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有力、影響有效、引導有方的全球海洋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也是應對當下逆全球化的重要手段。自國家海洋局於2017年提出建立「藍色夥伴關係」以來,我國在常態化合作平臺搭建、海洋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科技國際合作、重大國際議程磋商和互信互利理念傳播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但在中美脫鉤和新冠疫情引發外部環境趨緊背景下,迫切需要將藍色夥伴關係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賦予其新使命和新內涵。
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形成戰略緩衝,以夥伴關係突破美國製造的地緣障礙,通過錨定全球海洋治理若干重點領域和議題,在「十四五」期間延故迎新、革故鼎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新藍海。另一方面,在美國打著反對「搭便車」旗號從原有國際海洋公共產品和海洋秩序供給者角色有選擇退出的情況下,我國需要適時接盤並塑造引領,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呼應,與全球海洋命運共同體相契合。
一、夥伴關係是突破全球海洋治理困局的重要手段我國作為不結盟國家以夥伴關係劃分國際朋友圈,包括兩類多級:一類是國家戰略類,依遠近分為合作夥伴、戰略合作夥伴、全面戰略合作夥伴和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另一類屬專業類,如「藍色夥伴關係」,提法還包括「藍色經濟夥伴關係」、「藍色海洋夥伴關係」,不如前一類規範,但唯其不規範才有潛力、靈活性和伸縮空間。在「一帶一路」有序推進、中美合作紅利消退、海洋成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的今天,從國家戰略層面構建高質量「藍色夥伴關係」,以夥伴關係深化「一帶一路」合作、突破美方設置壁壘、拓展我國發展空間比任何時候都緊迫和重要。
一是有利於突破治理重心與經濟重心錯位的困局。全球化深刻改變了全球地緣格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主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從2001年的10%增至2019年的30%。但由於歷史原因,全球海事仲裁中心、航運交易中心、運價指數發布中心等航運服務樞紐設在倫敦和紐約,同時美國掌握海洋科技、海洋運輸安全等的供給和定價,這一錯位困局需要通過夥伴關係來化解。
二是有利於突破治理體系碎片化與低共識的困局。從現狀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難以統攝全局,佔全球海域面積36%的專屬經濟區由相關國家享有經濟專屬權,佔64%的公海則由各專業海洋國際組織進行治理,各行為主體(各國、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基於自身價值觀和利益考量,造成全球海洋治理的碎片化。
在共識度上,由於南北差距長期存在,在一些熱點議題上立場反差巨大。以國家管轄海域外生物多樣性養護與可持續利用協定為例,美、日、德力推減少公海資源開發限制條款,提倡「公海自由」;我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力推公平公正共享公海資源利益,提倡「共同遺產」,凸顯了治理共識的形成難度。
多維度建立「藍色夥伴關係」有助於搭建溝通渠道、尋求折衷方案,提高全球海洋治理水平。
三是有利於突破需求激增與供給真空並存的困局。人類活動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建立海洋治理新規則新體系刻不容緩。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催生深海空間治理等全新課題。但現有治理體系存在大量「供給真空」,《公約》在一些全球重要問題上治理規則缺位,對新情況新問題規定缺失或規定模糊,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人海和諧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共同語言,構建高質量「藍色夥伴關係」有利於各國謀求共識、共同行動,推動建立相應機制規範。
二、提升三大能力、著眼五大區域,構建高質量「藍色夥伴關係」積極參與海洋法制定,重點深度參與海洋生物多樣性國際協定談判、國際海底礦產資源開發規章制定以及極地治理的進程,參與構建多層次全球海洋治理組織體系。
提升海洋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加強與各海洋大國共同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加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合作,強化海洋防災減災合作,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海洋防災減災合作機制,推動海上非傳統安全合作,在國際法律框架下進一步完善和細化海上救援合作機制。
提升全球海洋前沿議題設置和人才培育能力。培育一批在國際問題研究上具有較高水平的智庫、機構,加強在議程設置、輿論引導、決策參考等方面能力。構建和完善全球海洋治理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通曉跨學科知識的全球海洋治理人才。
(二)構建五大「藍色夥伴關係」充分利用中國-歐盟藍色夥伴關係協議,共同參與改進全球海洋治理框架,利用雙方在國際和區域論壇中的地位,確保現有規則得到實施並填補治理空白。
對接歐盟先進理念和技術,開展海洋科技、海上清潔能源、海洋生態環保合作,探索建設一批中歐藍色產業園。共建海洋環境監測站、海洋大數據中心、海洋產業公共技術平臺,開展虛擬海洋技術、海洋通信與網絡技術、海洋信息處理與系統集成技術等合作。
2、中國-東協藍色夥伴關係積極推進南海海上合作和共同開發,擴大並用好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從海洋環保、海洋科研、海上搜救、防災減災等低敏感領域入手,促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開展海洋科技、海洋觀測合作。在《公約》框架下,積極探索地區海洋治理合作,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亞洲經驗。
3、中國-太平洋島國藍色夥伴關係提高「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的太平洋島國覆蓋面,在能力建設、政策研究、項目開發等領域為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多支持,向島國提供節能環保物資和可再生能源設備,開展地震海嘯預警、海平面監測等方面合作。
發揮比較優勢和企業力量,鼓勵漁業企業積極創新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帶動捕撈、養殖、加工、漁港、冷庫及物流體系全產業鏈建設。加大太平洋島國遠洋漁業綜合性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培訓力度。
逐漸打通中國通往太平洋島國的各路航線以及南太平洋區域內的水、陸、空交通線,繼續組織太平洋島國定期參加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加強太平洋島國旅遊宣傳,鼓勵有條件的中國企業到太平洋島國進行旅遊投資。
4、中國-北極國家藍色夥伴關係進一步推動北極理事會增加觀察員席位,增大非北極國家在理事會的影響力,同時號召參與國分擔更多的經費,為北極工作小組提供更多的幫助。
與各方共同開展北極航道綜合科學考察,合作建立北極岸基觀測站,重點建設中日韓北極科研信息中心,共同提升北極科研能力,促進和完善中日韓三國就北極事務的對話機制。
支持北冰洋周邊國家改善北極航道運輸條件,鼓勵中國企業參與北極航道的商業化利用。
5、中國-南美國家藍色夥伴關係以紐西蘭提出的「南連」構想為契機,促成紐西蘭發揮其地緣優勢,建設中國與南美的貿易、供應鏈以及人員交流中轉樞紐。支持南美國家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提出更多符合本地區特點的合作模式,以「藍色夥伴關係」體現中國與南美國家合作的開放性、包容性、連通性和主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