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研究著作《國際人才學概論》出版 推動我國國際人才理論研究...

2021-01-07 騰訊網

近日,全國高校人才學課程系列教材《國際人才學概論》出版。該書由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CCG秘書長苗綠、CCG副秘書長鄭金連編著,由中國人事出版社和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該書的出版填補了國際人才專項研究領域的空白。

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沉重打擊,給國際人才流動和國際人才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我國不斷加快創新國際人才政策,從粵港澳大灣區到海南自貿區,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度不斷加大。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國際人才工作,並取得了巨大成效,國際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政策不斷突破創新並加快與國際接軌。

本書基於作者長期開展國際人才研究與實踐工作,從理論方面進行總結探索,提出國際人才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其一,以國際人才相關實踐經驗為理論構建起點,關注國際人才群體的發展狀況,了解如何服務其成長、如何評價其社會貢獻等。其二,探索國際人才學的社會科學基礎,結合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理論基礎,構建自身的研究範式。其三,拓展「國際人才」內涵和外延,形成廣義、開放、動態的「國際人才」的概念。其四,豐富「國際人才」的研究議題。當前,國際人才研究成果主要涵蓋國際人才的基本概念、國際人才流動、國際人才開發、國際人才競爭戰略、國際人才治理等多樣化的議題,未來需從多個角度對國際人才進行深度挖掘,進一步豐富研究議題,形成具有群體針對性的、系統的國際人才學研究體系。

本書共分為七章。緒論整合當前對國際人才概念的理解,給出國際人才的涵義、研究對象的劃分維度和常見的研究對象,提出國際人才學常見的研究主題和國際人才學與相關學科或研究領域的關係。國際人才的形成始於人才的跨國流動,因此第二章分析國際人才流動的含義和促成因素,總結國際人才流動的四種主要模式,分析國際人才流動趨勢的主要特點和監測指標,為後續探討從國家、國際的角度對國際人才進行管理奠定基礎。基於對國際人才流動的分析,第三章至第六章著重分析國家層面對國際人才的開發、利用和發展。其中,第三章分析國際人才開發的含義、主要特徵和方式,總結國際人才開發實踐的主要特點和發展趨勢。第四、第五章從國際、國內的角度總結國家層面競爭國際人才的戰略措施,重點分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鞏固型國際人才競爭戰略、以德國為代表的追趕型國際人才競爭戰略、以日本為代表的趕超型國際人才競爭戰略、以印度為代表的防禦型國際人才競爭戰略以及我國的國際人才競爭戰略的歷史回顧、主要策略和未來展望。第六章從實踐的角度探討國際人才融入的形式、措施等,探索促進國際人才在本地更好地發展的相關路徑。第七章則從全球治理的角度探討國際人才的管理。國際人才涉及雙邊及多邊國際關係,其國際流動不僅僅涉及某個國家,更需要從全球治理的角度去探討未來國際人才流動、合作的國際形式和途徑。

當前,我國對於「國際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研究、類別研究、跨國流動研究和競爭戰略研究上,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並未將國際人才群體單列出來作為主體研究對象,採用更具針對性的方法和理論,在國際人才理論構建和創新上更是滯後。這在一定程度上有礙於國際人才研究的推進與深入,難以有效指導快速發展的國際人才工作。鑑於此,本書在跟蹤、總結國內外國際人才工作實踐經驗和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深化理論研究,試圖探索開闢國際人才專項研究領域,對已有理論基礎進行整合歸納,打通國際人才研究領域的各個環節,形成鏈條完整的國際人才學研究體系框架,推動我國國際人才理論研究的深化發展,為提升我國國際人才工作水平提供理論支撐。

附錄

作者簡介

王輝耀:博士,教授,博導,全球化智庫(CCG)主任,國務院參事,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人社部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

苗綠:博士,研究員,全球化智庫(CCG)秘書長、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曾在美國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鄭金連:博士,研究員,全球化智庫(CCG)副秘書長。在人才發展、產業規劃、科技戰略、科技管理等領域在CCG有近10年的研究和課題工作經驗。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國際人才的界定

國際人才學的研究主題

國際人才學與相關學科或研究領域的關係

第二章國際人才流動

國際人才流動的含義及其促成因素

國際人才流動模式

國際人才流動趨勢

第三章國際人才開發與實踐

國際人才開發的內涵與方式

國際人才開發與國際獵頭

國際人才的評價與激勵

第四章國際人才競爭戰略國際篇

國際人才競爭戰略的主要特點

國際人才競爭的實施策略

第五章國際人才競爭戰略中國篇

中國國際人才競爭戰略的歷史回顧

中國國際人才競爭戰略的主要措施

中國國際人才競爭戰略展望

第六章國際人才融入與實踐

國際人才融入的城市實踐——新加坡

國際人才融入的區域實踐

國際人才融入的社區實踐

第七章國際人才的全球治理

國際人才合作組織

國際人才相關量化研究

參考文獻

後記

CCG 縱覽

相關焦點

  • 首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研究著作全球發行
    首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研究著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全面開放新格局》英文版China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Shared Future in a New Era,日前面向全球正式發行,並在第三屆進博會現場亮相展示。
  • 我國拉丁美洲史研究70年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拉美史研究會的成立,標誌著全國拉美史研究力量得到了第一次整合,為之後拉美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從而推動了我國拉美史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拉美史研究會自成立以來,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引導拉美史學研究與現實關懷相結合,推動了中國拉美史的教學與研究。從學會年會的主題,便可看出中國拉美史研究40年來所經歷的軌跡。
  • 我國非洲史研究的現狀及思考
    從學術刊物來看,除了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主辦的《西亞非洲》之外,一些機構採取以書代刊的形式,如北大非洲研究中心的《非洲研究評論》、浙師大非洲研究院的《非洲研究》、上海師大非洲研究中心的《非洲經濟評論》等,集中發表非洲史的文章。2019年4月9日,中國社科院成立了中國非洲研究院,進一步推動中國的非洲史研究向縱深發展。  第二,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論著。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慕課登錄國際知名慕課平臺edX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慕課登錄國際知名慕課平臺edX清華新聞網10月11日電 繼2015年秋季學期《毛澤東思想概論》登錄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合辦的國際知名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edX之後,9月19日,由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馮務中副教授講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也在edX上線。
  • 國際政治專業是什麼 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設置背景國際政治專業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國際政治、國際法、政治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科研等部門從事外交、外事、對外宣傳、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國際政治學高級專門人才
  • 國際語言復興研究的理論和實踐
    本文將以討論全球範圍內的語言瀕危危機及其學術研究為開篇,介紹語言復興的相關理論研究和經驗實踐。在 1987 年的第 14 屆國際語言學家會議上,與會專家決定把語言瀕危列為第 15屆大會的核心議題之一(Wurm1996)。1991年,在第 15屆會議的準備過程中,一系列關於語言瀕危的文章發表在由哲學和人文研究國際委員會出版的《第歐根尼》(Diogenes)期刊上。其中部分文章也發表在《瀕危語言》(Robins&Uhlen- beck1991)一書中。
  • 《公共外交概論》介紹
    公共外交是近年來在西方國家逐漸興起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是國際關係學、傳播學、外交學和文化學跨學科發展的產物,它從歐美國家發端,逐漸蔓延到了世界各個國家。本書在吸收、借鑑和提煉西方公共外交學發展的基礎上,對公共外交學的學科基礎和理論體系進行了大膽的構建,提出了涵蓋理論分析、歷史分析、戰略規劃、策略實施、模式比較和未來趨勢等諸多環節構成的公共外交分析框架,是一本具有一定前沿性和理論洞察力的著作。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 做世界一流的社會科學研究...
    30歲他從零開始,選擇攻讀伯克利(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國際關係碩士。32歲成為中國社科院「特殊引進人才」。之後十年先後在中國社科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從事研究和執教,期間還在寧夏自治區掛職過當時的外經貿廳廳長助理。。
  • 高能物理研究的國際合作
    粒子物理實驗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加速器技術的發展,並廣泛應用到許多領域,使之成為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產業。伴隨加速器技術發展起來的同步輻射、散裂中子源,自由電子雷射等給許多學科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手段,使它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的發展還推動許多高技術的發展,如超導、真空、高性能計算、網絡等。粒子物理實驗是國際基礎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和知識創新的熱點之一。
  • 中國正成為國際阿爾泰學研究重鎮
    他的研究範圍涉及現代蒙古語、蒙古語方言、蒙古語標準音、蒙古文正字法、中世紀蒙古語、八思巴文、17—18世紀蒙古文獻語言、阿爾泰語系諸語言(包括蒙古語族、突厥語族、滿-通古斯語族)比較研究等。近日,記者就當前我國蒙古語族整體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重點等問題,採訪了呼格吉勒圖。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科學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
    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是教育部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項重大舉措,是近年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發展所取得的一項標誌性成果。重點研究基地建設的目標是:圍繞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諮詢服務、科研體制改革五項任務,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基地的整體科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地位,並在國際相同研究領域享有一定聲譽。
  • 中國新聞史學會編輯出版研究委員會學術年會(2018)暨新時代的...
    與會專家學者們圍繞改革開放與出版事業發展、版權研究與期刊出版創新、融媒出版與業態升級、出版理論研究與產業探索、域外出版與專業人才教育以及出版文化與出版史研究等相關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研討。分論壇環節結束後,在長安校區新勇學生活動中心進行了「科研成果展示」和「學術期刊主編面對面」專場活動。
  • 國內首部總結升華全民閱讀的理論著作《閱讀社會學》問世
    該書是國內第一本《閱讀社會學》理論著作,是首次試圖對國際國內方興未艾的全民閱讀實踐活動進行全面系統地解析與理論總結升華的「開山之作」。在今天的出版研討會上,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辛廣偉代表出版單位致辭,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該書作者黃曉新介紹了全書主要內容。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人才創新的邏輯》這本新著,系統研討了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該書最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為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苗成斌。本書基於人才學、教育學、創新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視野,從人才創新的基本含義、時代特徵、目標取向、方法簡論、實踐路徑和創新人才成長的影響因素、創新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
  • 【中國科學報】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氣所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開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風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拓雲物理研究,提出數值天氣預報和方法;60年代發展空氣汙染氣象學,70年代開展和應用衛星氣象學、大氣遙感理論和探測技術研究;80年代開展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90年代提出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創立自然控制論;進入21世紀,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大氣灰霾和亞印澳太季風系統……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 海洋一所科技專著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洪華博士等編著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應用及發展》(英文版)入選2020年「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項目名單。  據悉,海洋生態動力學模型研究以揭示海洋生態系統的演變機制,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的模擬預測,推動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管理為主要目標,是當今國際海洋科學與生態學研究前沿。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但西方學界更為普遍認可的現代意義上的翻譯學研究,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比利時和以色列召開的系列國際翻譯研討會。會議主題及其後出版的會議論文集,都主張採用描寫性研究方法對翻譯產品及影響翻譯產品產生、出版和接受過程的各種社會因素進行研究,摒棄了傳統的規範性研究範式。
  • 四川"超牛"教授:棄美歸國,一本書填補國際空白,成果在世界著名期刊出版!
    領銜完成並出版。致力於積極推動學院國際化學術交流,多次邀請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地球與環境學部前主任Michael Fehler博士,美國巖心公司Core Lab資深研究院謝宗海博士在內的多名地球科學國際頂級專家到校開展學術交流和開辦國際暑期課程班;聯合科學出版社與愛思唯爾(Elsevier),創辦人工智慧在地球科學中的第一本專門國際學術期刊
  • 拔尖人才培養的國際範式和理論模型
    摘要:拔尖人才培養在我國人才強國戰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從範式和模型兩個方面,回顧和總結了國際學界對於高層次、高能力、高成就學生的教育模式的研究觀點和理論,為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各階段拔尖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鑑與參考。
  • 周有光簡歷個人資料簡介 周有關生平事跡主要著作介紹
    主要著作成就貢獻漢語拼音方案  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話的兩項標準:全國漢族學校以普通話為校園語言,全國公共活動以普通話為交際媒介,並提出漢語拼音方案三原則: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1979年-1982年,周有光出席國際標準化組織會議,促成國際投票通過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之後,周有光繼續研究以詞語為單位的拼音正詞法,形成《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1988年公布。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主編《漢語拼音詞彙》,成為電腦中文詞庫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