的科學技術競爭能力。  大科學裝置是為國家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提供保障的必不可少的科技基礎設施。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各種活動對於基礎數據和基礎信息的依賴,否則現代社會的運作是不可想像的。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中科院將時刻不忘新時代新擔當,增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支撐大科學計劃的實施。
  • 「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
    中國日報9月25日電(記者 李弘揚)昨日,「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召開。全國政協常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出席會議並致辭。自2016年11月「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式啟動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組織40多個國家6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地勘單位在國內外開展了相關工作,在巖溶地質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力促進了巖溶地質國際合作與交流。
  • 合肥工業大學參與的PCAWG聯盟在《Nature》發表6篇研究論文!牛!
    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腫瘤多組學測序與精準診療是腫瘤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國際前沿熱點,探索肺癌、肝癌、胃癌、腎癌、血癌、皮膚癌等常見癌症的多組學共性特徵是全球科學界共同面臨的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需要國際攜手合作實施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大科學裝置的定義及其重要性大科學裝置也被稱為「大科學工程」,在我國的部分政策語境中也被稱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目前「大科學裝置」的運用範圍最為廣泛。本文參考中國科學院的定義,認為「大科學裝置(包括大型精密科學裝置、大型科學裝置模型、大型的科學演示裝置等) 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其科學技術目標必須面向科學技術前沿,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貢獻」。
  • 學界達成共識: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優先聚焦新冠肺炎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 吳振東)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近日落幕。研討會上,15國科學家達成共識: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在近期應優先聚焦「新冠肺炎和其他重大疾病表型組學研究」「表型組研究技術體系與科研基礎設施構建」以及「表型組學研究中的標準操作程序(SOPs)」三大方向穩步推進。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力爭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圖譜」繪製本報訊(記者黃辛、卜葉)9月27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 頂尖科學家論壇|大科學?小科學?滴水湖畔看神仙打架
    圖說: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過去一個世紀,大家耳熟能詳的生物進展:X射線、抗生素、無創影像、基因工程等,並不是來自所謂的大科學計劃,而是個人的努力。」今天上午,滴水湖畔的思想激蕩仍在繼續,多位國內外戰略科學家在「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中,聚焦國際科技界普遍關注、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影響深遠的研究領域。記者在論壇裡目睹了一場有意思的「神仙打架」。顯然,圓桌對話留給他們的時間太短,意猶未盡的兩人在「中場休息」裡面對面交流了起來。你聽說過「國際大科學」計劃嗎?
  • 大科學裝置如何實現科技創新?青年科學家這樣說
    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參會人員合影留念9月17日,以「大科學裝置和技術研究」為主題的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阮曼奇指出,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裝置作為源頭,帶動了整個技術創新、技術輻射、產業進步和產業升級。但是,如何讓整個生態保持活力、面對可能碰到的瓶頸,以及更好地增加最後的科技產出,都是當下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 中科院建成一批大科學裝置 含核聚變研究裝置
    據新華社電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實施13年來,高質量地建成一批大科學裝置,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相關基礎研究前沿領域的國際地位和戰略高技術的研發能力。  據介紹,中科院正在運行的大科學裝置達到11個,約佔全國的80%。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主任趙振堂告訴記者,探尋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同步輻射大科學裝置是不可或缺的尖端儀器裝備。在此之前,中國科學家只能到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上借「光」參與最前沿的科技競爭,令科學家們難以大展身手。
  • (9月8日)王成善院士報告: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數字驅動下...
    (9月8日)王成善院士報告: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數字驅動下的地球科學研究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9-02
  • 【兩會問教育】全國人大代表王貽芳:改革大科學工程建設管理方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 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開幕
    10月31日,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在滬開幕。開幕式上,「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宣告成立,吹響了「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集結號,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新聞...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認為該項目將促進對微生物毒性和抗生素耐藥性的理解。紐約大學著名微生物學家,《消失的微生物》一書作者Martin Blaser教授在採訪中表示對於研究約100萬尚未培養的原核生物,該項目將進行的1萬個已知模式生物的基因組測序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且非常有價值。同時,報導援引中科院微生物所劉雙江所長的話稱,該計劃再次印證了「中國正在國際科學合作中承擔更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