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也晴)2020年的大西洋颶風季節非常活躍,以至於幾乎用盡了常規的熱帶風暴名稱。當地時間9月14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布了大西洋盆地上空的5個熱帶氣旋的警報,這與1971年9月的記錄持平。
世界氣象組織有一份每6年循環使用的命名表,為每個大西洋颶風季分配了21個名稱。繼「薩莉」之後被命名的「泰迪」和「薇姬」是目前擾動大西洋的第19個和第20個熱帶風暴。目前,這份名單上僅剩一個名字「威爾弗雷德」可供使用。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如果列表中的名字被用盡,額外的風暴將使用希臘字母命名。
上一次使用希臘字母命名是在2005年——共迎來27個風暴。當年科學家使用的希臘字母:Alpha、Beta、Gamma、Delta、Epsilon等。
科普:颶風如何命名?
20世紀早期,澳大利亞預報員克裡門蘭格(Clement Wragge)首次給颱風命名。
1945年,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颶風命名。1979年開始正式包括男性的名字。
1997年,亞太經社會/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30次年度會議認為,建議設定一個共同認可的命名制度,提高警告效用。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由於熱帶氣旋會持續一周或更長時間,可能有多個氣旋同時出現,因此命名颶風(熱帶氣旋)可以幫助人們快速識別警告消息中的風暴,避免混淆。
據了解,熱帶氣旋的名稱均按首字母順序排列,女性和男性的名字交替出現,並且列表每6年使用一次。因此,2019年的清單將在2025年再次使用。
一般情況下,命名表穩定不變。但是,一旦某個颶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時,為了防止它與以後的颶風同名,則委員會成員可申請將其從命名表中刪去,也就是將這個名稱永遠留給這次颶風,空缺的名稱由原提供國或地區再重新推薦。
解讀:全球變暖和風暴強度之間或存關聯
對於今年異常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發言人、氣象專家丹尼斯·費爾特根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我們已經歷了20個被命名的風暴,然而颶風季才剛剛過了約一半,距離結束還有兩個半月。」
費爾特根稱2020年大西洋颶風季「極度活躍」,過去的颶風季平均只有12個命名風暴,其中有2個會升級為颶風。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5月就預測今年大西洋將迎來超出尋常的颶風季,可能會有19個命名風暴,至少10個將轉為颶風。
近幾十年來,科研人員發現北大西洋風暴活躍性增加,體現在其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上。有專家認為,全球變暖和風暴強度之間存在關聯。當海洋溫度上升,溫暖的海水會讓風暴更加「強壯」,並可能升級成颶風。這是因為溫暖的空氣會攜帶更多水汽,讓風暴更強。
回顧:近幾年嚴重影響我國並被除名的颱風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