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波詭雲譎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習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中國與世界發展大勢,把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倡導夥伴合作精神,踐行互利共贏理念,闡釋共同發展主張,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全球夥伴關係網絡,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也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貫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後,中國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成為構建命運與共的全球夥伴關係的積極倡導者和忠實實踐者。中國在主要大國中率先把建立夥伴關係確定為國家間交往的指導原則,同100多個國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突破了非友即敵、或結盟或對抗的冷戰思維,在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方面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為當今世界處理國與國關係提供了新模式,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夥伴關係是一種平等外交關係。就外交原則而言,夥伴關係強調平等和自願原則,主張國家不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各國都享有權利,也都承擔義務和責任,共同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夥伴關係中,沒有主次之分,沒有高低之別,只有平等合作。夥伴關係蘊含的這種平等性,意味著不搞強權政治,不搞零和博弈,不搞你失我得、贏者通吃,不能為了單純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推行單邊主義、破壞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而應尊重各個國家選擇各自發展道路的權利,真誠相對、平等相待,促使各國在友好交流中實現合作共贏。
夥伴關係是一種和平外交關係。就外交目標而言,夥伴關係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目標,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而是通過對話加深了解,通過合作培育互信,以增進雙方共同利益為基礎開展國際交往,進而有效擴大和維護世界各國共同利益,減少國際對抗。中國倡導共同發展,豐富多層次合作架構,推進以成果為導向的務實合作,積極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實現共同發展繁榮,不斷提升夥伴關係含金量。這不僅傳承了「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而且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了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因此,夥伴關係更容易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夥伴關係是一種包容外交關係。就外交對象而言,夥伴關係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關起門來搞小圈子,而是倡導不同發展模式相互合作,不同思想文化相互交流,致力於以合作共贏理念處理國際關係,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實現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管控分歧、擴大共識,找到共同利益的匯合點,成為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繁榮的合作夥伴。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中國倡導的夥伴關係沒有門戶之見,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致力於發展共同利益,追求在交流互鑑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進步,從而避免小集團利益帶來的各種封閉與排斥,避免走上結盟對抗的老路,為國際社會加強對話合作提供了正能量。
(執筆:李志永、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