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颶風季節臨近尾聲,就當我們認為今年的颶風季即將結束時,阿拉伯海和太平洋又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阿拉伯海的新風暴「馬哈」持續增強,可能以16級超級颱風登陸印度。而在太平洋,自從10月25日21號超級颱風「博羅依」消散以來,僅過了8天時間,23號颱風「夏浪」正式形成了。但對於大西洋來說,11月仍然可能是颶風季節,下面我們主要說下太平洋和大西洋颶風的最新情況。
在23號颱風之前,在我國南海生成了今年的22號颱風「麥德姆」,只不過其最強才達到10級強熱帶風暴水平,並最終消散在越南南部,所以在這裡我們就一筆帶過了,我們就說說23號颱風,它於11月2日23點形成於太平洋西南部,始於8級熱帶風暴,截至11月3日晚上8點,風暴中心位於距離美國關島東偏北方向約1050公裡處,為10級強熱帶風暴水平,預計「夏浪」將以時速14公裡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
11月30日,為期6個月的大西洋颶風季正式結束。然而,我們不能指望完全的平靜,因為去年11月已經產生了一些惡性颶風。10月的最後三周異常活躍,產生了一場颶風(巴勃羅)、三場熱帶風暴(梅麗莎、內斯特和奧爾加)、一場亞熱帶風暴(麗貝卡)和15場熱帶低氣壓,它們都是在10月11日至30日之間形成的。巴勃羅於10月27日在亞速爾群島和歐洲大陸之間形成了颶風,比大西洋自1851年以來記錄的數百次颶風都要靠東。
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數據,大西洋在10月7日之後平均形成了兩次颶風(1966年至2009年的平均值),因此在一個典型的年份,我們可能會在颶風季節結束前預計還會出現一次颶風。2019年是繼1933年、1995年、2005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之後,又一個至少有17次風暴的年份。根據CSU的數據,今年到目前為止,颶風總數(6次)和主要颶風(3次)接近平均水平,而累積的氣旋能量大約比平均水平高出25%。
那麼,11月能帶來什麼呢?自1950年以來,每年11月共有38次大西洋盆地風暴,21個成為了颶風。根據這段歷史,預計每隔一個11月就會有一次風暴,大約每三年就會有一次11月的颶風。最近一次登陸美國的大型颶風(3級或更強)是1925年10月25日的坦帕灣颶風,1985年的凱特颶風是美國季節中最晚登陸的颶風,11月21日,凱特登陸了佛羅裡達州的墨西哥海灘。11月的許多熱帶風暴和颶風都發生在加勒比海,到那時,強烈的高空風可以很好地延伸到亞熱帶地區,阻礙了墨西哥灣和西北大西洋的發展。
11月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最後一場命名風暴是一場強烈的風暴,那就是3級颶風奧託(2016年),奧託於11月20日在遙遠的西南加勒比海首次形成,11月23日,在經過了幾乎完全到位的彎道之後,奧託的力量迅速增強,就像一場颶風,奧託是颶風季節中最晚登陸的大西洋盆地颶風,也是最南的一次。那麼,接下來大西洋有無颶風生成呢?我感覺還未結束,而對於23號颱風「夏浪」,預計其最強可達到15級強颱風水平,最終「大轉彎」消散在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