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美國東海岸地區都要經歷長達半年的颶風季,從六月份開始不知不覺已經有10次颶風形成,平均每月兩個。
儘管往年也有強烈颶風肆虐,今年從新聞上感覺卻要頻繁許多,颶風威力也更甚以往,每月的新颶風讓人都快對此類新聞無感。
美國氣象學家也很困惑,為什麼近幾十年颶風越來越多、越來越猛了?
名字都不夠用的颶風季
美國東海岸每年遭受的颶風的時期名為大西洋颶風季,覆蓋夏、秋兩季。
常見的熱帶氣旋有強弱之分,熱帶風暴稍弱,風速每秒17米以上才能稱為熱帶風暴;根據監測從今年五月份開始已經形成了26個。
大破壞力的颶風則是指風速超過每秒33米的情況,大西洋颶風季從每年6月1日開始,一直到11月末才結束;不過往往5月就開始預熱了,比如今年的熱帶風暴「阿瑟」就在五月中旬形成。
大西洋熱帶氣旋經常在大西洋靠近非洲的區域形成,並向西運動不斷加強。進入墨西哥灣或者從佛羅裡達州向北運動。
大西洋颶風形成後,每次受災最重的就是美國,美國颶風中心做過統計,40%的美國人經歷過颶風天。一旦達到3級以上,都意味著破壞力驚人,大量公共設施損壞,交通受阻,港口機場關停。
颶風過境
儘管墨西哥和一些大西洋小國也是受害者,但世界氣象組織還是直接把責任全交給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全權負責監察大西洋颶風並提供預警。同時名字也是交由他們命名,和其他國家沒什麼關係。
大西洋颶風今年格外的暴躁,九月之前形成了13次熱帶風暴。然後9月份單月內共生成10個熱帶風暴,創下有記錄以來單月最多熱帶風暴生成數量。
截止今天總共達到了26個,其中10次颶風,4次三級以上大型颶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64億美元,146人遇難身亡。
颶風過境情況
前些天鴿子就看見有人在好奇準備的熱帶風暴名字到底夠不夠用了?
答案是確實不夠,本來美國颶風中心在今年春天準備了21個名字,結果風暴數量遠遠超出意料,九月就將名字全部用完,只好用希臘字母來命名。
比如最近的德爾塔和艾普塞朗,造成了和以往颶風重名。
颶風越來越猛、越來越頻繁已經讓人切實感受到,美國氣象學家發現從1982年以來確實如此!
四級颶風
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近日夏威夷大學氣象專家在《環境研究快報》發表題為「自1982年以來全球熱帶氣旋移動速度的增加趨勢及其物理原因」的論文。
通過統計數據發現,在過去四十年間,北大西洋地區颶風頻率穩步上升,並且這樣的風暴越來越多地向大西洋北極方向移動。
不只是大西洋颶風,夏威夷也經常遭遇颶風天氣,颶風數量同樣增加,移動速度也在加快,對沿海地區直接構成威脅,應急管理的準備時間更加緊迫,一旦有所疏忽便會造成巨大損失。
四十年的大西洋颶風路徑圖
之所以從1982年開始統計,是因為從那年開始才有可靠的氣象衛星雲圖,才能精準的確認氣旋形成的頻率,形成的位置,以及它們的運動速度和在全球範圍內的演變。
在過去人們只能在沿岸遭遇颶風時才知道,運氣好點在大洋上的島嶼和艦船監測到。其實都是後知後覺,只看見大的,不知道小的。
通過衛星數據發現,在過去近40年裡,熱帶氣旋的移動速度每10年增加約0.31KM/H。風暴越來越多地從赤道向兩極移動,那些傳統上不容易遭受颶風襲擊的地區也開始受到颶風天氣的關顧。
大西洋濤動現象
氣象學家認為一方面是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濤動現象影響,兩個大洋的氣候會發生周期性變化。比如太平洋的氣候變換周期通常20到30年。「暖相位」(或「正相位」)期間西太平洋偏冷而東太平洋偏暖,在「冷相位」(或「負相位」)期間西太平洋偏暖而東太平洋偏冷。
同時全球變暖會導致風暴發生極度偏移,向兩極移動,目前的趨勢是兩大原因的共同作用結果;颶風數量依然會每年遞增,更加猛烈。(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