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西洋的百慕達群島近日慘遭颶風兩連擊,造成多人傷亡;葡萄牙突遭風暴吹襲,裡斯本風雨交加;美國今年已經被九個熱帶風暴襲擊,東南部多個州損失嚴重;罕見「五風暴共舞」的情況,今年出現了一百多年來的第二次。
累計風暴數量持續刷新歷史紀錄,以至於命名表都不夠用了……
今年的北大西洋颶風季為什麼如此活躍?本文帶你了解颶風與颱風的異同,以及北大西洋颶風季的一些特點。
我國有颱風,美國有颶風。其實,雖然叫法略有不同,但本質上兩者完全一樣,唯一區別在於生成的海區。北半球分為西北太平洋(W)、中北(C)/東北(E)太平洋、北大西洋(L)、北印度洋(阿拉伯海A,孟加拉灣B)幾大海區,南半球分為南太平洋(P)、南印度洋(S)和南大西洋(無編號,極少見)幾大海區。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風暴,就稱為颱風;中/東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生成的風暴,稱為颶風;北印度洋生成的熱帶風暴稱為氣旋性風暴;南半球的風暴則統稱為氣旋,或翻譯為旋風。這些區別性稱呼是為了尊重不同地區的語言習慣。
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分布圖
西北太平洋的RSMC在日本東京
北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屬美國邁阿密負責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安排,北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是總部坐落於美國佛羅裡達州邁阿密市的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NHC負責這兩大海區所有熱帶風暴的命名、監測和官方通報。命名表由兩個自A到Z排列的人名(男女交叉)組成。不過,北大西洋的颶風命名表上沒有以Q、U、X、Y、Z為開頭的名字,這是因為以這幾個字母開頭的常用名字太少。而且北大西洋通常不會生成超過20個熱帶風暴,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把這21個字母用完的情況。
今年的颶風命名表
我們也許每年都會看到幾次有關美國一些地區遭受颶風襲擊的新聞,颶風常常給美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造成重大損失,似乎每次都非常嚴重。那麼,北大西洋的颶風,是不是比我們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更厲害呢?
如果從歷史平均的統計數據上看,其實北大西洋的颶風無論是強度還是數量上,都遠不如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每年平均生成22-23個熱帶風暴,而北大西洋每年只能生成10-11個,不到西北太平洋的一半。美國對颶風的強度等級是按照一分鐘持續風速劃分的,稱為「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風速單位為「英裡每小時」而不是常用的「公裡每小時」或「米每秒」。颶風等級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1-5級颶風一共七個級別,其中3級或以上的颶風又稱為「主颶風(Major Hurricane)」,強度大約對應我國的超強颱風級。因為風速標準不同,世界氣象組織建議值是按照10分鐘平均風速,美國人使用的標準卻是1分鐘平均,所以得到的風速值通常要大一些。美國也有監測颱風的氣象機構,位於關島,這裡發布的颱風風速和強度就沿用了颶風等級。根據關島的數據,西北太平洋上最強的一批超強颱風(等價於5級颶風強度,風速達到157英裡每小時),其數量遠多於北大西洋。
不過,平均值不能說明一切。總會有一些特殊年份,西北太平洋颱風數量或者累計強度不如北大西洋颶風!比如最近的2017年,西北太平洋雖然生成26個風暴,比北大西洋多9個,但是累計能量只有154.7,比北大西洋的224.9小了不少。或者如2005年,西北太平洋只生成了23個風暴,而北大西洋破天荒生成了28個。不過兩項數據北大西洋都超過西北太平洋的情況還是比較罕見的。好巧不巧,今年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截至9月25日,北大西洋已經生成了23個風暴,累計能量指數105;而西北太平洋只有13個,累計能量指數才72.8……
今年北大西洋活躍度顯著偏高,而西北太平洋活躍度顯著偏低(括號內數據都是歷史平均值)
與西北太平洋全年都能生成風暴的條件不同,北大西洋的颶風絕大部分都出現在6月到11月,因此NHC官方定義了「颶風季」的概念,就是指6月1日至11月30日之間的時間。也會有個別風暴出現在「颶風季」之外,成為「季外氣旋」(Off-season cyclones),不過數量極少,只佔總數的3%,平均兩年才會有一個。
然而,
今年剛開頭就似乎是奔著創紀錄去的!
5月,北大西洋就生成了兩個季外風暴「Arthur」和「Bertha」!接下來,第三個風暴「Christobal」在6月2日生成,成為1851年以來生成最早的「3號颶風」。到了7月,北大西洋開始發力。地球另一端的西北太平洋整個七月「熄火」,一個颱風都沒有,然而北大西洋卻歷史性地生出五個風暴,從5號到9號,每一個都是歷史最早!這樣一來,氣象機構也逐漸加大了對今年生成風暴總數的估計。
進入8月,西北太平洋慌忙開始趕業績,從3號颱風一路編到了10號。但北大西洋也沒閒著,還是生出4個風暴,編到13號,仍然領先,而且每個風暴依舊都是「歷史最早」!
9月,是北大西洋颶風最活躍的月份。西北太平洋又「啞火」了,北大西洋卻繼續發力,9月1日編號14、15的風暴生成,繼續刷新歷史紀錄;9月7日又編號兩個;12日,18風暴「Sally」生成;14日,又編號兩個風暴「Teddy」和「Vicky」,當天創下五個風暴同舞的超級紀錄(Paulette,Rene,Sally,Teddy,Vicky),本來面積不是很大的北大西洋幾乎是塞得滿滿當當,而且不光是成型的風暴,在墨西哥灣和西非還分別有兩個熱帶擾動(就是颶風的胚胎)!這個紀錄,即便是西北太平洋也非常罕見!這樣以來,北大西洋風暴總數幾乎快超過其他幾個海區總和了……
至於西北太平洋,堪堪憋出了11號颱風「紅霞」,已經被遠遠拉開……
9月14日實況
可見北大西洋上有五個熱帶氣旋,還有兩個熱帶擾動(1和2後來分別發展為「貝塔」和「威爾弗雷德」)
更讓人咋舌的是,儘管到目前颶風季才過了一半,命名表上的名字卻已經用!完!了!要知道,進入21世紀以來,除了2005年,沒有一年用到了V開頭的名字,也就是說其他年份整個風季生成的風暴總數都不到19個,而神奇的2020年風季才過不到三分之二,就用掉了23個!字母表已經全部用完了……
這種尷尬的情況也並非第一次見。
2005年風季,NHC就不得不啟用了「希臘字母表」來命名颶風。當年一共生成了28個風暴,有一個沒有命名,有六個颶風最後得到了「希臘字母命名」,從「阿爾法」用到「澤塔」(另外還有一個風暴由於當時存在爭議,沒有獲得命名)。希臘字母一共有24個,這樣看來,應該還是綽綽有餘的。
「阿爾法」和它的奇特路徑
到了9月18日當天,北大西洋又一次爆發,命名了3個風暴「Wilfred」「Alpha」「Beta」,直接進入「希臘字母命名」階段,並且打破九月歷史極值,一個月命名了10個風暴!其中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副熱帶風暴「Alpha(阿爾法)」。這個風暴既有熱帶氣旋性質,又有溫帶氣旋性質,所以稱為「副熱帶風暴」,它生成的位置也極為少見,是在葡萄牙西海岸。這裡緯度很高,又是在大洋東岸,多寒流,海溫一般比較低,難以支持風暴發展。然而在某些條件下,北大西洋暖流會有一部分侵入這裡,造成短時間有利於風暴發展的環境。
在9月22日,高緯度出現熱帶風暴的劇情又一次上演,不過這回劇本是「復活」!原來在9月17日變性為溫帶氣旋的「Paulette(波萊特)」,經過幾天向南移動的過程,到亞速爾群島附近時重新出現了熱帶氣旋的性質,於是NHC宣布「Paulette」復活了!然而由於緯度實在太高,這次它的活動很短暫,第二天就慢慢消散了。
「Paulette」的路徑,三角形表示溫帶氣旋或者熱帶擾動
雖然數量嚴重超標,不過從累積氣旋能量來看,今年的北大西洋颶風季並不算非常活躍,目前只有105,與2005年的歷史峰值288相去甚遠。這是因為今年生成的風暴大多數強度很弱,持續時間也很短。今年北大西洋的熱帶洋面上,海溫也並不偏高,所以今年暫時還沒有出現強度達到五級的超級颶風。只是今年湊巧,熱帶擾動數量非常多,從西非大陸挪入大西洋的熱帶雲團一個接一個,才造成風暴數量嚴重超標。
1
完
1
撰稿:張昱衡
美編:麥李婷
來源:石頭科普工作室
編輯:觀山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