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須把握這幾個問題

2020-11-22 中國網

當前,中國經濟已是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而放眼全球,世界上的主要海洋國家紛紛加大對海洋的開發治理力度,全球海洋秩序進入加速演變期與深度調整期,全球海洋治理不斷深化。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獲得更多制度性權利,是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使命。 所謂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簡而言之,就是中國為了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不斷取得優勢地位、發揮更大作用而採取一系列行動的動態過程。具體來說,是指以國家(政府)為核心的多元主體在全球海洋治理的體系構建和行動落實中,積極謀求更加有利的地位並承擔與地位相匹配的治理責任,通過與國際社會構建最廣泛的藍色夥伴關係,增強我國在國際海洋規則制定與議程設置、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秩序維護、海洋公共物品供給等具體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進而推動各類海洋問題的解決和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完善,構建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筆者認為,為了提升參與水平、實現治理目標,中國可在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過程中著重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支撐動力

日益強大的國家海洋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是支撐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根本動力。在當前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中,權力仍然是決定國家地位的基礎和產生國家行為的本源。無論是傳統海洋強國,還是新興海洋國家,都在嘗試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權力,而國家權力的大小總是與國家實力的強弱呈顯著的正相關性。因此,在現有發展水平上繼續提升我國的海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是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並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性條件。 進一步而言,國家海洋實力由海洋硬實力與海洋軟實力共同構成。硬實力是指通過軍事打擊、經濟制裁等強制性方式逼迫他國接受、服從或執行該國意願的一種能力。軟實力則是指通過非強制的柔性方式運用各種資源,爭取他國的理解、支持與合作,最終實現本國目標的一種能力和影響力。我國應從「硬」與「軟」兩方面著手,一方面繼續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軍事等海洋硬實力,增強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積極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藍色夥伴關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理念和倡議,弘揚中國優秀的海洋文化和成功的海洋治理經驗,以不斷提升我國的海洋軟實力。只有「軟硬兼施」,持續增強我國的海洋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才能為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不竭動力。

重點領域

全球海洋治理所要解決的問題錯綜複雜,既包括環境保護、資源勘探、漁業合作等領域,也包括主權爭端、恐怖主義、氣候調控等領域。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目前應在以下4個領域重點作為。 一是在國際關係領域構建藍色夥伴關係。開放包容、具體務實、互利共贏的藍色夥伴關係是新型國家間關係在海洋領域的延伸,也是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路徑。藍色夥伴關係超越了傳統的以具體事務為著眼點的合作計劃,而是在國家層面上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交互式的綜合合作機制與國家關係定位,旨在最大程度聚合利益共同點,減少政策分歧與利益衝突,增進全球海洋治理的平等互信。基於此,中國應將構建最廣泛的藍色夥伴關係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抓手,推動全球海洋治理向著公正、合理、均衡的方向發展。

二是在公共物品領域增強供給能力。目前,作為當前全球海洋治理中最重要的主體,有的國家提供海洋公共物品的意願和能力持續下降。中國應在器物、制度、環境和精神等各層面增強供給能力,加大供給各類海洋公共物品,從而保障全球海洋公共物品供需的基本平衡,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總體穩定。 三是在海洋環境治理領域深化大國合作。海洋環境問題波及範圍廣、蔓延速度快、影響程度深,已成為制約人類和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同時,這一類問題的治理成本高昂,對資金、技術、人力、裝備的要求較高,經濟落後國家難以承受,由此凸顯出大國合作在海洋環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國應加強海洋環境治理的國際合作,在政策溝通、目標設定、科技研發、節能減排、清潔能源、油汙處置、垃圾清理、生物保護等方面深化與各海洋大國的協調與合作,並以大國之間的務實合作為突破口帶動小島嶼國家、發展中國家乃至內陸國家的共同參與。

四是在海洋經濟領域推動「一帶一路」海上合作。全球治理的核心是經濟治理,全球海洋治理的重點也在於海洋經濟領域。當前,世界各國普遍面臨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某些國家貿易保護和保守主義抬頭,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為核心,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得到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下一步,中國應以「一帶一路」海上合作為重點,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全球藍色經濟夥伴論壇等框架下開展務實高效的海洋經濟合作,推動全球海洋經濟發展,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基本原則

全球海洋治理在本質上是一種國際政治行為,充滿著國家間的談判、妥協、合作、衝突、對抗等多種博弈。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妥善處理和協調各國之間的博弈,從而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應以堅守底線、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作為基本原則。 堅守底線。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也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必須堅守的底線。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目標固然是實現各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但實現這一目標是有前提條件的,即中國的主權和安全不能受損,中國正當的海洋權益和發展利益必須得到維護。堅守底線原則要求我們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不妥協、不退步,有效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等核心利益。

循序漸進。全球海洋治理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各方的利益和矛盾交織,遠比國家內部的海洋治理更為複雜,應在尊重事物發展規律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尋求各方利益和共識的匯合點,以切實可行、注重實效為重點,一件接著一件幹。同時,對於目前全球海洋治理體系中的不公正、不合理之處,中國也應堅持漸進改革、不斷完善,而不是推倒重來、另起爐灶。 量力而行

相關焦點

  • 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於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聯合國等有關國際組織在解決海洋問題中發揮著中心的作用。參與海洋治理的國家行動者和非國家行動者都是圍繞著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進行的。全球治理機制中,不屬於聯合國體系的國際組織(地區組織)和非正式的國際論壇等變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公海,有關國家組成的海洋地區組織(如北極理事會)和諸如英國《經濟學人》集團等非國家行動者創辦的「世界海洋峰會」等,是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機制。
  • 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新時代新步伐)
    海洋垃圾治理是時下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不僅是新時代的呼喚,也是實現中國「向海而興」的重要舉措。針對海洋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中國創新海洋治理理念,有效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強國建設。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用於確立行為規則和協調合作制度的區域性協定/協議不僅法律約束力較弱,且參與國的違約成本比全球主義路徑要低得多。參與國一旦違反全球性公約或協定,將受到別國的懲罰和國際社會的監督,而對區域多邊或雙邊協定的違約在外交和輿論壓力上要小得多。也正是這一原因,區域性海洋治理規則和制度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
  • 從戰略高度推進藍色夥伴關係建設——開闢「十四五」全球海洋治理...
    全球化深刻改變了全球地緣格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主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從2001年的10%增至2019年的30%。但由於歷史原因,全球海事仲裁中心、航運交易中心、運價指數發布中心等航運服務樞紐設在倫敦和紐約,同時美國掌握海洋科技、海洋運輸安全等的供給和定價,這一錯位困局需要通過夥伴關係來化解。
  • 強世功:「天下一家」——「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困境和出路
    這次疫情以極端方式暴露出目前全球治理體系面臨的根本困境,即不斷加速的「深度全球化」歷史進程與美國試圖建構的世界帝國體系產生了衝突。具體而言,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連為一體,成為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這就意味著我們要以「天下一家」的視角來關注全球治理,推動要國際合作,讓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發揮更大作用。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霍傳林表示,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海洋廢棄物是疏浚物等八類允許傾倒的物質,主要以清潔疏浚物為主。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海洋垃圾和微塑料來源是非常複雜的事情,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諸多的問題仍待我們解決。
  • 全球海洋容量和深度數據出爐
    最近,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利用最新衛星測量結果估測,全球海洋容量為13.32億立方公裡,海洋平均深度為3682.2米。
  • 中國積極參與北極公域治理的路徑與方法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作為當今世界的「海洋憲章」,在北極公域治理的諸多領域都有所涉及,是處理北極公域治理問題最重要的國際法依據。超越國家利益的局限,著眼於全球公益,國家間通力合作,通過兼容並包擺脫北極公域治理的困境。北極公域治理的全球視野。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愈發成為一個整體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成為國際社會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人類整體的生存問題面前,進行全球治理應具有全球視野,不能受制於國家利益的局限性,具體到北極公域治理更應強調公益的屬性。
  • 加強海洋汙染治理 打贏這場持久戰
    人類製造的垃圾在全球海洋中越來越多,其中塑料垃圾尤甚。《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塑料類垃圾總量常年居於海面漂浮垃圾和海底垃圾之首。在2016年上映的紀錄片《塑料海洋》中,每年上百萬隻海鳥、10萬餘頭海洋哺乳動物、難以計數的魚類由於誤食塑料垃圾或被捆縛等原因死亡。
  • 海洋汙染治理是一項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全世界共同參與
    海洋汙染治理是一項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全世界共同參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時間:2020-10-28 13:45:31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日益引起各國重視。
  • 第五屆「全球治理·東湖論壇」在武漢舉行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臺,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必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為全球發展開闢新空間。李元元同時表示,本次東湖論壇聚焦「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匯集國內外著名學者共同探討「一帶一路」的理論與實踐、現實與未來、問題與出路等議題,我相信一定能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更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案,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的創新思路和決策建議。
  • 首屆「海洋治理與合作」論壇觀點摘要(三)
    論壇為期兩天,與會代表圍繞「全球海洋治理與區域實踐」「當前南海形勢與熱點問題」「海上安全合作與風險管控」「南海區域秩序構建」「海洋合作的現狀與前景」「海洋前沿問題研究和海洋治理能力建設」和「海洋治理新思路與新倡議」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現將第三期(議題五、議題六、議題七)嘉賓觀點歸納整理並分享,以饗讀者。
  • 世界|全球主要海洋國家漁業資源治理經驗及啟示
    韓 楊全球海洋漁業過度捕撈問題十分突出,漁業資源總體可持續性顯著下降。由於美國、歐盟與非歐盟國家挪威、日本和韓國等主要海洋國家在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前,就面臨漁業過度捕撈問題,隨後這些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投入控制」與「產出控制」 等治理措施,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取得較好成效。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不合理的開發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頻發、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環境問題。渤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於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治理主體較為單一,權力運行缺乏多維性,同時作為治理主體的市場和公眾未發揮其治理作用。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全球攜手正當時
    2016年12月第13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發布的全球海洋垃圾汙染研究報告顯示,由於人類每年都往海洋中傾倒數噸購物袋、漁網和其他塑料廢物,目前塑料廢物已經佔據海洋垃圾的3/4,被塑料廢物汙染的海洋已經使接近400種海洋生物面臨著生存危機。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全球攜手正當時
    全球面臨的塑料汙染問題日益嚴峻,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塑料汙染海洋垃圾和塑料廢物汙染問題是近年來國際組織和會議中的重要議題。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高度重視海洋塑料廢物和微塑料問題,其作為全球環境問題的最高決策機制,主要商討全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議題並作出決策。
  • 智庫| 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倡議公民參與研究
    致力於合作共贏與共同發展的「一帶一路」這一國際公共物品的落實過程,要有政府的引導,更要有具備公共精神、利他主義意識的公民的主動參與,從而使「一帶一路」民意基礎更堅實,並以此為路徑給全球治理注入新動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今世界,越來越多全球層面與區域層面的公共問題挑戰著傳統的社會管制方式,因此全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框架之外又一新的公共管理範式出現。
  • ...治理——中國「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及其對未來世界和平的意義
    從全球治理(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和平(全球海洋和平)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如何通過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而走向世界海洋和平的認識出發,中國已經是世界海洋和平的一個重要國家行動者,事實上已經在推進海洋領域新的國際協和。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中國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對於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海洋和平具有充分的國際規則和國際規範的意義。
  • 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的「施工圖」來了!有A股公司已深度...
    原標題: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的「施工圖」來了!有A股公司已深度參與 摘要 【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的「施工圖」來了!
  • 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廣東省政府有關領導在2020海博會開幕式致辭時表示,中央關於「雙區」建設的重要文件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作出重要部署,為發展海洋經濟明確了方向。廣東圍繞建設「海洋強省」的目標,將牢牢把握「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大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