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球海洋汙染地圖繪製者

2020-11-21 搜狐網

    專訪全球海洋汙染地圖繪製者

  「全球沒被人類侵害的海洋只剩4%」

  最新出爐的「人類對海洋影響的全球地圖」顯示,在佔地球表面70% 的海洋中,幾乎沒有哪裡是完全乾淨的了。參與繪製這份地圖的海洋生態學專家本?哈朋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表示:「捕魚、化學垃圾排放、汙染、海運等人類活動,使1/3 的海洋受到嚴重影響,而僥倖未受人類活動侵害的海洋只佔不到4%。

  文/ 莊清湄

  「人類從海洋中獲取必要的食物和其他生活資料,但是人類對海洋的利用也對它造成了很多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捕魚、化學垃圾排放、汙染、海運等人類活動,使1/3 的海洋受到嚴重影響,僥倖未受人類活動侵害的海洋只佔4% 不到。」本?哈朋告訴本報記者,哈朋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專家。2 月15 日,作為主要撰寫人的哈朋和其他研究者聯名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人類對海洋影響的全球地圖》。

  「海洋很寬廣,和多數人的看法一樣,我曾經以為(地球上)還有很多海洋是人類從未或者極少造訪過的。」哈朋說,「但是當你看到這張地圖,你會發現大片大片的海洋被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所影響。」哈朋說他看到這份地圖也覺得非常震驚。他們的研究表明,在佔地球表面70% 的海洋中,幾乎沒有哪裡是完全乾淨的了。

  計算了全球海洋的每一個平方公裡

  這張「海洋地圖」顯示,受人類影響最嚴重的海洋基本都位於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例如歐洲北海、中國東海和南海、地中海、波斯灣、加勒比海和北美東部海域。而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珊瑚礁和大陸架受到的影響是最為嚴重的,深海影響目前尚不可考。

  這份「全球海洋地圖」以黃色為主、綠色為輔,還有橘色和紅色夾雜其間,地圖上清楚地標註了人類活動對海洋影響程度的深淺。

  為了使調查結論更加準確,研究者們把地球上的海洋切割成無數個1平方公裡的小塊。接著,他們對每個小塊的綜合影響進行計算,最終得到每平方公里海洋受到的「人類綜合影響分」。透過這張地圖,海洋的汙染程度一目了然。

  研究者們一共考慮了人類活動對海洋的17 種影響因素:6 種漁業活動(深海捕撈、淺海捕撈等)、5 種汙染(航線汙染、港口汙染等)、3 種環境變化(海洋酸化、紫外線輻射和海洋溫度)、外來物種入侵、通商航行和海底建築。每種因素分別為1 分。

  哈朋說,繪製這張「海洋地圖」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來自16 個研究機構的19 名科學家為此耗費了將近四年時間。他們參考了來自各方面的數據:漁業數據來源於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海底建築方面的數據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的地理數據中心,此外還有各個時期科學家和研究者們的調查數據。

  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嘗試評估所有的人類活動對全球海洋造成的綜合影響。而在以往,科學家們往往只是就人類活動的某一方面或人類活動對某一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進行研究。「單個影響相加以後顯示出來的結果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糟糕。」哈朋說。

  杜克大學的魚類生物學家拉裡?克勞德表示,看過這張地圖後,很多人會改變對海洋的看法。他把這張地圖與著名的1968 年阿波羅號太空人拍攝的地圖相比,「後者讓所有人認為我們生活在無垠海面中的陸地上;而新的地圖則告訴我們,海洋並不是無限的,我們從它奪走很多資源,又扔給它很多廢物,我們是在摧毀我們賴以生存的系統。」

  近半數海域受到人類「嚴重影響」

  哈朋告訴記者,在所有海域中,受人類「 比較嚴重影響」、「嚴重影響」和「非常嚴重影響」的比例加起來是41%。所謂「比較嚴重影響」,意指海洋的現狀已經讓人難以接受了,有些物種可能已經從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徹底消失,而珊瑚礁和其他棲息地也發出警報。

  根據位於美國加州長島的非盈利性環保組織Algalita 海洋研究基金會調查,迄今為止,已有約1 億噸垃圾倒進了北太平洋中部從夏威夷北部到日本之間綿延數千公裡的海域。這個組織正用一艘太陽能研究船在這一海域收集塑膠袋,但據這一組織測算,已經失去了將它們徹底清理乾淨的可能性;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太多,而且很多海洋生物(如貝類和海藻)都粘在上面。

  據他們介紹,丟入海洋中的塑膠袋不僅會纏住海洋生物,讓那些吃下它們的海洋生物斃命,甚至還會破壞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絕大多數塑膠袋都是非降解的,它們會在海裡存在成百上千年,分解成更小的塑料。「在夏威夷無人清理的海灘,兩英尺深的沙灘裡大約80% 都埋的是塑料。」Algalita 海洋研究基金會工作人員比爾?麥克唐納德說。

  這份地圖顯示,覆蓋著肥料的淺土區域是目前為止受影響較小的地區,因為這部分生態系統有很好的自我恢復能力。相比之下,「深海地區是一個廣闊而人類知之甚少的地方,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對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哈朋說,「我們為了登月不惜花費上萬億元,可我們對自己的海洋深處發生了什麼卻毫不知情。」

  當記者問到中國附近的海域狀況時,哈朋如此介紹:「從數據上看,這裡幾乎受到了所有17 種人類活動的影響,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影響的『完美風暴』了。」

  兩極地區海域是受人類影響最小的地方,但是人們仍然不可以放鬆警惕。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兩極地區的部分冰川開始融化,這意味著人類活動日後必然會擴張到此地。「在這些相對純淨的地方,有可能遭遇更快的環境惡化。」另一位地圖繪製者卡麗?卡貝爾說。

  但哈朋也承認,他們的研究還有很多不足。例如,他們無法得知所有的海域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被殺被拋屍的確切數據,對於這些空白部分,他們只能選擇用已經得知的部分海域數據替代。「水產業、休閒垂釣、河流沉積物排入、大氣汙染——我們都知道這些也是影響海洋的因素或潛在因素,可是我們無法獲得這方面的數據,所以無法考量這些因素對海洋的影響。」哈朋認為,從這點而言,他們的結論可以說是相當保守的。

  這張地圖提供的信息也並不全是消極的,研究者們也獲得了一些積極的因素。比如,位於阿拉斯加的漁業工業組織海洋保護聯盟,正號召對位於北極附近的白令海峽附近實施禁漁政策。據聯盟負責人戴維?本頓說:「在知道危害前我們還是不要捕魚了,我們不希望自己是造成北極熊和其他北極動物生存難以為繼的原因之一。」還比如,太平洋上的小國吉里巴斯是一個僅有810平方公裡的環狀珊瑚島,但它已經決定對本國10% 的海洋領土(共41 萬平方公裡)保護起來。足以讓人類慚愧的是,這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對低影響地區的修修補補是處處存在的,」哈朋說,「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做著小修小補,給切實有效的管理和保護提供了機會。」哈朋認為這項研究主要在於給人類敲響警鐘,他認為決策者們可以把這張地圖視為保護海洋的工具,例如,航行時避開地圖標註的過度捕撈區,讓這裡的魚類休養生息。「人類依舊可以把海洋作為休閒娛樂的港灣,也可以從中獲取資源。但我們的目標必須是在一種可持續方式下做這些事,以保證海洋始終處於健康狀態,並且源源不斷地提供人類所需要的東西。」

相關焦點

  • 惡鳥 地圖繪製者賈勤
    Tiger Pattern辭典的準備Set-up Time作家出版社The Writers Publishing House賈勤2019/43己亥/屠維大淵獻    地圖繪製者賈勤」和「賈勤」並置在一起看: 【地圖】童年的地圖。
  • 周晉峰接受專訪:談治理海洋噪音汙染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周晉峰接受專訪:談治理海洋噪音汙染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9-06-19 0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新全球颶風地圖呈現170年颶風頻率和密度
    這張颶風地圖呈現出颶風風暴的強度,與颶風頻率形成鮮明的對比。大西洋西北部顯示較強的颶風擴散性,太平洋最強颶風出現於鄰近菲律賓的海域。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乍看之下它非常像藝術作品,但事實上這張「颶風地圖」呈現了過去170年裡全球範圍內發生的颶風事件。
  • 為什麼說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
    為什麼說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2008年2月14日,在波士頓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一張地圖在與會人員面前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地圖,而是美國國家生態分析及合成中心繪製的一張觸目驚心的全球海洋汙染地圖。這張地圖顯示,全球41%的海域受到17種不同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這些活動包括海上採油、商業船運、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入侵、漁業捕撈、各種人為汙染等。將17項人類活動綜合起來,就得到了人為海洋危害的示意圖。示意圖顯示,人類活動的影響已遍及全球各處海域。毫無疑問,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
  • 全球空氣汙染地圖繪製
    9月10日至9月24日的NO2濃度一個新的在線平臺,可以跟蹤世界範圍內的空氣汙染,現在向公眾開放這些地圖使用了來自哥白尼Sentinel- 5p衛星的數據,用14天的移動平均值顯示了二氧化氮的平均濃度。這些地圖不僅顯示了全球範圍內隨時間的變化,還為用戶提供了放大到感興趣區域的可能性,例如中國的任何城市或地區。
  • 全球海洋塑料汙染加重 南極海域被塑料微粒汙染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汙染,部分地區汙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汙染的嚴重性。塑料垃圾佔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
  • NASA發布全球霧霾地圖 縱觀世界各地汙染狀況
    摘要:【摘要】NASA將2005年至2014年氣流衛星製成的地圖,資料顯示,過去10年中國大陸、印度、和中東因工業擴張使汙染增加。」鄧肯和他的團隊檢視了NASA氣流衛星上荷蘭與芬蘭臭氧監測儀的觀測結果,時間是自2005至2014年。
  • 美國海洋塑料汙染排名全球第三
    10月30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表明,美國是塑料垃圾的頭號生產國,同時,在造成海洋塑料汙染方面,美國排名全球第三。這項新研究挑戰了曾經認為美國已經充分「管理」塑料垃圾的假設,即收集、適當地填埋、回收或以其他方式包裝塑料垃圾。
  • 聚焦「海洋+」|整治海洋汙染在行動,深圳劍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中國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裡的海岸帶地區。這意味著,「灣區經濟」的持續增速不僅需要海洋,更應敬畏海洋。9月8日,第十五屆國際海洋清潔日深圳主會場在深圳大梅沙海濱公園進行,海洋環境保護再度引發關注。
  • 用衛星地圖俯瞰全球,為什麼只有中國沿海有一大片汙染?
    自從人類能夠把衛星送上太空,人類才能完全了解我們的地球長什麼樣,而現在,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衛星地圖來看中國是什麼樣,自己家周圍地形是什麼樣子的。但衛星地圖運用的廣泛也讓一些人發現了些奇怪的事情——比如中國的東部沿海,在衛星地圖裡海是黃黃的?是汙染太嚴重了嗎?
  • 聯合國警告:海洋塑料微粒汙染危害全球
    聯合國即將公開發布報告,就海洋塑料汙染潛在的危害警告全世界。(圖片來源:《獨立報》中國日報網5月22日電(信蓮) 據英國《衛報》5月21日報導,聯合國近日發布報告稱,塑膠袋、瓶子、衣服等塑料汙染滯留在海裡,不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還會殃及海洋的生態環境。
  • 海洋汙染的特點
    由於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汙染與大氣汙染和陸地汙染有很多不同,有其突出的特點:(1)汙染源廣。人類的海洋活動主要是航海、捕魚和海底石油開發,目前全世界各國有近8萬艘遠洋商船穿梭於全球各港口,總噸位達5億噸,它們在航行期間都要向海洋排出含有油性的機艙汙水,僅這項估計向海洋排放的油汙染每年可達百萬噸以上。通過江河徑流入海含有各種汙染物的汙水量更是大得驚人。
  • ESA推出線上地圖 可顯示全球二氧化氮汙染水平
    歐洲宇航局(ESA)剛剛發布了一款能夠顯示世界各地二氧化碳汙染水平的線上工具,得益於哥白尼前哨 5P 衛星收集的數據,我們可以輕鬆地在電子地圖上一窺全貌。 據悉,2017 年發射的 S5P 衛星配備了 Tropomi 儀器,能夠監測全球範圍內的空氣汙染物濃度。
  •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2014-06-26 14:28:53大約80%的海洋汙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來自基於陸地的人類活動。」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6月24日正式發布的《從惡化到恢復——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給出的結論。  報告建議促進公海康復循環  《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
  • 珍貴明代地圖南京居江南中心 找不到上海無錫
    繪製者還在圖上畫上了比例尺。地圖的範圍北至西伯利亞,南至印尼,東至日本、菲律賓,西至緬甸和印度。  此圖的作者已經不可考,有學者考證,他可能是一位從事海外貿易的民間秀才、畫工,最大可能是一位商人。儘管此圖繪製於測繪技術還不發達的明代,但記者將此圖和如今常見的、極為精確的世界地圖比較後發現,「明朝中葉彩繪航海圖」較為準確地描述出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大致輪廓,表現出了這些地區的地貌特點,囊括了海洋陸地,勾勒出主要的山川河流,令人嘖嘖稱奇。
  • 用法律手段從源頭治理海洋汙染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政協主席夏德仁就遼寧省海洋經濟的發展情況以及渤海環境保護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說,必須用法律的手段從源頭治理海洋汙染。  他介紹說,自從2009年國務院批覆了《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之後,遼寧省海洋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特別是沿海7個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均高於全省的經濟增長速度,而且發展的質量也前所未有,海洋經濟在帶動全省經濟發展上發揮了特有的優勢。
  • 在造成海洋塑料汙染方面,美國排名全球第三
    10月30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表明,美國是塑料垃圾的頭號生產國,同時,在造成海洋塑料汙染方面,美國排名全球第三。這項新研究挑戰了曾經認為美國已經充分「管理」塑料垃圾的假設,即收集、適當地填埋、回收或以其他方式包裝塑料垃圾。
  • 地球海洋汙染 不能忽視「藍色警報」
    日漸稀少的「處女海」無獨有偶,一個多月前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從另一個角度將人類對海洋的影響直觀地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2月15日,美國國家生態學分析與綜合研究中心的哈朋博士領導了一個由來自16個研究機構的19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對世界海洋進行了為期4年的研究,繪製出首張「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影響全球圖」,並將這一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海洋汙染80%以上為陸源汙染
    科技日報南京6月8日電 (記者付麗麗)「海洋保護不只是沿海城市的事,海洋汙染80%以上為陸源汙染,通過河流的汙染又佔陸源汙染的80%,將來會有更多內陸城市承辦海洋日活動。」8日,2017世界海洋日及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在南京舉辦,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航說。
  • 歐洲海洋地圖集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圖可視化,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為了更好的保護海洋,可持續地利用海洋資源,我們首先要從了解海洋知識開始。前不久,「歐洲海洋地圖集」正式發布,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很好地拓展視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