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建議以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治理 海洋噪音汙染……
目前造成海洋生態環境汙染的一個源頭是「海洋噪音」。如何加強和完善海洋生態系統養護和管理,實現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海洋和人類生活的陸地環境一樣,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因為海洋生物的進化是依靠聲音,海洋中的人工噪音會對生活在海洋裡的生物產生危害。
-
日本治理海洋汙染的啟示
日本海洋環境治理與海洋環境保護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過程。戰後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日本,將復興經濟擺在了優先位置。由於片面發展經濟,環保意識薄弱,使得以工業集中的地區為中心,出現了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正常生活的海洋環境公害汙染,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水俁病」、「骨痛症」等。
-
治理白色汙染 建設美麗中國——全國政協「加大白色汙染防治力度...
建議:一是要在生產源頭上提高地膜生產企業的門檻,嚴厲查處超薄地膜生產小作坊,加大違規生產和市場流通的執法檢查,在地膜生產源頭做好標準的執行。二是適度提高地膜市場價格,用市場手段推動農民學習地膜減量使用、重複使用的新園藝技術,實現地膜總量控制。二、加強地膜回收處置以及代替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一方面,加大地膜回收處置和綜合利用的鏈條體系建設,推動廢舊殘膜的生態化處理。
-
地球的一半|各國治理塑料汙染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12月4日,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埃斯皮諾宣布啟動全球反塑料汙染行動,目的是在聯合國系統內減少塑料垃圾,並在全球範圍內提高公眾意識。2019年5月,全球187個國家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同意大幅度減少流向海洋的塑料垃圾,並同意修訂《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以提高全球垃圾市場貿易的透明度,同時對垃圾排放和交易進行更好的監管。
-
海洋環境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在全球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海洋以其71%的面積,在其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對於我國來講,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減少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海洋汙染造成的。因此,在海洋經濟不斷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的同時,海洋環境汙染問題解決也迫在眉睫。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渤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於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治理主體較為單一,權力運行缺乏多維性,同時作為治理主體的市場和公眾未發揮其治理作用。在運用多中心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建立政府、市場、公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發揮市場在渤海環境治理中資源的基礎配置作用,為公眾提供具體可行的參與制度,為環渤海經濟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
加強海洋汙染治理 打贏這場持久戰
其實,在這場汙染危機中,受到威脅的並非只有海洋生物。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洋流潮汐和大氣運動會驅動著海洋垃圾不斷移動,海洋塑料垃圾中的化學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2018年,維也納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從人類糞便中檢測出微塑料。因此,海洋汙染治理也是為人類的生存而戰。
-
治理海漂垃圾共建藍色海洋
海洋垃圾的增加和聚集,不但對海洋生物生存、人類健康和海上航行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而且極大地影響大連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及形象。對於海洋垃圾的危害,大家形成共識,也一致認為,要高度重視海洋垃圾治理問題。 「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形成共防共治的工作合力。」史良建議,海洋漁業、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愛國衛生等多部門應該加強協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
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 海洋呼籲法制組合拳
眾所周知,我國的經濟開發主要是沿著江河流域與沿海地區進行的,這就使得我國沿海海域承載著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海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海域汙染不僅使得海洋環境質量普遍下降、海洋生態環境惡化,而且,海域汙染還直接導致海洋生物資源嚴重衰退。事實上,儘管經過多年對海域汙染的治理,雖然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保持穩定,但總體形勢還很嚴峻,局部海域環境汙染依然嚴重。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全球攜手正當時
在2019年3月舉辦的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各國審議並通過關於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治理一次性塑料製品汙染兩項直接針對塑料廢物問題的決議,標誌著國際社會在塑料廢物問題上逐步採取切實行動、推動全球性合作的決心,也為各國進一步開展塑料廢物治理指明了方向。 另外,其他多邊組織和框架也對塑料汙染給予高度重視。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全球攜手正當時
在2019年3月舉辦的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各國審議並通過關於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治理一次性塑料製品汙染兩項直接針對塑料廢物問題的決議,標誌著國際社會在塑料廢物問題上逐步採取切實行動、推動全球性合作的決心,也為各國進一步開展塑料廢物治理指明了方向。另外,其他多邊組織和框架也對塑料汙染給予高度重視。
-
「陸海統籌,保護優先」理念下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新格局
80年代初我國已經意識到了海洋開發、陸源汙染、船舶汙染和海上油氣開採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以應對汙染為核心制定了《海洋環境保護法》,其後隨著工業化和沿海城市的快速發展,海洋汙染日益凸顯,發展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與之對應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也出現了較大變化,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形成了多部門分工協作治理海洋汙染的局面。第三個階段則從2018年開始到現在。
-
海洋汙染治理刻不容緩 海中心清膠效果存疑 源頭減肥才是正道?
(視覺中國)不如從源頭減肥?事實上,光靠清理海洋垃圾無法阻止海洋繼續受汙染。據行業協會Plastic Europe報告,2017年全球生產了約3.5億噸新塑膠產品。面對如此大量塑膠產品經公司、住宅、堆填區等最終進入海洋,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組高級策展人Alexander Bond認為,在清理之前應從源頭減肥:「就像在急症室,你不會先想辦法拖幹地下的血,而是先幫病人止血。」
-
政策組合拳接踵而至 碧水攻堅戰正「配齊」海洋治理
近年來,我國在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上不斷前行。在養護海洋方面,《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海洋傾廢管理條例》《防治陸源汙染物汙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20餘部配套法規相繼落地,為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海洋環境保護職責已整合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設立海洋生態環境司,打通了陸地和海洋環境保護職責不清、分工模糊的問題。
-
經濟參考報:治理各種海洋汙染刻不容緩
目前,全球海洋汙染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工業廢水汙染、海水養殖汙染、各類船隻汙染、海洋石油開採汙染以及核輻射汙染。我國海洋汙染主要來源於陸地排汙,排入中國海域的汙水和各種有毒物質80%來自陸地。海洋汙染造成魚類減少、海洋物種瀕危等直接影響,還會產生厄爾尼諾、海岸侵蝕、海平升降等次生災害,治理海洋汙染已刻不容緩。
-
生態環境部:我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霍傳林介紹,海洋微塑料按來源可分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是以微小粒徑形態直接釋放到環境中的塑料顆粒,次生微塑料是進入環境中的大尺寸塑料垃圾在紫外線、波浪等作用下,逐步破碎分解形成的塑料顆粒。「針對不同類型的微塑料,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霍傳林說。 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防治工作。
-
中國固體廢物管理現狀及塑料汙染治理成效
新修訂的《固廢法》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突出問題導向,強化政府及有關部門監督管理責任,進一步夯實企業主體責任,大幅提高處罰力度,將逐步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工業固體廢物排汙許可、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監管、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等重要制度寫入法律,為新時代全面加強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推進中央改革措施落地和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法律保障。
-
強制垃圾分類,海洋垃圾治理迎利好
說起來,因為太大,也因為其無界性、流動性,海洋似乎成了可以容納一切的「垃圾場」。人類產生的垃圾,除了填埋和焚燒,其他的大多進入了海洋。著名的太平洋垃圾帶,號稱「世界第八大陸」,就是在這樣日積月累中形成的。現如今,加強陸海統籌,協同治理海洋垃圾汙染,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那麼,從源頭上實行強制垃圾分類,進而提高垃圾處理回收能力,無疑將有助於減少進入海洋的陸源垃圾。
-
塑料汙染如不儘快治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
本次研討會為期3天,聚焦APEC海洋垃圾與微塑料治理、海藻碳匯與低值海藻高值化利用、漁業減損與水產加工廢棄物高值化利用等議題,邀請APEC經濟體政府官員、學者、企業代表共話海洋垃圾與微塑料治理,以及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發展。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霍傳林表示,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海洋廢棄物是疏浚物等八類允許傾倒的物質,主要以清潔疏浚物為主。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海洋垃圾和微塑料來源是非常複雜的事情,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諸多的問題仍待我們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