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保網訊:2014年9月23日,一份特快專遞寄至民間環保組織「重慶兩江志願服務發展中心」(下稱兩江中心)的辦公室,文件的紅色信頭顯示其來自於山西省環保廳。那是一份關於「申請公開環境容量數據」的復函,稱兩江中心此前提出申請公開的內容「不屬於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這是兩江中心收到的最後一份關於環境容量數據的正式回復。
2014年8月初,兩江中心向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提出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環保部(原國家環保總局)依相關文件核定的區域環境容量數據。幾個月過去,他們已經收到了大部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環保部關於「環境容量信息公開」問題的回覆。
遺憾的是,無論是環保部還是任何一個省份,都沒能回答他們的疑問:中國的環境容量數據究竟什麼樣?
所謂環境容量,是指在不超過依法確定的環境質量目標值的情況下,環境最大可以承受或容許排放的汙染物的量。換個說法,環境容量是環境能夠承載汙染物的上限,不可逾越的紅線,亦是制定各項環境政策的根本數據,目前,可以度量的數據主要包括大氣和地表水的環境容量。
雖然「環境容量」的概念尚屬生僻,近年來,另一個與其緊密相關的詞彙「環境承載力」則頻頻見諸政府文件。2014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目前中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這其中「上限」的確定,即需要環境容量數據作為依據。
「上限」究竟是多少?中國各地的環境容量究竟所剩幾何?從環保部到地方環保廳,竟無一處能給出準確答案。根據公開信息,2003年,環保部前身國家環保總局曾下文要求各地核定環境容量數據,並出臺了一系列技術規範和指導。然而,這個動員全國的普查項目幾年之後卻不了了之。
相關經費沒有到位?技術條件無法達到?抑或是數據太難看以致被雪藏?財新記者採訪到的專家提出了不同的分析和回答。
數據不存在?
兩江中心向各地申請信息公開的舉動源於一個疑問——各地政府,乃至全國制定汙染減排政策時的依據是什麼?
「為什麼河北會上那麼多鋼鐵?」兩江中心主任向春表示,如今京津冀地區嚴重的空氣汙染,相當一部分來源是工業汙染,如果早期能夠對這一帶的環境容量進行準確估算,並且根據容量及時控制發展規模,也許空氣汙染不會發展到如此糟糕的地步。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環境學界就開始了對水體環境汙染容量的相關研究,上世紀90年代,一些地區也嘗試性地開展了大氣、地表水的環境容量研究。
「實施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的排汙總量控制制度是改善環境質量的根本手段。」在經歷一二十年的研究後,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在環發【2003】141號文件中,強調了環境容量數據的重要性,並同時向全國省級和環保重點城市環保部門提出核定環境容量的要求。
在這份名為《關於印發全國地表水環境容量和大氣環境容量核定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中,相關工作方案印發至各省、自治區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環保局,要求他們從當年8月開始在全國開展環境容量測算工作,為期六到八個月,並將結果上報至環保總局進行核定。
2003年之後,在環保部網站上的公開信息中零星有一些相關文件,例如開辦環境容量測算相關技術培訓班,督促各重點城市加快環境容量測算,通報一些省市的工作進展等等,但前述文件中的匯總核定工作再無提及。
時隔11年,在給兩江中心的告知書中,環保部表示,當時開展的環境容量測算工作由於各地工作基礎和技術水平差異,最終未形成完整的區域環境容量核定結果。因此,「申請獲取的信息不存在」。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