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好奇蝸,致力於分享知識,努力用知識武裝大腦,感謝你的關注。
今天看到一個消息,說是今年的颶風太活躍了,導致名字已經快用盡了,如果用盡考慮用希臘字母代替。原來給颶風起個名字還能這麼費勁?還有,這颶風是什麼?颱風的別名嗎?
何為颶風
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搜索了相關的資料。
原來所謂的颶風其實和颱風類似,本質上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旋。
之所以叫法不同是因為產生的地域不同:
「颱風」一般是生成於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強烈熱帶氣旋,比如眾所周知的「利奇馬」、「山竹」、「黑格比」等;而「颶風」是生成於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東部;另外還有一種生成於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的叫做「旋風」,估計這輩子也碰不到。
不管是颱風、颶風還是旋風,他們一旦登陸都會給人類造成較大的損失,所以一定不要小看他們,注意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颶風的命名規則
了解了颶風的由來後,對於它的命名規則不免有了一些眉目,因為是人命名的,估計也和文化脫不了干係;
這裡插一則故事:首次給熱帶氣旋命名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早期的澳大利亞氣象預報員克萊門特·雷格,他用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命名,也是頭鐵,不過在他退休後,這種方法也被棄用了(得罪人啊)。(圖文無關)
主要的颶風命名規則起初還是美國主導的,在1953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使用人名為颶風命名,起初是採用女名「愛麗絲」命名了第一個颶風,後因遭到女權主義反對,便採用男女名交替使用的方式,並被廣泛使用。
20世紀70年代末以後,世界氣象組織組織各個區域的熱帶氣旋委員會參與所在區域的颶風命名,一般是由指定的氣象中心按照字母表的順序依次為其命名。如果某個熱帶氣旋(颶風)造成了嚴重的財產損失和傷亡,就會將其從命名表中剔除,並用同一性別,同一首字母的名字進行代替。有的地區也會採用4位數字代替,前兩位是年份,後兩位是在當年的順序號。(圖文無關)
今年的命名荒
目前已經有6組名單,每組21個名字,每年使用一個名單,6年一個循環。如果當年的使用完了,必要情況下會使用24個希臘字母,阿爾法、貝塔、伽瑪。
由於今年大西洋颶風太活躍,導致目前在「薩莉」之後的「泰迪」和「薇姬」已經是第19和20個熱帶風暴,僅剩最後一個「威爾弗雷德」可以用了,看情況應該是要請出希臘字母出山了,上一次用到希臘字母還是2005年,當時一共有27個風暴。
至於請梁山好漢出馬的念頭估計是不行了,畢竟那不是咱們的地界,咱們管颱風的部分命名,比如「玉兔」、「龍王」、「杜鵑」、「悟空」、「電母」等,也是極具中國特色。
為何會出現命名荒
為何會有命名荒,是因為熱帶氣旋太多了,為什麼熱帶氣旋會增多呢,其實這和我們人類的活動脫不了干係,有點蝴蝶效應的感覺。其實並不是聳人聽聞,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海洋溫度的上升加快了熱帶氣旋的產生,而溫暖的空氣攜帶更多的水汽使得這種熱帶氣旋更加迅猛。
雖然只是一種自然現象,但還是要呼籲大家保護環境,避免作繭自縛。
希望今天的知識能對你有所幫助,我是好奇蝸,努力用知識武裝大腦,期待你的關注,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