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生活在北宋末年,不論繁華酒樓還是荒野小店都有牛肉賣,梁山好漢動不動就要來二斤,武松經常要吃五斤,熟牛肉的出肉率約50%,也就是4斤生牛肉才能出2斤熟牛肉。兩宋時期是漢人建立的農業正權,雖然工商業較為發達,但農業仍是其立國基礎,對殺牛宰馬刑罰甚嚴,吃牛肉不可能蔚然成風。
《水滸傳》是否參考了作者生活的年代。
施耐庵(約1296年—約1370年),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代表作品有《水滸傳》。大明立國2年後,施耐庵卒,故耐庵是元朝人,耐庵未必了解北宋的情況,他寫作水滸傳有可能參考元朝的習俗,難道元朝就可以放開吃牛肉嗎?
蒙元時期,牛馬必須在官府登記造冊。
《元史》記載:「闊端赤牧養馬駝,歲有常法,分布郡縣,各有常數,而宿衛近侍,委之僕御,役民放牧。……瘠損馬駝。大德中,始責州縣正官監視,蓋暖棚、團槽櫪以之。」必須要蓋暖棚,團槽櫪這樣的規定出現在了史書中著實少見,可見元朝統治者,對於牛馬是多麼地重視。
在遊牧民族治理的元朝,牛肉也不是說吃就能吃的,當時根本沒有這麼大的供應。
殺牛有罪
北宋《宋刑統》規定:「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殺牛者徒一年」。南宋則規定:「諸故殺官私牛,徒三年」。
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我們看看元朝法律:
《元史刑法志》中記載說:"諸每月朔望二弦,凡有生之物,殺者禁之。諸郡縣歲正月五月,各禁宰殺十日,其饑饉去處,自朔日為始,禁殺三日。諸每歲,自十二月至來歲正月,殺母羊者,禁之。……諸私宰牛馬者,杖一百,徵鈔二十五兩,付告人充賞。兩鄰知而不首者,笞二十七。本管頭目失覺察者,笞五十七。有見殺不告,因脅取錢物者,杖七十七。若老病不任用,從有司辨驗,方許宰殺。已病死者,申驗開剝,其筋角即付官,皮肉若不自用,須投稅貨賣,違者同匿稅法。有司禁治不嚴者,糾之。諸私宰官馬牛,為首杖一百七,為從八十七。諸助力私宰馬牛者,減正犯人二等論罪。諸牛馬驢騾死,而筋角不盡實輸官者,一副以上,笞二十七;五副以上,四十七;十副以上,杖六十七,仍徵所犯物價,付告人充賞。」
大小酒肆到處賣牛肉不合理
施耐庵生活在魚米之鄉的江浙,在宋朝牛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供應量有限,在元朝亦然,尤其施耐庵生活的元末,時局動蕩、民不聊生,牛的損耗更大,不可能有大量的牛持續上市。
牛一年只能生產一次,以一胎居多,約300天才能斷奶,古代獸醫水平不高,按照梁山好漢的吃法,社會中上階層一起吃,一兩年就有可能把牛吃絕跡。
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施耐庵本人愛吃牛肉,而且經常吃,然後安排梁山的好漢頓頓離不開牛肉。
施耐庵不諳世事,犯了「何不食粥糜」的錯誤?
施耐庵和劉伯溫是同榜進士,蒙元開科舉士,從皇慶二年(1313年)至元滅53年間,蒙元共舉辦過科舉考試9次,取士1200餘人,憋那麼多年考一次,天下的人才競爭可想而知,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就是那時的落榜生,施耐庵和劉伯溫擊敗李善長,從頂尖人才中脫穎而出必不是等閒之輩。從他們的成就看也確實如此,施耐庵創作《水滸傳》之前曾作張士誠的幕僚,對錢糧刑名、市價民情應該有所了解,不會想當然的讓牛肉充斥梁山時期的各大酒肆。
法律、風俗不允許、產量供不上,施耐庵為什麼安排梁山好漢大吃作為重要生產工具的牛呢?
施耐庵的出身
施耐庵自幼熟讀四書五經,19歲時中秀才,28歲時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史料記載,朱元璋曾多次請施耐庵出山做官,耐庵抗拒不從,竟然躲到了興化,施耐庵首先對腐朽的元朝失望至極,後跟隨張士誠「造飯」,但張士誠胸無大志,言不聽計不從,耐庵對「造飯領秀」再度失望。
耐庵功名出身,高中進士,本就心繫大元,對元廷失望後無奈加盟張士誠「造飯」集團,士誠貪圖江南安逸不思進取,耐庵再度失望,他不再相信「造飯」集團能建立一個欣欣向榮的新王朝,他自幼熟讀四書五經,滿腹忠孝廉恥,立場重新回到元廷這邊,期盼著元廷幡然醒悟革除弊政重煥生機,由此,耐庵隱居起來遠離宦海潛心創作,等待黎明的到來。
施耐庵讓梁山好漢大碗喝酒大口吃牛肉另有深意。
施耐庵的立場和站位
《水滸傳》的快意恩仇我們都喜歡,在當今壞人囂張、好人自衛輕則賠錢重則坐牢的背景下,梁山好漢對仇人殺之而後快,還能躲進水泊讓官府抓不著很得人心,我們都盼著官府抓不著。
但這在施耐庵看來是不行的,他讀了四書五經中了進士尤其在張士誠處失望之後,他的站位更加堅定了,那就是要堅決維護元廷的統一和穩固,哪怕你再重義氣、再除暴安良、再得人心,只要威脅到了正統元廷,就必須絞殺。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現今的學者專家,為什麼他們的言論那麼「聳人聽聞」,為什麼他們得不到民眾的認可?如「延遲退休」、「鼓勵生育」、「農民無用」等言論,我終於明白,是這些專家學者的立場和站位變了,他們還在象牙塔時,他們的立場就像寒窗苦讀時施耐庵一樣,站位已悄然轉移到元廷這邊了,什麼延遲退休、加大社保繳費,只要能維護元廷的穩定,在所不惜。
我曾經寫過一片小文《犧牲一個家人救100萬人,你願意嗎?》所有人包括我的回答都是:不願意,但,施耐庵這類人幹的出來,因為他們胸懷國加、心繫天下,為了拯救元廷,決堤淹沒家鄉數十萬鄉眾(含他們的家人),專家學者們幹的出來,因為他們的站位就是家幗天下,或許他們把家人接出來了再放水可能性更大一些。犧牲一個家人可以拯救100萬人,你願意嗎?
所以,再有專家學者口吐驚人言論,哥哥不必理會便是,他們就像籠子裡的蟈蟈,鳴叫是他們生存的須要,都是為了討一碗飯吃。
所以,梁山好漢必須死,只有幾個醫生、工匠活下來,其餘基本都被做掉了;施耐庵先安排宋江一心歸順朝廷,本質表明了耐庵自己的心跡;後安排梁山和方臘自相殘殺,「以賊治賊」,這個情節安排夠殘忍,我們看著也很殘忍。
瞧不上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諷刺他們沒有法統
古代牛是生產工具,牛肉十分稀缺,斷不至於充斥市場;酒乃糧食釀造,古代出酒率不像現在這麼高,梁山好漢天天大碗喝酒大口吃牛肉,這明擺著一副「造飯者」、混世魔王的形象,註定在施耐庵的作品裡成不了大事。我們還可以看一下施耐庵安排的108將都是什麼人,武松濫殺無辜、孫二娘做人肉包子、李逵殺人不眨眼,善偷盜的時遷,尤其故意陷害玉麒麟盧俊義入夥梁山,情義何在?耐庵安排這麼一批人能成什麼大事呢?梁山後來舉義對抗宋廷,梁山(和方臘)一夥像極了元末的「造飯」隊伍,私鹽販子張士誠、沔陽(miǎn yáng)漁夫陳友諒、放牛娃朱元璋,其部下也基本出身賤民草莽,和梁山好漢並無兩樣,耐庵自張處失意後,根本瞧不上這些隊伍,不曾想出身最卑微的朱重八沒有按水滸的路數走,重八打敗了蒙元,建立了漢人王朝大明,耐庵失算了但耐庵不後悔。
施耐庵「忠君」思想太重,另外儒生(進士)的傲氣作祟,他也不願意輔佐「討飯皇帝」,致死推辭朱元璋的offer。
諷刺朱元璋兒時殺牛?
重八兒時連年饑荒,爹媽陸續餓死,遂和小夥伴們把地主家牛殺掉吃了,有人說施耐庵借梁山好漢大吃牛肉諷刺朱元璋兒時殺牛,我不太認可,沒必要安排所有人都吃牛肉吧,可以安排宋江一個人大吃特吃,這樣諷刺的效果豈不更好?更可安排梁山好漢時常下山搶牛,像鬼子一樣拉著牛往山上走,地主一家哭天搶地,諷刺的效果更勝一籌。所以這個推測是站不住的。
大小酒肆到處賣牛肉、暗諷禮崩樂壞
古代,牛是不能隨便殺的,在古代殺一頭牛和現在殺一隻大熊貓的刑罰差不多,且北宋末年戰事頻仍、賦稅很重,民不聊生,與其說大口吃肉是施耐庵的美好願望,不如說他想藉此諷刺宋廷(和元廷)的腐朽,而且梁山、方臘也不是什麼好鳥,耐庵希望朝廷能重新振作起來,這個美好而遙遠的願望永遠也不會實現。
大吃牛肉只是一個極小的細節,《水滸傳》歸根到底還是一部主旋律作品,讓人讀來,大快人心後終要回歸正統,每個人都想按自己的想法活,自由自在,敢愛敢恨,但在社會規則、自然規則的牢籠之下,無論聽從內心的灑脫之人,還是屈從規則苟活的成功之人,都不過是正統的犧牲品,在正統面前都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