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今年大西洋颶風異常活躍,截至目前已有20個命名颶風生成,已超過2005年,高居18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一,同時,2020年颶風生成時間也是同期最早的;在這種情況下,瀕臨北大西洋的美國特別受傷,已經遭遇8個颶風登陸,這也是1851年以來歷史最多。
北大西洋今年的颶風不僅活躍,而且最近更是颶風「扎堆」。比如2020年9月14日上午,衛星就觀測到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有著六個活躍的颶風——他們從西到東分別是颶風卡琳娜(Karina)、颶風莎莉(Sally)、颶風寶萊特(Paulette)、颶風雷妮(Rene)、颶風泰迪(Teddy)和颶風維姬(Vicky),其中颶風卡琳娜是東太平洋的颶風,而北大西洋則是五個颶風共舞,這是自1971年以來第一次在北大西洋出現五颶風共舞。
而9月17日上午,北大西洋上的情況稍有變化,但從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的分析數據上看,北大西洋上仍然有六個風暴系統,其中命名颶風有三個,其餘三個是低壓或者擾動系統,這麼來看,北大西洋的活躍期仍在繼續。
大西洋颶風季是從每年的6月1日至11月30日,一般來說颶風活動在8月增強,在9月達到頂峰,並在11月初減弱。常年,北大西洋是沒有這麼活躍的,根據觀測平均值,大西洋一年平均生成12個颶風,因此NHC只給大西洋每年21個命名的「名額」,並且以字母表的順序使用,因此北大西洋每年的第一個颶風都是「A」開頭,但今年的颶風實在是太過於活躍,已經用到了Vicky,颶風命名表中只剩下Wlifred,也就是說颶風命名表即將用盡。
那有網友或許就要問了,那接下來的兩個月還有一個以上颶風生成會怎麼辦?參考2005年,2005年北大西洋颶風也是迎來空前活躍,在W開頭的颶風Wilma之後還生成了6個颶風,它們就被以希臘字母命名,分別起名叫α(阿爾法)、β(貝塔)、γ(伽馬)、δ(呆兒塔)、ε(伊普西隆)、ζ(賊他)。
因此,從目前來看,北大西洋颶風季距離結束還有兩個月,用不了多久大家可能就會看到颶風α,颶風β等等。那為什麼今年北大西洋颶風如此活躍?北大西洋一年生成21個颶風,相當於西北太平洋一年生成了47個颱風,可見氣候模式是極為異常的。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報告指出,這是因為熱帶中東太平洋上已形成拉尼娜模式。拉尼娜(LaNia)的特徵是異常寒冷的海洋表面溫度,削弱了大氣中較高的西風。這種減弱導致對加勒比海和大西洋盆地的垂直風切變低,從而使得颶風發展的大氣環境轉好,更多颶風得以發展和加強,這麼來看的話,北大西洋的颶風異常活躍是拉尼娜大氣影響開始顯現的特徵,接下來我國可能也要小心拉尼娜帶來的極端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