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基礎研究 倡導國際合作

2020-10-31 國際在線

10月30日,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論壇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全球300多位科學家,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參會。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辦,此前已舉辦兩屆。

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設有開幕式與主題會議、世界頂尖科學家座談會、莫比烏斯論壇等多場主題活動,集中舉行或播放130餘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以及人工智慧、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各位科學家將積極交流思想、推進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

延續往屆論壇的成功經驗,青年科學家論壇繼續採用「5張海報」的形式,在每位青年科學家作5分鐘演講後,與頂尖科學家開展5分鐘的一對一交流。所有青年科學家演講與交流完畢,再進行30分鐘小組討論,並由頂尖科學家做總結。同時,加入專業觀眾交流環節,由相關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專業觀眾實時提問,青年科學家即時作答,進一步強化論壇的專業性、互動性。

本屆論壇還在各地遴選了50多名在科研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高中生及大學新生,以桌布論壇、講座交流、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與頂尖科學家交流互動。

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少年論壇——科學T大會,則由多位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和國內50名科學少年、50名中學校長共同組成。頂尖科學家將親自給這些科學少年授課。

成立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

不僅是科學思想與方法的匯聚,本屆論壇更亮出了中國對加強全球科技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的態度,讓與會頂尖科學家看到了中國、上海對人類科學技術合作的真誠願望和實際行動。

近年來,上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出以世界眼光匯聚全球創新智慧、以開放胸懷推動全球科技合作、以一流環境吸引全球科技英才。如今,這些目標正一一化為具體行動。

在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上海為全球的頂尖科學家送來了一份厚禮:成立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並舉行揭牌儀式。

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將依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聚焦前沿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支持和培養全球最具創造力的青年科學家及青年科學家團隊,助推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全面提升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生態建設,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基金會將重點聚焦科學交流類、青年發展類、科研轉化類、科學教育類4類項目,成為上海支持全球科學合作的有力舉措。

構建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一項重要成果。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宣布啟動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第二屆論壇向全球公開展示社區方案,第三屆論壇即舉行啟幕儀式,首批實驗室開始進駐社區。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裡,銜接臨港科技城及總部灣。

「這裡將成為一塊熱土!」論壇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這樣介紹這一符合創新規律的空間載體。

社區將以「領先未來20年的科技戰略力量,儲備未來50年的科學資源」為使命,以「全球極具特色的新時代重大前沿科學策源地」為定位,藉助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集群效應,以頂尖科學家資源為核心,立足基礎研究打造國際聯合實驗室,打造國際領先的科技策源地、聯通世界的科學創新港、聚智全球的科學組織總部基地、機制靈活的離岸創新區。

東海之濱,以推動基礎研究、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為使命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已經成為連接世界頂尖科學家的重要紐帶和促進國際科學界高端對話的重要平臺。

相關焦點

  • 高能物理研究的國際合作
    粒子物理實驗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加速器技術的發展,並廣泛應用到許多領域,使之成為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產業。伴隨加速器技術發展起來的同步輻射、散裂中子源,自由電子雷射等給許多學科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手段,使它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的發展還推動許多高技術的發展,如超導、真空、高性能計算、網絡等。粒子物理實驗是國際基礎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和知識創新的熱點之一。
  • 維護國際法為基礎國際秩序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此基礎上,新中國穩步清理舊條約,推進對外締結新的條約,並於1990年制定了締結條約程序法。截至目前,中國已對外締結27000多項雙邊條約、500多項多邊條約,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國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完備的條約體系為我國對外開放、交流和合作奠定了有力的法律基礎。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中國智慧推動國際合作
    當今時代,中華傳統智慧經過現代化改造和發展,成為中國智慧的重要來源,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和為貴」的處世哲學有助於化解國際爭端。經濟全球化並沒有消除戰爭威脅,民族國家之間相互依賴的加深同時也意味著摩擦與衝突的機率增加,持久和平仍是人類社會需要長期努力追求的目標。沒有持久和平,當然就談不上人類命運共同體。
  • 加強國際合作 推動離子液體工業化進程
    由於他在離子液體領域研究的突出貢獻,2005年他獲得了美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Challenge Award),相關技術隨後也轉讓給了德國BASF公司。 Rogers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張鎖江在離子液體基礎與應用領域有著長期的交流與合作。
  • 推動多邊主義合作,中國輸出「正能量」(專家解讀)
    近期,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三場重大多邊外交活動密集舉行,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多邊主義合作,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和熱議。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這是人類社會近代以來在和平時期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 WeGene與國家神經系統研究中心達成戰略合作,推動認知障礙研究
    近日,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中心」)與微基因 WeGene 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就基因組學技術在認知障礙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領域展開全面的戰略合作,聯合推動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等認知障礙疾病的研究發展。
  • CCG研究著作《國際人才學概論》出版 推動我國國際人才理論研究...
    本書基於作者長期開展國際人才研究與實踐工作,從理論方面進行總結探索,提出國際人才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其一,以國際人才相關實踐經驗為理論構建起點,關注國際人才群體的發展狀況,了解如何服務其成長、如何評價其社會貢獻等。其二,探索國際人才學的社會科學基礎,結合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理論基礎,構建自身的研究範式。
  • 【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院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
    在共建「一帶一路」與實現「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過程中,以科技合作為先導,以提質增效為目標,有利於樹立起中國科學院倡導科技領先、重視產能合作、強調義利兼顧、堅持共同發展的正面形象,最終有效實現我國優質產能的向外投放和科技成果的轉換,並促進沿線國家(地區)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其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 上海電力大學:突破傳統方法 推動疫情期的國際培訓合作
    未來網高校頻道7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陳軍)疫情期間,傳統的國際溝通交流與人員往來受到了很大的制約。面對新情況,為了保障學校國際培訓業務的發展,持續推動學校首個國際人才培養基地(印尼)建設,加快落實國際能源電力人才培養目標,上海電力大學繼教學院、國際交流處牽頭相關二級學院就「疫情時代的國際合作」新機制新方法開展了積極探索。6月30日下午,該校與山東(印尼)麗能公司、印尼Sam Ratulangi大學召開了三方國際線上會議,推動落實新一輪的國際合作。
  • 2020「科學探索獎」名單公布:鼓勵基礎研究 倡導探索自由
    關注、鼓勵基礎研究 倡導科研自由探索理念 據了解,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評審可謂「英雄不問出處」,50名獲獎人中既有國家級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其他知名獎項。
  • Flexport 革新其科技平臺並與Strip合作 致力推動國際物流行業碳減排
    而隨著氣候變化對地球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持續帶來挑戰和壓力,各國政府也在聯合國的倡導下積極推動本國的可持續發展議程並為此付諸努力和行動。中國在今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將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歐洲,2020年提交的歐盟氣候法案也致力於在205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 。做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者之一,國際物流行業在碳足跡方面的表現將備受關注。
  • 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
    習近平主席從全球視角思考責任擔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等新思想新倡議,倡導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親誠惠容理念,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場合宣布務實合作舉措,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注入中國力量。中國的對外援助順應時代要求,向國際發展合作轉型升級,呈現新氣象、實現新發展、進入新時代。
  • 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基礎研究與國際合作主題青年科學家沙龍圓滿落幕
    沙龍主題涵蓋「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基礎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依託大科學裝置的青年科學家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國際合作與科技促進」。、國內外突出研究成果的歸納、對電影情節的生動引用等方式,表明任何基礎研究成果都是產品技術的「基石」,即使短期內看不到明顯效果,但當突發事件來臨時,我們只需要去復刻之前基礎研究的成功經驗,便可快速研製出可靠的藥物及治療手段。
  • 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獲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
    自設立以來,先後有29位國際著名甲殼動物學家榮獲該獎項,如:國際著名海洋十足類學研究專家,引領國際真蝦類研究長達70年的美國施密森研究院國家自然博物館F.A.Chace, Jr.博士(1985年獲獎);國際著名甲殼動物形態學、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家,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R.R.Hessler博士(1997年獲獎)。
  • 研究人員建立NanDeSyn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國際合作計劃
    作為一種模式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 spp.)在藻類養殖產業上有廣泛應用,並已成為一個藻類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體系。為了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及來自中國、韓國、德國、美國、法國等14個實驗室的國際聯合團隊,發布「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學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 《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
    習近平主席從全球視角思考責任擔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等新思想新倡議,倡導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親誠惠容理念,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場合宣布務實合作舉措,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注入中國力量。中國的對外援助順應時代要求,向國際發展合作轉型升級,呈現新氣象、實現新發展、進入新時代。
  • 推進綠色發展國際科技合作
    隨著國際社會對我國環保援助的減少,中國有必要開始建設以自身為核心的綠色發展援助體系,設立和用好各類綠色發展合作基金,開展綠色技術轉讓合作,著重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中推廣國內成功治理模式。三是積極舉辦綠色科技合作國際高端論壇和對話交流,擴大國際影響力。舉辦高層次國際培訓和學術論壇,開展治理技術、工程案例、解決方案的經驗分享和技術推介。
  • 推動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新知新覺)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波詭雲譎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習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中國與世界發展大勢,把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倡導夥伴合作精神,踐行互利共贏理念,闡釋共同發展主張,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全球夥伴關係網絡,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也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貢獻了中國智慧
  • 發布 |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積極推動AI國際合作
    》和《氫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及研發應用》等一系列智庫研究成果。部分國家人工智慧戰略部署中國以更開放的姿態推動人工智慧國際合作,積極推進與全球各國的人工智慧國際合作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重要主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合作活躍,共享智能化發展機遇。
  •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他們的探索歷程和輝煌成就印證了這樣一條道理: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一、基礎研究始終推動著新的科技進步   人類文明進步史告訴我們,在科學的基礎研究中每一個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對科學技術的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產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在近代科學產生之前,許多技術發明曾經走在相關理論知識發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