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揭秘:我們究竟到月球背面幹什麼?

2020-11-28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貴陽5月27日電(記者蔣成、潘德鑫)「月球背面是什麼樣?」「我們究竟到月球背面幹什麼?」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召開之際,26日下午,在主題為「天演·數據·未來」的天文論壇上,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對「嫦娥四號」看到的月球背面以及中國登陸月球背面的目標進行了解讀。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半個月亮,看不到月亮的另一半。」歐陽自遠說,「既然要到月球背面去,就要發射一個中繼星,中繼星完全可以把月球背面和地球有效、暢通地聯絡起來,可以直接通過地球的指令指揮月球背面的著陸器與月球車,同時可以把工作成果通過中繼星發回地球。」

歐陽自遠作「嫦娥四號與詭異的月球背面」主旨演講。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供圖

今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究竟有什麼樣的差別呢?這是嫦娥四號拍到的月球背面。」歐陽自遠現場展示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背面照片。「月球背面全是撞擊坑,地形起伏很大,正面比較平坦,這是正面和背面的極大差別。」

「究竟到月球背面幹什麼?」歐陽自遠介紹,我們有三個科學目標,首先就是到月球背面這片寧靜之地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磁信號。

對此,歐陽自遠說,由於地球電離層攪亂和幹擾一部分來自宇宙的電磁波,還幹擾到月球正面,因此人類難以從月球正面得到想要的數據。「所以我們只有到月球背面去,在月球車上安一個低頻監測儀,這是很重要的第一個目標。」

歐陽自遠作「嫦娥四號與詭異的月球背面」主旨演講。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供圖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希望找到一片完全寧靜的地區,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磁信號。在地球上,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電磁環境會對這樣的觀測產生嚴重幹擾,而月球背面則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

第二個目標,可以稱為尋找更古老的石頭。「月球的背面有一個巨大的撞擊坑,這個撞擊坑直徑2480公裡,深度可以達到12.8公裡,它是41億年前由小型天體撞擊形成的,在那裡面可以找到更古老的石頭,從而把這段歷史恢復起來。」歐陽自遠說。

歐陽自遠作「嫦娥四號與詭異的月球背面」主旨演講。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供圖

對於第三個目標,歐陽自遠坦言,人類從來沒有去過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空間、環境如何,我們沒有任何數據,我們既然去了,要在月球車和著陸器上安裝各種探測儀器,可以得到唯一的月球背面和空間環境的數據。

「現在,我們的嫦娥四號現在還在繼續工作,」歐陽自遠說,今年中國將完成到月球上採樣。2020年中國將要進一步探測火星,組成一個特殊的格局:一個火星衛星,一個火星著陸器加一個火星車。

相關焦點

  • 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為何各國都要探月
    網易科技重磅推出全新系列欄目《科學大師》,匯聚頂級科學家,暢談科學願景,分享科學智慧。本期上線《科學大師》第09期,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首任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歐陽自遠。
  • 專訪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嫦五的新挑戰和探月的新徵程
    中國探月「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嫦娥五號擔負的是第一階段的收官任務。記者|王 煜「長五」送「嫦五」,探月夢更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近日在文昌航天基地接受《新民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嫦娥五號這次面臨的新挑戰包括「兩次發射起飛」「兩次著陸」「近月空間無人交會對接」「對月壤和月巖碎片的採樣返回」等,這些都是中國探月的「第一次」。
  • 月球背面存在外星人?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謎底!
    ,外星人曾警告過阿姆斯特朗,讓人類離月球遠點,對於這些警告信,歐陽院士不以為然地回應道,其實月球背面只是荒蕪冰冷的「廣寒宮」,並非外星人基地,更沒有什麼外星人。當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後,「嫦娥之父」、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來到西昌,在由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與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的首屆光華探月營啟動儀式上,進行了主題為「迎接第一個100年,中國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的演講,人們才逐漸得知,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由於嫦娥三號圓滿完成預定任務,於是,科研人員對嫦娥四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改造,使其
  • 央視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
    當時我腦子裡的目標全是工程上的目標,比如說我的運載能力,我的軌道測控能力要到月球,我這個飛行器被月球捕獲的能力,在我腦子裡面比較重,但是這個完成以後,你科學目標是什麼樣子的,就不知道。怎麼確定繞落回三步走,到底怎麼完成這個目標呢?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  當時我回答不了,我是個工程師,我並不能準確地回答我去幹什麼。
  • 央視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論證的時候。當時我腦子裡的目標全是工程上的目標,比如說我的運載能力,我的軌道測控能力要到月球,我這個飛行器被月球捕獲的能力,在我腦子裡面比較重,但是這個完成以後,你科學目標是什麼樣子的,就不知道。
  • 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航天局原局長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到底怎麼完成這個目標呢? 當時我回答不了。我是個工程師,我並不能準確地回答我去幹什麼。當時在提出總體規劃的時候,科學院同志提出來,不但要我們做這樣一個探測,希望我們還要做基礎的就地的探測。然後最好能像美國那樣派太空人拿回了很多東西,俄羅斯是送到月球,帶回來一些東西。就提出這樣三個目標,能不能達到。
  • 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論證的時候。當時我腦子裡的目標全是工程上的目標,比如說我的運載能力,我的軌道測控能力要到月球,我這個飛行器被月球捕獲的能力,在我腦子裡面比較重,但是這個完成以後,你科學目標是什麼樣子的,就不知道。
  • TAG Heuer泰格豪雅《探索》致敬「人類探月」
    活動現場同時發布了由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與泰格豪雅品牌大使Angelababy楊穎及李易峰共同出演的《探索》影像短片,三人共同分享了關於「探索」的個人見解,並探討「嫦娥四號」任務成功背後的原始驅動力。
  • 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航天局原局長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當時我回答不了,我是個工程師,我並不能準確地回答我去幹什麼。當時在提出總體規劃的時候,科學院同志提出來,不但要我們做這樣一個探測,希望我們還要做基礎的就地探測,然後最好能像美國那樣派太空人拿回了很多東西,俄羅斯是送到月球,帶回來一些東西。就提出這樣三個目標,能不能達到?
  • 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探測器背後的故事
    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航天局原局長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到底怎麼完成這個目標呢? 當時我回答不了。我是個工程師,我並不能準確地回答我去幹什麼。
  • 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歷程
    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歷程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探月踏上新徵程。
  • 中國在月球背面拍到了什麼?霍金曾多次警告,不要登錄月球
    但又有人說月球的背面才是最神秘的存在,那裡有著不為人知的很多東西,然而就在今年的1月3日,我國的月球探測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揭秘了月球背後的秘密。雖然1969年美國成功將太空人送入月球,留下了「偉大的腳印」,但當初美國太空人登陸的地方是月球的正面,也就是每天夜晚我們都能看到的月亮的一面。
  • 月球背面是什麼樣的?
    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宇宙到底有多大?這是人類秉承探索發現的天性不斷追尋的問題。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航天深刻改變著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到月球背面去」——在不少科學家眼中曾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2030年之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
    來源:新華社12月17日 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在這個探月工程三期過程之中,您覺得最艱難、最難突破的技術關是什麼呢?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我們國家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沒有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嫦娥五號任務使用的就是我們特色的「中國方案」。記者:嫦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 月球背面真有外星人嗎,嫦娥四號拍攝月球背面照片,給出靠譜答案
    夜幕降臨,我們的頭頂除了星空閃耀,還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掛在天際。對很多人來說,小時候都問過這樣的問題:月亮上有什麼呢?其實,人類自始至終都沒有停止對宇宙的探索,也沒有停止對月亮的幻想。科學證明月亮上沒有嫦娥和玉兔,但美國科學家卻說有外星人基地,這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建設月球基地,載人登月正在...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管競今日(11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受訪時透露,我國正在籌備載人登月。歐陽自遠院士是我國"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2014年11月,為弘揚歐陽自遠的學術貢獻和科學精神,一顆由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6年發現並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第891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歐陽自遠星"。
  • 月球第一張背面照是中國拍攝
    人類探測器首次於月球背面降落,可能誰也沒有想到,居然是中國人率先做到的。而當「嫦娥四號」探測器通過「鵲橋」中繼星把第一張月球背影近距離照片傳回地球的時候,落寞太久的月背容貌終於得以被地球人看到並知曉。我們日常所看到的月球,其實永遠都只是它朝向我們的一面,而它的背面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卻始終無人能夠知曉。前蘇聯於1959年曾有過月球背面的圖片資料,但遺憾的是清晰度卻並不高。而後人類對於月球的探測卻都是正面著陸。『嫦娥四號』之前,還沒有任何人類或探測裝置在月球背面著陸,所以月球背面技術難度探測相對也是更高。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中國探月設想自1994年提出,經歷了10年醞釀,於2004年正式立項,並提出中國的探月工程將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完成:即第一階段研製和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實施繞月探測;第二階段實現首次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實現「登月」後的科研勘察;第三階段實現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返回探測,為我們帶回真實的月球樣本。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未來將能夠研究自己從月球帶回的樣本,也標誌著中國的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規劃的環繞探測、落月探測和採樣返回探測(簡稱「繞、落、回」)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收官。與此同時,探月四期工程已開始實施,其第一個探測器嫦娥四號目前正在月面工作,這一期工程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也在計劃中。中國為何要探月?中國探月工程如何誕生?未來將如何走?
  • 中國到底在月球背面做了什麼?美媒評價中國探月說的少做的多
    毋庸置疑,今天的我們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級航天大國,並正向著世界級航天強國奮力前行。去年1月3日,我國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全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我國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的圓滿成功驚豔了整個世界,向全世界有力證明了我們中國科技及中國航天的絕對能力與實力。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據此前媒體的報導,2020年,我國將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及火星探測器。除此,我們中國的空間站在軌建造也即將拉開帷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