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球颶風地圖呈現170年颶風頻率和密度

2020-11-26 TechWeb

通過塗色呈現任何颶風風暴重疊的次數,從而確定既定海域颶風密度。從圖中可看到氣旋重疊頻率最高的區域是太平洋西部和印度孟加拉灣,這裡的颶風季節會持續出現颶風現象,因為這裡的海水溫度足夠高,可以維持颶風的形成。西半球颶風重疊的頻率較低。

這張颶風地圖呈現出颶風風暴的強度,與颶風頻率形成鮮明的對比。大西洋西北部顯示較強的颶風擴散性,太平洋最強颶風出現於鄰近菲律賓的海域。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乍看之下它非常像藝術作品,但事實上這張「颶風地圖」呈現了過去170年裡全球範圍內發生的颶風事件。

颶風地圖是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繪製的,精確描繪出過去170年出現的颶風事件,圖中標出自1842年NOAA開始記錄的11967次熱帶氣旋,當時的勘測數據來自船隻和燈塔的觀測,而現今則採用先進的衛星探測系統。

在人造衛星時代到來之前,颶風事件均是由船隻勘測報導,雖然報導方式比較可靠,但可能會錯過一些颶風事件。

該圖像繪製者解釋稱,像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GOES地球同步衛星,能夠徹底改變氣象學家跟蹤熱帶氣旋的能力。衛星在空中不會錯過任何一次颶風,每幾分鐘持續對地球表面進行掃描。

研究小組指出,颶風地圖十分特殊,能夠聚焦放大世界某一特殊區域,觀看颶風發生的頻率和路徑。他們使用色彩標識出颶風風暴形成的路徑結構,通過著色可顯示任何颶風之間重疊的次數,呈現影響某海洋區域的颶風密度。

該颶風地圖顯示氣旋重疊頻率最高的區域是太平洋西部和印度孟加拉灣,在颶風季節裡會持續出現強烈的颶風,因為該海域海水非常溫暖,足以維持颶風的形成;西半球颶風軌道重疊頻率低於東半球。

研究小組繪製的第二張圖像呈現出颶風風暴的密度,對比第一張圖像中颶風發生頻率,大西洋西北部颶風擴散性更強,太平洋最強颶風出現於鄰近菲律賓的海域。

相關焦點

  • 今年颶風已達10場,40年來美國颶風怎麼越來越多、越來越猛?
    答案是確實不夠,本來美國颶風中心在今年春天準備了21個名字,結果風暴數量遠遠超出意料,九月就將名字全部用完,只好用希臘字母來命名。 比如最近的德爾塔和艾普塞朗,造成了和以往颶風重名。 颶風越來越猛、越來越頻繁已經讓人切實感受到,美國氣象學家發現從1982年以來確實如此!
  • 伊爾瑪颶風最新消息:颶風對美國哪些股票有影響?
    據伊爾瑪颶風最新消息顯示,颶風「伊爾瑪」於6日已升級為大西洋史上最強熱帶氣旋。由於預估將在周日登陸美國佛羅裡達州,目前,該州已針對南部沿海城市居民、旅客、學生發布撤離令和預警令。那麼,颶風會對美國哪些股票影響呢?我們來看看。
  • 太空中看到的颶風佛羅倫斯
    Credit:NASA大西洋在2018年8月相對平靜,但已到了9月,風暴驟增,Suomi NPP衛星在大西洋上同時拍攝到了三個颶風
  • 全球變暖正在發威?颶風颱風連擊北半球,未來或更加嚴重
    在這個9月裡,颱風飛燕和颱風潭美給日本先後帶去了全國性的狂風暴雨,而颱風山竹則成為2018年的「年度風王」,重創菲律賓並強勢席捲我國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帶來的影響範圍之廣歷史罕見。而在地球的另一頭,美國也遭遇了「史詩級颶風」弗洛倫斯襲擊。
  • 颶風、野火、洪水、乾旱、融冰……2020年全球氣候危機再度破表!
    2020年又是一個燙手山芋般的案例:多項氣候紀錄被打破,颶風、野火、熱浪、洪水、乾旱、融冰此起彼落爆發。換言之,2020年的氣候更極端了。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2日發表《全球氣候狀況報告》(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報告指出,今年的全球暖化狀況,從7項關鍵氣候指標來看都呈現惡化,讓全球無數民眾身受其害。
  • 颶風洛倫佐一天躍升4級,美科學家擔憂:呈現不祥信號
    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發布的最新消息,最新形成的颶風洛倫佐(Lorenzo)現已成為熱帶大西洋中部地區 「有史以來最大、最強的颶風之一」!正在怒氣洶洶地朝著北美大陸的方向衝去…洛倫佐起源於東南大西洋的一場熱帶風暴。日前,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表示,雖然洛倫佐才剛剛離開非洲大陸邊緣,但考慮到其迅猛的發展態勢,極有可能向北美洲大陸「進發」,呈現出不祥的信號。
  • 2020年大西洋颶風季最新颶風「伊塔」已形成 將影響中美洲地區
    2020大西洋颶風季的第28個被命名的風暴與周日形成,並在周一以颶風「伊塔」(Eta)的「身份」向中美洲進發。這追平了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創下的單個颶風季獲得命名的最多風暴紀錄。這也是本颶風季形成的第12個颶風,根據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大氣科學系的研究科學家 Phil Klotzbach,的說法,這在之前只發生過三次。
  • 美國颶風直接「吹走」了夏威夷的一座島嶼!
    數周前,五級颶風瓦拉卡(Walaka)登陸美國,造成了建築物倒塌、洪水以及各種基礎設施癱瘓等嚴重破壞。
  • 科普:颶風命名即將用盡 熱帶風暴緣何頻發
    世界氣象組織有一份每6年循環使用的命名表,為每個大西洋颶風季分配了21個名稱。繼「薩莉」之後被命名的「泰迪」和「薇姬」是目前擾動大西洋的第19個和第20個熱帶風暴。目前,這份名單上僅剩一個名字「威爾弗雷德」可供使用。氣象專家說,鑑於今年颶風名稱可能用盡,額外的風暴將使用希臘字母命名。  颶風「命名荒」也顯示出今年熱帶風暴的異常活躍。
  • 2019年颶風季節再次登頂,新的5級颶風將達到65米/秒
    大西洋上空熱鬧非凡,洛倫佐現在達到4級颶風水平,但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警告說,這一強熱帶風暴預計將變得更強。周四,洛倫佐颶風成為大西洋颶風季的第三大颶風,這場巨大的風暴風速達到每小時209公裡,達到薩弗爾·辛普森風力等級的4級颶風。
  • 北海颶風警報!今天將有時速152公裡的颶風和龍捲風襲擊北海
    颶風和龍捲風預計將襲擊北海海岸線,風速高達每小時150公裡,橫掃法國、比利時、荷蘭和德國,在數十萬度假者中引發混亂。遊客和當地人正在為兩天的強風、暴雨和風暴做準備。這場強烈的風暴目前正在法國北部地區形成,看來一夜之間就會變成颶風。
  • 國際最新研究:氣候變暖使颶風影響或向更遠內陸擴展
    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稱,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該論文指出,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氣候變暖成全球颶風「加速器」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11月16日,尼加拉瓜,受颶風「艾奧塔」影響地區的居民。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警告稱,16日,「艾奧塔」向中美洲移動時已增強為「災難性的」5級颶風。
  • 再現1983年太平洋 颶風海難事件
    影片根據1983年太平洋颶風海難事件改編,既展現了大海遼闊的極致美景,也將颶風的殘忍與無情呈現給觀眾。 據悉,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真實事件,在拍攝過程中,主創們力求還原真實的拍攝環境。飾演女主塔米的謝琳·伍德蕾就表示拍攝並不輕鬆,「需要每天在水中12到14個小時」,長時間的海上拍攝,甚至導致大部分演員和劇組人員都出現暈船症狀。
  • 2018年颶風!第五次低氣壓在大西洋形成,沿著佛羅倫斯的路徑
    在佛羅倫斯颶風之後,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發現又有兩個低氣壓有發展成颶風的危險。一幅顯示大西洋兩種新的擾動可能形成氣旋的地圖。美國東海岸正在為周四4級颶風佛羅倫斯登陸做準備,維吉尼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居民正準備撤離到地勢較高的地區。颶風「海倫」和熱帶風暴「艾薩克」也正在穿越大西洋中部。昨晚NHC報導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域正在形成兩個新的凹陷。
  • 2020美國颶風最新消息:颶風漢娜登陸美國得州
    颶風「漢娜」25日下午登陸美國德克薩斯州。  得州最近幾周新冠病例數大幅增加,成為美國疫情新的「重災區」之一。多家媒體報導,「漢娜」登陸將令得州防疫形勢更加複雜。  【首個颶風】  通常而言,大西洋颶風季從每年6月1日持續至11月30日。「漢娜」是今年颶風季第一場颶風,依照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劃分為一級颶風。
  • 專家:海上颶風「生命力」變強是全球變暖導致
    近50年來,海上颶風抵達陸地後衰減的速度較之前慢了許多。 通常,颶風離開海洋後,力量會快速變小,因為接觸不到水和溼潤的空氣。此二者是颶風的重要能量來源。數據分析和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這是海洋年均水溫升高和全球變暖導致的其他後果所致。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專家:海上颶風「生命力」變強是全球變暖導致
    近50年來,海上颶風抵達陸地後衰減的速度較之前慢了許多。通常,颶風離開海洋後,力量會快速變小,因為接觸不到水和溼潤的空氣。此二者是颶風的重要能量來源。數據分析和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這是海洋年均水溫升高和全球變暖導致的其他後果所致。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2020款貝納利颶風302R,液晶儀表、標配ABS,最高車速170
    今天老王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款車也是經歷了千呼萬喚才始出來的,它就是貝納利颶風320R,下面就一起來看看2020款有什麼變化吧。外觀部分,整體造型並不算太大,不過全新設計的貼花、配色以及塗裝,相比老款在顏值上更勝一籌。目前,2020款貝納利颶風320R總共有運動紅、珍珠白、水晶綠和天空藍等四種車身配色可供消費者選擇。
  • 最新報導! 哈維颶風后恢復期或需20個月! 比卡特裡娜颶風還長!
    美國同城網綜合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一項最新報告顯示,哈維颶風之後的清理和重建工作耗時可能要超過當年的卡特裡娜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