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球海洋汙染地圖繪製者
「全球沒被人類侵害的海洋只剩4%」
最新出爐的「人類對海洋影響的全球地圖」顯示,在佔地球表面70% 的海洋中,幾乎沒有哪裡是完全乾淨的了。參與繪製這份地圖的海洋生態學專家本?哈朋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表示:「捕魚、化學垃圾排放、汙染、海運等人類活動,使1/3 的海洋受到嚴重影響,而僥倖未受人類活動侵害的海洋只佔不到4%。
」
文/ 莊清湄
「人類從海洋中獲取必要的食物和其他生活資料,但是人類對海洋的利用也對它造成了很多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捕魚、化學垃圾排放、汙染、海運等人類活動,使1/3 的海洋受到嚴重影響,僥倖未受人類活動侵害的海洋只佔4% 不到。」本?哈朋告訴本報記者,哈朋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專家。2 月15 日,作為主要撰寫人的哈朋和其他研究者聯名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人類對海洋影響的全球地圖》。
「海洋很寬廣,和多數人的看法一樣,我曾經以為(地球上)還有很多海洋是人類從未或者極少造訪過的。」哈朋說,「但是當你看到這張地圖,你會發現大片大片的海洋被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所影響。」哈朋說他看到這份地圖也覺得非常震驚。他們的研究表明,在佔地球表面70% 的海洋中,幾乎沒有哪裡是完全乾淨的了。
計算了全球海洋的每一個平方公裡
這張「海洋地圖」顯示,受人類影響最嚴重的海洋基本都位於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例如歐洲北海、中國東海和南海、地中海、波斯灣、加勒比海和北美東部海域。而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珊瑚礁和大陸架受到的影響是最為嚴重的,深海影響目前尚不可考。
這份「全球海洋地圖」以黃色為主、綠色為輔,還有橘色和紅色夾雜其間,地圖上清楚地標註了人類活動對海洋影響程度的深淺。
為了使調查結論更加準確,研究者們把地球上的海洋切割成無數個1平方公裡的小塊。接著,他們對每個小塊的綜合影響進行計算,最終得到每平方公里海洋受到的「人類綜合影響分」。透過這張地圖,海洋的汙染程度一目了然。
研究者們一共考慮了人類活動對海洋的17 種影響因素:6 種漁業活動(深海捕撈、淺海捕撈等)、5 種汙染(航線汙染、港口汙染等)、3 種環境變化(海洋酸化、紫外線輻射和海洋溫度)、外來物種入侵、通商航行和海底建築。每種因素分別為1 分。
哈朋說,繪製這張「海洋地圖」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來自16 個研究機構的19 名科學家為此耗費了將近四年時間。他們參考了來自各方面的數據:漁業數據來源於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海底建築方面的數據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的地理數據中心,此外還有各個時期科學家和研究者們的調查數據。
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嘗試評估所有的人類活動對全球海洋造成的綜合影響。而在以往,科學家們往往只是就人類活動的某一方面或人類活動對某一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進行研究。「單個影響相加以後顯示出來的結果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糟糕。」哈朋說。
杜克大學的魚類生物學家拉裡?克勞德表示,看過這張地圖後,很多人會改變對海洋的看法。他把這張地圖與著名的1968 年阿波羅號太空人拍攝的地圖相比,「後者讓所有人認為我們生活在無垠海面中的陸地上;而新的地圖則告訴我們,海洋並不是無限的,我們從它奪走很多資源,又扔給它很多廢物,我們是在摧毀我們賴以生存的系統。」
近半數海域受到人類「嚴重影響」
哈朋告訴記者,在所有海域中,受人類「 比較嚴重影響」、「嚴重影響」和「非常嚴重影響」的比例加起來是41%。所謂「比較嚴重影響」,意指海洋的現狀已經讓人難以接受了,有些物種可能已經從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徹底消失,而珊瑚礁和其他棲息地也發出警報。
根據位於美國加州長島的非盈利性環保組織Algalita 海洋研究基金會調查,迄今為止,已有約1 億噸垃圾倒進了北太平洋中部從夏威夷北部到日本之間綿延數千公裡的海域。這個組織正用一艘太陽能研究船在這一海域收集塑膠袋,但據這一組織測算,已經失去了將它們徹底清理乾淨的可能性;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太多,而且很多海洋生物(如貝類和海藻)都粘在上面。
據他們介紹,丟入海洋中的塑膠袋不僅會纏住海洋生物,讓那些吃下它們的海洋生物斃命,甚至還會破壞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絕大多數塑膠袋都是非降解的,它們會在海裡存在成百上千年,分解成更小的塑料。「在夏威夷無人清理的海灘,兩英尺深的沙灘裡大約80% 都埋的是塑料。」Algalita 海洋研究基金會工作人員比爾?麥克唐納德說。
這份地圖顯示,覆蓋著肥料的淺土區域是目前為止受影響較小的地區,因為這部分生態系統有很好的自我恢復能力。相比之下,「深海地區是一個廣闊而人類知之甚少的地方,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對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哈朋說,「我們為了登月不惜花費上萬億元,可我們對自己的海洋深處發生了什麼卻毫不知情。」
當記者問到中國附近的海域狀況時,哈朋如此介紹:「從數據上看,這裡幾乎受到了所有17 種人類活動的影響,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影響的『完美風暴』了。」
兩極地區海域是受人類影響最小的地方,但是人們仍然不可以放鬆警惕。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兩極地區的部分冰川開始融化,這意味著人類活動日後必然會擴張到此地。「在這些相對純淨的地方,有可能遭遇更快的環境惡化。」另一位地圖繪製者卡麗?卡貝爾說。
但哈朋也承認,他們的研究還有很多不足。例如,他們無法得知所有的海域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被殺被拋屍的確切數據,對於這些空白部分,他們只能選擇用已經得知的部分海域數據替代。「水產業、休閒垂釣、河流沉積物排入、大氣汙染——我們都知道這些也是影響海洋的因素或潛在因素,可是我們無法獲得這方面的數據,所以無法考量這些因素對海洋的影響。」哈朋認為,從這點而言,他們的結論可以說是相當保守的。
這張地圖提供的信息也並不全是消極的,研究者們也獲得了一些積極的因素。比如,位於阿拉斯加的漁業工業組織海洋保護聯盟,正號召對位於北極附近的白令海峽附近實施禁漁政策。據聯盟負責人戴維?本頓說:「在知道危害前我們還是不要捕魚了,我們不希望自己是造成北極熊和其他北極動物生存難以為繼的原因之一。」還比如,太平洋上的小國吉里巴斯是一個僅有810平方公裡的環狀珊瑚島,但它已經決定對本國10% 的海洋領土(共41 萬平方公裡)保護起來。足以讓人類慚愧的是,這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對低影響地區的修修補補是處處存在的,」哈朋說,「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做著小修小補,給切實有效的管理和保護提供了機會。」哈朋認為這項研究主要在於給人類敲響警鐘,他認為決策者們可以把這張地圖視為保護海洋的工具,例如,航行時避開地圖標註的過度捕撈區,讓這裡的魚類休養生息。「人類依舊可以把海洋作為休閒娛樂的港灣,也可以從中獲取資源。但我們的目標必須是在一種可持續方式下做這些事,以保證海洋始終處於健康狀態,並且源源不斷地提供人類所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