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大科學合作

2020-08-17 光明網

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舉行,標誌著該項目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

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目標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把「人造太陽」從夢想變為現實。可以說,這一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

當前,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許多科學問題的範圍、規模和複雜性不斷擴大,遠遠超出單一國家的能力,國際大科學合作成為一種必然。特別是對於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來說,投資強度高、多學科交叉、實驗設施(設備)配置昂貴、研究目標宏大,其複雜程度、經濟成本、實施難度、協同創新的多元性等,都超出一國之力,需要通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來實施。

比如,ITER項目預計建造期約需130億歐元;正在籌備建設當中的中國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預算高達300億元人民幣……如此巨額投資僅靠一個國家的財力遠遠不夠。

此外,作為人類從事最前沿研究、集成系列最極限研究手段的「超級平臺」,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面臨工程建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挑戰,需要多國科研人員聯合攻關、貢獻智慧。在合作過程中,不同國家的評審程序、國際化視野,也會使項目的可行性、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通過合作,各國得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本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參與項目科研人員的能力也會在國際平臺上得到檢驗、鍛鍊和提高。

以我國參與ITER計劃為例。從2008年至2017年,在項目帶動下,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共部署119個項目,總計安排經費約40億元,取得了多項國際和國內一流的研究成果,使我國在核聚變領域處於與國際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領先的地位。同時,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讓我們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具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如今,人類社會正面臨諸多共同挑戰,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來應對。作為解決全球關鍵科學問題的「利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還應繼續擴大開放,強化國際合作。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會積極參與合作,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為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吳月輝

相關焦點

  • 「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院長單曉光認為,全球正處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黎明,上海牽頭髮起國際大科學計劃或大科學工程應當充分尊重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瞄準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準確判斷自身的獨特優勢,完善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法律框架,杜絕冒進主義,進而制定最佳的發起或參與方案。
  • 「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
    中國日報9月25日電(記者 李弘揚)昨日,「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召開。全國政協常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出席會議並致辭。自2016年11月「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式啟動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組織40多個國家6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地勘單位在國內外開展了相關工作,在巖溶地質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力促進了巖溶地質國際合作與交流。
  • 大科學裝置如何實現科技創新?青年科學家這樣說
    基礎研究所需的大科學裝置往往需要將技術推向極致才能產生技術突破。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未來應加強對大科學裝置和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進行中重視對外合作,促進科技共同發展與會專家同時認為,要重視以我為主的大科學裝置的國際合作,
  • 創新微黨課 | 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國際合作成必然
    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目標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把「人造太陽」從夢想變為現實。可以說,這一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
  •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新聞...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closing the genomic gaps forthe validly published prokaryotic and fungi species」文章,正式宣布該項目在全球啟動。
  • 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基礎研究與國際合作主題青年科學家沙龍圓滿落幕
    沙龍主題涵蓋「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基礎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依託大科學裝置的青年科學家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國際合作與科技促進」。沙龍的第二場主題為「依託大科學裝置的青年科學家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與會人員認為,基礎研究所需的大科學裝置往往需要將技術推向極致從而產生技術突破,因此大科學裝置除了是基礎研究的手段同時也是技術創新和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平臺,應加強對大科學裝置和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典型案例分析本文選取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國際大科學裝置所屬機構,就其針對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的機制進行比較分析,分別是資源充裕的美國國家航天局、預算不足但充分利用大科學裝置形象的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基於大科學裝置成就開展科普的國際組織
  • 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國際腦計劃合作項目正在推進,鑑於中國過去長期以來在神經科學方面的大量工作,未來有望在國際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中起到引領作用。
  • 推進綠色發展國際科技合作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正遭受多重挑戰,科技創新已成為經貿摩擦中受封鎖打壓的主要「承壓區」,在此情境下發揮生態環保這一人類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的作用,打破利益藩籬,推進綠色發展國際科技合作,將成為中國加強科技交流創新和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格局的重要窗口和現實路徑。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項目落戶江蘇-蘇州相城
    近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進行了公示,共9個項目立項。國字當頭這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來頭不小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由原來的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基金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整合而成
  • 學界達成共識: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優先聚焦新冠肺炎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 吳振東)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近日落幕。研討會上,15國科學家達成共識: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在近期應優先聚焦「新冠肺炎和其他重大疾病表型組學研究」「表型組研究技術體系與科研基礎設施構建」以及「表型組學研究中的標準操作程序(SOPs)」三大方向穩步推進。
  • 合肥三十崗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458米地標觀測塔 比肩「東方明珠」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加強核心層、中間層、外圍層和聯動層四個層級建設,統籌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戰略性工程技術,形成一批支撐創新發展的技術產業成果。而作為建設科學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礎支撐的核心層,就是新建一批大科學裝置,同時提升現有大科學裝置性能和開放度!」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綜合處處長程豔說。
  • 加強國際合作 推動離子液體工業化進程
    加強國際合作
  • CCG研究報告 | 加強多層次國際合作,共抗全球疫情
    各方承諾採取一切措施抗擊疫情、保護生命、重振經濟,並將啟動總價值5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振興經濟計劃,以應對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和金融帶來的負面影響,向國際社會傳遞出各國合作應對疫情、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積極信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演講,表達了中國同國際社會攜手抗擊疫情、支持多邊協調合作、穩定世界經濟的堅定決心和積極態度。
  • 揭秘我國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
    「讓南方先進光源毗鄰CSNS,是為了優化大科學裝置在我國的布局,滿足大灣區的科技需求。」 疑問一:為何要建南方先進光源? 在業內人士看來,同步輻射光源與CSNS都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化工、材料科學、能源、環境等多個重要研究領域。
  • (9月8日)王成善院士報告: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數字驅動下...
    (9月8日)王成善院士報告: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數字驅動下的地球科學研究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9-02
  • 【治國理政新實踐·安徽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四個層級...
    【編者的話】  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覆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標誌著安徽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安徽日報今起全面報導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情況,反映各項重點工作進展成效以及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
  • 大科學裝置為何「扎堆」東莞?
    日前,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黃明欣教授團隊開創性提出一種新的作用機制,獲得了強度、韌性、延展性俱佳的低成本新型鋼材,並且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2018年11月,中科院與廣東省政府在廣東籤署《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作為重點合作項目,中科院高能所與東莞市籤署了《關於推進南方光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南方光源前期工作。
  • 推進大科學計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院士專家共話「大科學」發展
    交匯點訊 推進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旗艦型天文大科學裝置建設……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者工作日」,5月29日下午,在省科協召開的江蘇省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上,多位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就我省「大科學」發展熱烈探討、建言獻策。
  • 在和平利用外空領域加強國際合作(人民時評)
    中國開放空間站使用生動詮釋了合作共贏,充分體現了開放包容,並始終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空間站的開放,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學家們能夠探索更加遼遠的星空駐守在空間站的太空人用機械臂抓住緩緩接近的貨運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