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塗色呈現任何颶風風暴重疊的次數,從而確定既定海域颶風密度。從圖中可看到氣旋重疊頻率最高的區域是太平洋西部和印度孟加拉灣,這裡的颶風季節會持續出現颶風現象,因為這裡的海水溫度足夠高,可以維持颶風的形成。西半球颶風重疊的頻率較低。
這張颶風地圖呈現出颶風風暴的強度,與颶風頻率形成鮮明的對比。大西洋西北部顯示較強的颶風擴散性,太平洋最強颶風出現於鄰近菲律賓的海域。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乍看之下它非常像藝術作品,但事實上這張「颶風地圖」呈現了過去170年裡全球範圍內發生的颶風事件。
颶風地圖是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繪製的,精確描繪出過去170年出現的颶風事件,圖中標出自1842年NOAA開始記錄的11967次熱帶氣旋,當時的勘測數據來自船隻和燈塔的觀測,而現今則採用先進的衛星探測系統。
在人造衛星時代到來之前,颶風事件均是由船隻勘測報導,雖然報導方式比較可靠,但可能會錯過一些颶風事件。
該圖像繪製者解釋稱,像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GOES地球同步衛星,能夠徹底改變氣象學家跟蹤熱帶氣旋的能力。衛星在空中不會錯過任何一次颶風,每幾分鐘持續對地球表面進行掃描。
研究小組指出,颶風地圖十分特殊,能夠聚焦放大世界某一特殊區域,觀看颶風發生的頻率和路徑。他們使用色彩標識出颶風風暴形成的路徑結構,通過著色可顯示任何颶風之間重疊的次數,呈現影響某海洋區域的颶風密度。
該颶風地圖顯示氣旋重疊頻率最高的區域是太平洋西部和印度孟加拉灣,在颶風季節裡會持續出現強烈的颶風,因為該海域海水非常溫暖,足以維持颶風的形成;西半球颶風軌道重疊頻率低於東半球。
研究小組繪製的第二張圖像呈現出颶風風暴的密度,對比第一張圖像中颶風發生頻率,大西洋西北部颶風擴散性更強,太平洋最強颶風出現於鄰近菲律賓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