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汙染80%以上為陸源汙染

2020-12-03 中國網財經

  科技日報南京6月8日電 (記者付麗麗)「海洋保護不只是沿海城市的事,海洋汙染80%以上為陸源汙染,通過河流的汙染又佔陸源汙染的80%,將來會有更多內陸城市承辦海洋日活動。」8日,2017世界海洋日及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在南京舉辦,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航說。

  據介紹,全球海洋中,漂浮著26.9萬噸塑料,相當於1392架飛機、192143輛汽車、18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每年因為塑料垃圾而死的海洋生物超過1500萬。因此,國家海洋局呼籲,守護海洋夢想,拒絕白色汙染。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食物和礦物資源。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開發和利用海洋逐漸變得重要起來,由此給海洋環境帶來的汙染也不斷增加。  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裡,管轄海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海洋資源環境對沿海經濟社會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多次強調,要處理好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關係,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公報》稱。
  • 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 海洋呼籲法制組合拳
    在面積100平方公裡以上的44個大中型海灣中,21個海灣全年四季均出現劣四類海水水質;在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溼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中,處於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分別佔14%、76%和10%;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88%的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
  • 加強海洋汙染治理 打贏這場持久戰
    其實,在這場汙染危機中,受到威脅的並非只有海洋生物。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洋流潮汐和大氣運動會驅動著海洋垃圾不斷移動,海洋塑料垃圾中的化學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2018年,維也納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從人類糞便中檢測出微塑料。因此,海洋汙染治理也是為人類的生存而戰。
  • 打好海洋汙染防治攻堅戰
    原標題:打好海洋汙染防治攻堅戰 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著力增強監督實效,構建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
  • 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新華社青島6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全國海洋宣傳日,海洋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她不僅是全球氣候「調節器」,還為人類提供各類水產資源,承載三分之二以上國際貨物運輸。
  • 海洋汙染造成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嚴重損害
    中國海洋報訊近日,記者從海南省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2012年全年,三亞市直接投入資金5000餘萬元,整治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今年,該市將從完善海洋資質擴項等方面繼續加大海洋環保力度。近年來,由於氣候及人為等原因,三亞市三亞灣的海灘侵蝕情況比較嚴重,三亞陸源排汙口的排汙造成局部海域汙染,海洋汙染造成對海洋生物資源的損害。
  • 為什麼說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
    為什麼說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地圖,而是美國國家生態分析及合成中心繪製的一張觸目驚心的全球海洋汙染地圖。這張地圖顯示,全球41%的海域受到17種不同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這些活動包括海上採油、商業船運、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入侵、漁業捕撈、各種人為汙染等。將17項人類活動綜合起來,就得到了人為海洋危害的示意圖。示意圖顯示,人類活動的影響已遍及全球各處海域。毫無疑問,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
  • 我國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圖)
    》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排汙壓力巨大、海洋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我國管轄海域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環境汙染嚴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質量良好。春季、夏季和秋季,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分別為5.2萬、4.1萬和5.7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汙染要素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一些地方陸源汙染超標排放仍突出。由於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低於陸地汙染物排放標準,不少沿海地區「排海工程」浩大。新一輪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時隔20年後再度拉開大幕,部分流域水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試點也將開啟。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在此過程中,須儘快調整海洋汙水排放標準,才能讓海洋治汙取得更大實效。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渤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於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治理主體較為單一,權力運行缺乏多維性,同時作為治理主體的市場和公眾未發揮其治理作用。在運用多中心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建立政府、市場、公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發揮市場在渤海環境治理中資源的基礎配置作用,為公眾提供具體可行的參與制度,為環渤海經濟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 海洋陸源汙染治理中政府與企業的博弈分析
    根據2015年中國海洋質量公報顯示,海洋垃圾密度較高的區域分布在近海,86%的海灘垃圾來源於陸地,[1]這種汙染還包括廢水和廢棄物。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多的生產、生活轉移到海上和海岸進行,從海洋的長遠發展角度出發,陸源汙染物嚴重加劇了海洋環境汙染的惡化程度,成為當今海洋環境汙染治理的阻礙。 陸源汙染治理主體是指為實現有效的陸源控制,在汙染治理各個階段,依法行使權利和義務的實施者。
  • 海洋汙染日趨嚴重 阿迪達斯(adiads)攜手海洋認證維護海洋環境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之地,海洋中的生物多達20餘萬種,其中動物約18萬種,植物2萬餘種。在動物中有魚類2.5萬種,可供人類食用的魚類有200餘種。海洋可以為人類提供綠色能源。海洋能資源潛力相當大,其中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魚類種群的滅絕、自然災害的頻發等等,不得不使我們考慮如何有效地治理海洋汙染問題。這是一項艱巨又長久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治理汙染,推進海洋的健康發展。據資料,2008年我國近岸海域監測面積共281012平方公裡,其中Ⅰ、Ⅱ類海水面積212270平方公裡,Ⅲ類為31077平方公裡,Ⅳ類、劣Ⅳ類為37665平方公裡。
  • 汙染侵蝕渤海三大灣近岸海水質量堪憂
    記者查找資料獲悉,上世紀80年代,渤海三灣——山東的萊州灣、天津的渤海灣以及遼寧的遼東灣,尚是中國的黃金海洋漁場,有魚盆、蝦盆及聚寶盆之稱,海產品產量佔全中國海產的40%多。此外,渤海充當了黃海、東海相當品種水生動物的產卵場,但近年來魚蝦難覓。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曾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整個渤海年產野生對蝦4萬噸,僅萊州灣就1.6萬噸。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但是,隨著人類向海洋的挺進,這片純淨的家園也開始面臨著被汙染摧毀的威脅。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中國的海洋汙染不容樂觀。
  • 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就「防海洋汙染條例」答記者問
    為準確理解《條例》的立法精神,記者採訪了國務院法制辦公室負責人。    問:為什麼要制定《條例》?    答:我國是海洋大國,管轄海域廣闊,海洋資源可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近年來,海洋經濟發展較快,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海洋產業群,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沿海地區新的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 【碧水攻堅】加快構建海洋汙染防治新格局!湛江在行動
    「持續加強海洋環境汙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談及海洋強國建設,推動海洋事業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
  • 日本治理海洋汙染的啟示
    日本海洋環境治理與海洋環境保護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過程。戰後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日本,將復興經濟擺在了優先位置。由於片面發展經濟,環保意識薄弱,使得以工業集中的地區為中心,出現了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正常生活的海洋環境公害汙染,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水俁病」、「骨痛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