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利用最新衛星測量結果估測,全球海洋容量為13.32億立方公裡,海洋平均深度為3682.2米。這項工作得到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的資助,研究報告發表在最近一期的《海洋學》雜誌上。
上兩個世紀,海洋科學家先後採用測深吊錘和回聲探測儀對海洋容量和平均深度進行測量,但由於海洋底部崎嶇多山,由這些方法得到多個不盡相同的數據。
如今,研究人員開始利用衛星測量技術進行研究。星載雷達通過觀測海洋的表面凹凸來反演其底部地形,山脈地區的海洋表面會呈現向外凸出,由此根據海洋面觀測數據就能夠估測出山脈的位置和高度。藉助衛星技術得到的最新數據比以前的一些研究結論略有減小,這正說明,衛星探明的海底山脈在過去被錯誤的計入了海水容積。研究顯示,全球海洋「減小」的容量大約相當於5個墨西哥灣或500個五大湖,由於巨大的海洋容積,這一差別實際上僅有0.3%。
海洋平均深度測量值逐年下降,這並非表示海水體積的減少,而是反映了對海底山脈地形的更精確的測量。
該衛星測量範圍已經覆蓋了除北極部分冰雪地區之外所有的海洋,由此繪製出全新的海洋世界地圖,更精確地標度出地球上的海洋地形和容量。
但衛星測量仍然受限於其空間解析度,只能監測到較大的海底山脈。同時由於地球大氣環境造成衛星成像失焦,海洋地圖的解析度甚至只有火星和月球圖片的十五分之一。
因此,需要更多的海基測量工作來「增強」和「微調」衛星數據。但目前為止,艦載聲納儀器僅僅繪製了地球海洋地形的10%。《美國海軍》雜誌估計,通過單艦測量全球範圍的洋底深度需要約200年時間,花費大約20億美元。(來源: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