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從6月1日開始,11月30日結束。在此期間,大西洋西部共生成2個熱帶低壓、9個命名熱帶風暴,其中3個達颶風級別,2個為強颶風級別。2009 颶風季是1997年以來最為平靜的颶風季。1997年共生成7個命名的熱帶風暴,其中3個達颶風級別。
5月28日,大西洋上第一個熱帶低壓生成,但在接下來的6月、7月大西洋非常平靜,無熱帶風暴生成。直至8月12日,本季第一個熱帶風暴「安娜」在維德角群島附近生成。這也是1992年以來颶風季裡生成時間最晚的第一個熱帶風暴。8月16日,熱帶風暴「克勞戴特」生成,17日登陸美國佛羅裡達州,成為本季第一個登陸美國的熱帶風暴。 「比爾」是第一個達颶風級別的熱帶風暴,並一度加強為四級颶風。颶風「弗雷德」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有數據記錄以來,大西洋盆地東南方向上最強的颶風,也是西經35度以東第三強颶風。9月大西洋盆地熱帶風暴數量依然偏少,僅生成「埃麗卡」和「弗雷德」兩個熱帶風暴。本季最後一個熱帶風暴「艾達」登陸阿拉巴馬州,是第6個在11月登陸美國的風暴。
熱帶風暴「格雷斯」生成於大西洋東北部,這也是有記錄來位置最靠北的熱帶風暴。今年大西洋命名的熱帶風暴,除了「克勞戴特」生成位置離陸地較近之外,其餘都在大西洋遠洋生成,而且只有「安娜」和「埃麗卡」進入加勒比海東北部之外。在11個熱帶氣旋中,8個熱帶氣旋的存在時間都不超過4天,只有「安娜」和「比爾」持續存在超過5天。「比爾」為今年「最長壽」颶風,共存在9天。無論從熱帶風暴的移動路徑還是持續時間來看,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確是非常平靜的。
2009大西洋颶風季熱帶風暴路徑圖
美國天氣網近日發表文章稱,2009大西洋颶風季異常平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大西洋中緯度西風帶要比正常位置偏南,這導致加勒比海灣和大西洋的三條高空風帶向南移。正如下圖所示的三條高空風帶,只有一條有利於熱帶風暴的生成,但是相比通常熱帶風暴經過的路徑位置還是偏南。
通常情況下夏、秋季大西洋熱帶和副熱帶地區高空天氣形勢。黑色:西風帶;黃色:副熱帶高壓脊;紅色:熱帶地區對流層高空槽(TUTT);綠色:亞赤道高壓脊。
2009年夏、秋季大西洋熱帶和副熱帶地區高空天氣形勢。
熱帶地區對流層高空槽(TUTTTropicalUpperTroposphericTrough)產生風切變;另外,通常風切變很小的副熱帶高壓脊區域也出現了下沉氣流。以上所有環流條件都不利於熱帶風暴的生成發展。
其次,厄爾尼諾現象顯現,在春夏季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受此影響,加勒比海和熱帶大西洋西南部上空西風切變增加,這些海域出現反常的下沉氣流,不利於熱帶風暴發展。
受上述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今年熱帶風暴的持續時間普遍較短,並且影響了高峰期熱帶氣風暴的生成。
相關閱讀:2008大西洋颶風季大盤點
厄爾尼諾或導致全球熱帶風暴能量較常年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