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5 20:4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要下決心採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趨勢,讓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改觀,讓人民群眾吃上綠色、安全、放心的海產品,享受到碧海藍天、潔淨沙灘。」「持續加強海洋環境汙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談及海洋強國建設,推動海洋事業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湛江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工作納入湛江市汙染防治三年攻堅戰指揮部協調議事事項,要求全市10個縣(市、區)切實落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湛江市委書記鄭人豪多次實地調研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工作,要求加強近岸海域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治理,入海排汙口(河流)管控,減少陸源汙染物對海域的汙染。湛江市委副書記、市長姜建軍專題調研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工作,並召開現場辦公會,要求切實做好湛江港區域高位池水產養殖及網箱養殖汙染防治工作,制定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
2019年11月,湛江市印發實施《湛江市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實施方案》,形成了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維護海洋生態安全為核心,陸海統籌,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工作的局面,不僅促進了湛江市海洋經濟高質量高速增長,而且加快了生態型海灣城市建設的步伐,較好保護了海洋生態環境。
陸海汙染同防同治,推進海洋生態化治理
促進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湛江市出臺《2019年度推動落後產能退出工作方案》和《關於加強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的通知》,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嚴把涉海項目規劃和建設項目環評關,堅決執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嚴控海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2018年以來,依法審批了《南珠觀海棧橋工程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等6個項目的海洋環境影響報告。目前,湛江市列入省級循環化改造試點的園區9個,已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家。抓好重點入海陸源汙染源治理。湛江市定期開展入海排汙口和入海河流監測及評價工作。對不達標的入海河流定期通報,督促屬地政府採取針對性的整治措施,切實加強整治。落實九洲江、袂花江「一河一策」實施方案,切實加強整治。2019年,這2個入海河流國考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達到目標要求。2019年4月,湛江市發布實施《湛江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客觀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養殖區,設定養殖發展區域底線。徐聞、雷州、遂溪、廉江、吳川5個縣市也相繼印發了養殖規劃。
加強防範近岸海域環境風險,通過開展湛江港灣環境容量研究,為做好湛江港水質整改,保護和改善港灣水環境提供了技術支撐。為防範海上溢油及危險化學品洩露風險,湛江海事局聯合市交通運輸局根據《湛江市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汙染海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規劃》要求,完成了聯防體溢油應急設備庫建設,並於2019年11月22日投入運行,現場還組織了實操培訓。開展湛江海灣非法漁業設施整治。從2011年底開始,歷時9個多月,完成湛江港灣非法漁業設施及礙航物清理拆除工作,共投入3億多元,清理海域面積185.5平方公裡,海岸線243公裡。2019年5至8月期間,對湛江灣內非法漁業設施「死灰復燃」的現象,湛江市委市政府再次堅決對其清理取締,共清理湛江灣內違法養殖樁柱、棚架11262.26畝、浮筏貝排25個、漁具180個共32000多米。加強流入港灣黑臭水體整治,頒布實施《湛江市中心城區水系綜合治理規劃(2019—2030年)》及《湛江市中心城區水系綜合治理實施方案(2019—2023年)》,開展湛江市城區28條黑臭水體(具備監測條件)監測和整治。加強涉海工業企業環境風險防控,生態環境部門聯合有關部門執法,自2019年以來,共計派出執法人員122人次,檢查涉海工業企業35家次,立案查處1宗。針對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反饋的超標入海排汙口情況,加強湛江港灣超標入海排汙口整治,湛江市督促相關單位及時進行整改。其中湛江東洋水產有限公司和中國水產湛江海洋漁業公司已停止生產,沒有汙水排海;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和湛江港務局入海排汙口均已截汙納入汙水處理廠,湛江市海昌路和沙灣入海排汙口已截汙納入汙水處理廠。
嚴格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為保護好紅樹林資源,湛江市切實做好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環保督察整改工作, 2019年,當地政府與沿海周邊村鎮籤訂紅樹林共管協議面積1651.2公頃,完成嶺頭島附近海域造林2250畝。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2019年湛江市放流海水魚類240萬尾、淡水魚苗243.8萬尾、斑節對蝦5823萬尾、貝類250萬粒、沙蠶15萬尾、瀕危物種中國鱟20萬尾。共救助中國鱟90隻、海豚1頭、鯨2頭、海龜15頭、亞洲巨龜11頭。開展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建立各類海洋自然保護區22個,面積達13.6萬公頃。
▲在湛江海灣遊弋的中華白海豚
灣長制先行先試,壓實海洋汙染治理責任
實施「灣長制」的目的是為壓實入海河流治理、入海排汙口整治、岸線生態保護等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強化與「河長制」的銜接,進一步健全海洋生態文明制度。
湛江作為全省灣長制的試點城市之一,早在2018年10月湛江市委、市政府就印發實施了《湛江市實施「灣(岸)長制」試點工作方案》,將全市近岸海域劃分為15個海灣(岸),海灣(岸)面積佔全市海域面積約10.53%,大陸岸線約82.98%,建立市、縣兩級「灣長」和鎮、村兩級「岸長」的四級組織體系。其中市級灣長5個、縣級灣長10個,鎮級岸長21個,對全市近岸海域生態環境進行網格化管理,進一步壓緊、壓實黨政領導幹部治海、管海、護海主體責任。
機遇與挑戰並存,探尋治海方略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將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增強陸海汙染防治協同性和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2019年湛江市機構改革,將原市海洋與漁業局海洋環境保護職責劃入市生態環境局,成立海洋生態環境科專門負責湛江市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工作,加強陸海統籌,協同治理,進一步提高了湛江市近岸海域的汙染治理能力。生態環境部門整合了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職責後,使全體環保人有了一個深刻認識海洋、深入思考海洋、深度經略海洋的機會。也使大家清醒認識到,當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正處於融合融入、重建重構的關鍵時期,充分認識沿海地區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清醒認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
湛江擁有海岸線1243.7公裡,佔廣東省海岸線總長的30.2%,港灣101處,海域面積2萬平方公裡,入海河流不少於40條,經排查湛江市入海排汙口共101個,每個季度對重點入海排汙口至少要監測一次,監測任務重。同時,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又涉及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房和建設、農業農村、水務、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及部隊等多個單位,湛江市尚未正式建立海洋執法隊伍,缺少海洋執法的聯動機制。多年來近岸海域的汙染物不斷疊加,造成部分重點海域的汙染嚴重,整治工作難度大、時間長、短期難見成效。
下一步,湛江將加強陸源汙染源整治,繼續開展近岸海域環境監測,重點做好入海排汙口、入海河流等監測工作,定期評價陸源汙染情況,儘快完成對湛江市轄區範圍內的入海排汙口和入海河流開展全面核查、監測、分類建檔;督促各縣(市、區)政府排查轄區內的非法入海排汙口……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
湛江將充分抓住機構改革契機
統一思想,主動履職,敢於擔當
不斷改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
為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
提供環境支撐和生態保障
來源/《環境》雜誌、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作者/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關卉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原標題:《【碧水攻堅】加快構建海洋汙染防治新格局!湛江在行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