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微黨課 | 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國際合作成必然

2020-08-29 創新浙江

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舉行,標誌著該項目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

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目標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把「人造太陽」從夢想變為現實。可以說,這一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

當前,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許多科學問題的範圍、規模和複雜性不斷擴大,遠遠超出單一國家的能力,國際大科學合作成為一種必然。特別是對於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來說,投資強度高、多學科交叉、實驗設施(設備)配置昂貴、研究目標宏大,其複雜程度、經濟成本、實施難度、協同創新的多元性等,都超出一國之力,需要通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來實施。

比如,ITER項目預計建造期約需130億歐元;正在籌備建設當中的中國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預算高達300億元人民幣……如此巨額投資僅靠一個國家的財力遠遠不夠。

此外,作為人類從事最前沿研究、集成系列最極限研究手段的「超級平臺」,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面臨工程建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挑戰,需要多國科研人員聯合攻關、貢獻智慧。在合作過程中,不同國家的評審程序、國際化視野,也會使項目的可行性、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通過合作,各國得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本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參與項目科研人員的能力也會在國際平臺上得到檢驗、鍛鍊和提高。

以我國參與ITER計劃為例。從2008年至2017年,在項目帶動下,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共部署119個項目,總計安排經費約40億元,取得了多項國際和國內一流的研究成果,使我國在核聚變領域處於與國際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領先的地位。同時,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讓我們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具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如今,人類社會正面臨諸多共同挑戰,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來應對。作為解決全球關鍵科學問題的「利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還應繼續擴大開放,強化國際合作。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會積極參與合作,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為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楊博雅 校對:柳揚

相關焦點

  • 加強國際大科學合作
    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舉行,標誌著該項目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
  • 浦江創新論壇 | 未來(科學)論壇邀您探討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創新、共治與合作
    2020浦江創新論壇 – 未來(科學)論壇 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創新、共治與合作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場疫情讓碳排放量短暫下降,這是否會成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一個轉折點?在全球為抗擊疫情開展合作的氛圍下,各國是否能開啟合作預防氣候變化災難的新時代?或是目前的轉機僅是曇花一現,各國在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下,可能轉向廉價的化石燃料,繼而引起排放的猛增,加速全球變暖? 關於氣候變化的話題大家並不陌生。
  • 拉馬克裡希南:國際合作的科學最有效
    通過國際合作以利用資源、達成科學突破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來自世界各地數千名科學家的合作,在歐洲核子研究所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使物理學家得到根本問題的答案:質量的基礎。科學甚至能夠超越國家之間的政治分歧。
  • 「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促進有責任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對於應對人類面臨的諸多全球性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副教授常旭華介紹了「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課題的進展情況,並就全球現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現狀與管理規律進行了匯報。
  • 華南理工大學進入ESI農業科學領域全球前千分之一
    廣州日報訊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繼3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後,農業科學也成功進入這一行列,至此,華南理工已有4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千分之一行列,在全國高校並列第5,位居廣東高校首位。該研究以分子聚集發光新現象、新理論、新材料和新技術為研究方向,旨在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高地。唐本忠在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時說:「中國科技正在謀求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身,我們要創立中國科學家的品牌。」  農業科學「立地」服務,科技成果改變產業發展格局。對於華南理工大學農業科學來說,在引領學科前沿研究的同時服務著國計民生。
  • 預告:未來(科學)論壇聚焦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創新、共治與合作
    但這場疫情讓碳排放量短暫下降,這是否會成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一個轉折點?在全球為抗擊疫情開展合作的氛圍下,各國是否能開啟合作預防氣候變化災難的新時代?或是目前的轉機僅是曇花一現,各國在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下,可能轉向廉價的化石燃料,繼而引起排放的猛增,加速全球變暖……關於氣候變化的話題大家並不陌生,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與氣候變化的關係,也許「一言難盡」。
  • 白春禮:創新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如果留在美國,工作條件和待遇是一流的,但考慮到我研究的方向國內還是一片空白,國家有需要,儘管知道國內的科研和生活條件遠不如國外,我回國的想法沒有動搖。因為我明白,中國要強大起來,歸根到底還要靠國人自己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新時代我們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
  • 推動基礎研究 倡導國際合作
    頂尖科學家將親自給這些科學少年授課。成立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不僅是科學思想與方法的匯聚,本屆論壇更亮出了中國對加強全球科技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的態度,讓與會頂尖科學家看到了中國、上海對人類科學技術合作的真誠願望和實際行動。
  • 中國加速融入全球科創網絡,「科學天團」呼籲交流合作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面對當前疫情等全球性挑戰,世界科學界需要共同努力,共塑開放科學,共濟開放人才,共促開放治理,共建科技共同體。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傑·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在開幕致詞時表示,科學無國界,各國科學家、研究機構在應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作出的努力,必將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典範。
  • 重慶郵電大學又一學科進入ESI國際排名前1%:計算機科學!
    根據科睿唯安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2020年1月9日最新公布的數據,我校計算機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國際排名前1%。這標誌著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機科學學科已進入國際高水平學科行列。
  • 華也生命科學落戶深圳,搭建生物醫學國際合作橋梁
    2020年11月17日,跨國多語言本地化和語言技術解決方案的提供商CSOFT華也國際宣布新加坡CSOFT生命科學在深圳坪山推出一家全資子公司,除了總部位于波士頓的全球運營外,CDOFT在深圳的擴張標著支持其在亞太地區生物醫學領域的重要按略部署。
  • 瑞士Science-Switzerland開放式資料庫發布,驅動科學創新、共享合作
    瑞士聯邦政府駐中國科學領事館瑞士科技文化中心推出Science-Switzerland (「科學瑞士」)在線資料庫,旨在收集、共享瑞士最前沿科學創新進展。
  • 活動預告 | 未來(科學)論壇邀您共同探討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創新、共治與合作
    8月會議季2020浦江創新論壇 – 未來(科學)論壇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創新、共治與合作時間:2020年8月31日(19:30-21:30)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場疫情讓碳排放量短暫下降,這是否會成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一個轉折點?在全球為抗擊疫情開展合作的氛圍下,各國是否能開啟合作預防氣候變化災難的新時代?或是目前的轉機僅是曇花一現,各國在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下,可能轉向廉價的化石燃料,繼而引起排放的猛增,加速全球變暖? 關於氣候變化的話題大家並不陌生。
  • 重離子超導同步加速器來了,中俄大科學裝置合作邁出新步伐
    作為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之一,9月17日下午,2020年中俄科技創新論壇開幕,在主旨報告中,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霖豪透露,自2017年來,兩國共同選定並支持17個聯合研發項目。中俄在大科學裝置合作方面邁出新步伐,未來,兩國還將共同部署更多的科技合作戰略性大項目。
  • 科學和技術政策研究進展
    3 研究前沿和熱點問題 根據OECD國家和歐盟近年來科學和技術政策研究的進展,我們可以把國際科學和技術政策研究的前沿與熱點問題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前沿學科和學科交叉領域政策;公共研究的改革與管理;產學合作;科學與治理;科技人才的發展和流動;國際科學合作。
  • 心理學研究將進入腦科學時代
    19世紀初到1860年間,鄰近學科(如生理學、物理學等)迅猛發展,這些學科採用實驗的手段對心理過程進行了初步研究並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為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開闢了道路。  傳統實驗心理學範式的創立,使心理學從哲學母體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科學,開創了心理科學新時代。
  • 蘭迪·謝克曼:加強國際科學領域合作是所有科學家最重要的議題
    蘭迪·謝克曼在演講中指出,國際科學合作是應對人類面臨挑戰的有效途徑。圖|陳正寶有關國際科學合作的第一個案例,立足於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在公共衛生方面,我們面臨著100年來最大的挑戰,即便是現在,我們也未能阻止疫情的擴散。」
  • 【科技日報】開放科學數據,助推科技創新
    平臺以中科院為主導,著力打造滿足國際科學家了解問題、開放研討、協同研究和信息共享需求的協同創新網絡平臺。  (三)取之於科學用之於科學 科學資料庫激活科學前沿新研究  數據的爆發式增長,已把科學研究各個領域和環節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數據」時代。一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水平將越來越多地取決於其在數據的優勢以及將數據轉換為信息和知識的能力。中科院數據云作為科學大數據的基礎資料庫,在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研究佔領國際制高點上發揮了越來越多的支撐作用。
  • 中外專家學者齊聚桂林探討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發展
    圖為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開幕式。 趙琳露 攝中新網桂林11月15日電(趙琳露)11月15日,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市召開。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英國等國家科學院的數十位院士、數百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地理信息科學走向大數據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主題開展研討交流。此次會議由桂林理工大學和武漢大學共同主辦,以新時代大數據為背景,深入研討遙感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應用以及校企創新合作。
  • 從時代發展深刻認識「兩個必然」的科學論斷
    從時代發展深刻認識「兩個必然」的科學論斷 2017年12月08日 07:22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石鎮平 石柱邦 字號 內容摘要: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