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如今的常見版本主要有四個:七十回本、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簡本、一百二十回繁本。與一百回本相比,一百二十回簡繁本主要是增加了被招安的梁山好漢「徵田虎、討王慶」的故事。
在一百二十回簡本和繁本中,「徵田虎、討王慶」加起來共有將近二十回的篇幅。然而很多研究《水滸傳》的學者與愛好者認為「徵田虎、討王慶」不是施耐庵寫的,而是後來的某些文人冒名加進去的。
首先,現在已知最早的《水滸傳》一百回本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郭勳本,而最早的一百二十回本是明朝萬曆年間的楊定見本。從版本出現的時間來看,「徵田虎、討王慶」的故事大概率不是施耐庵寫的。
其次,「徵田虎、討王慶」的故事與前後情節存在明顯不符的地方。比如梁山的兵力在接受詔安的時候大約有七到十萬人,在徵田虎、討王慶時卻突然增加到二十萬人,在徵討方臘時又回落到六萬人。
與上述類似的情節還有不少,比如重點刻畫卻又在徵方臘前夕強行退場的河北降將喬道清和孫安,簡本與繁本差異很大的徵田虎過程等等。能看出「徵田虎、討王慶」的作者與施耐庵不符的創作思路。
最後,《水滸傳》的文學水準在四大名著裡也稱得上位居前列的。除了某些有特別用意的章節之外,施耐庵創作《水滸傳》時會儘可能地避免雷同,比如朝廷每次攻打梁山的戰爭過程都是不一樣的。
可「徵田虎、討王慶」的故事卻存在很多與前文相似的情節,比如梁山在討王慶時的九宮八卦陣幾乎是兩敗童貫時的「複製粘貼」。「徵田虎、討王慶」故事的人物刻畫更是與《水滸傳》其他章節相差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