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27日電(記者蔣成、潘德鑫)「月球背面是什麼樣?」「我們究竟到月球背面幹什麼?」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召開之際,26日下午,在主題為「天演·數據·未來」的天文論壇上,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對「嫦娥四號」看到的月球背面以及中國登陸月球背面的目標進行了解讀。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半個月亮,看不到月亮的另一半。」歐陽自遠說,「既然要到月球背面去,就要發射一個中繼星,中繼星完全可以把月球背面和地球有效、暢通地聯絡起來,可以直接通過地球的指令指揮月球背面的著陸器與月球車,同時可以把工作成果通過中繼星發回地球。」
歐陽自遠作「嫦娥四號與詭異的月球背面」主旨演講。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供圖
今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究竟有什麼樣的差別呢?這是嫦娥四號拍到的月球背面。」歐陽自遠現場展示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背面照片。「月球背面全是撞擊坑,地形起伏很大,正面比較平坦,這是正面和背面的極大差別。」
「究竟到月球背面幹什麼?」歐陽自遠介紹,我們有三個科學目標,首先就是到月球背面這片寧靜之地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磁信號。
對此,歐陽自遠說,由於地球電離層攪亂和幹擾一部分來自宇宙的電磁波,還幹擾到月球正面,因此人類難以從月球正面得到想要的數據。「所以我們只有到月球背面去,在月球車上安一個低頻監測儀,這是很重要的第一個目標。」
歐陽自遠作「嫦娥四號與詭異的月球背面」主旨演講。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供圖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希望找到一片完全寧靜的地區,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磁信號。在地球上,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電磁環境會對這樣的觀測產生嚴重幹擾,而月球背面則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
第二個目標,可以稱為尋找更古老的石頭。「月球的背面有一個巨大的撞擊坑,這個撞擊坑直徑2480公裡,深度可以達到12.8公裡,它是41億年前由小型天體撞擊形成的,在那裡面可以找到更古老的石頭,從而把這段歷史恢復起來。」歐陽自遠說。
歐陽自遠作「嫦娥四號與詭異的月球背面」主旨演講。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供圖
對於第三個目標,歐陽自遠坦言,人類從來沒有去過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空間、環境如何,我們沒有任何數據,我們既然去了,要在月球車和著陸器上安裝各種探測儀器,可以得到唯一的月球背面和空間環境的數據。
「現在,我們的嫦娥四號現在還在繼續工作,」歐陽自遠說,今年中國將完成到月球上採樣。2020年中國將要進一步探測火星,組成一個特殊的格局:一個火星衛星,一個火星著陸器加一個火星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