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汙染治理是一項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全世界共同參與

2020-11-25 北京皮革網

海洋汙染治理是一項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全世界共同參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時間:2020-10-28 13:45:31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日益引起各國重視。專家認為,海洋汙染治理是一項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持續加大防治力度,同時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一份最新報告稱,該機構完成的首次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評估顯示,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微塑料汙染物,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面對嚴峻的海洋塑料汙染問題,各國紛紛採取適當的國家防治行動,不斷強化國際協調合作,持續推進海洋環保工作。

塑料汙染日趨嚴重

今年10月,巴西裡約熱內盧的一家水族館裡展出了3個2米至4米高的裝置作品——一隻章魚、一隻海馬和一頭鯨魚。這些裝置是由志願者在裡約海灘上收集的垃圾製作而成,志願者們短短3個月就收集了約半噸海洋塑料垃圾。

裡約水族館的裝置作品,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的嚴重性。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每年估計有至少800萬噸的塑料製品被排放或拋棄到海洋中,相當於平均每秒鐘就有一卡車的塑料垃圾被倒入海中。

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會被分解成微型碎片,然後被浮遊生物攝入,並最終對海洋生態鏈乃至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目前在太平洋垃圾帶漂浮的微塑料面積甚至達上百萬平方公裡。據科學家估計,每年有100萬隻海鳥和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因此喪生。海洋塑料汙染給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80億美元。

歐洲環境署對歐洲地區148萬平方公裡的海域環境質量進行評估後發現,118萬平方公里海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汙染問題,其中塑料垃圾佔海洋垃圾總量的近90%。一項來自荷蘭和比利時海洋環境問題專家進行的研究顯示,目前地中海16%的海面面積微塑料含量超出安全標準,其中部分地區含量超標5倍以上。如果汙染情況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到2100年,地中海表面69%的區域將不再適於海洋生物的生存。

在非洲,隨著人口和經濟增長,對塑料產品消費以及塑料包裝需求激增,導致大量塑料垃圾的產生。尤其在非洲沿海地區,塑料垃圾造成了日益嚴重的漁業和生態危機。在加勒比海東北部,每平方公里海域的塑料多達20萬件,這些塑料又會進一步分解成微塑料,構成新的汙染威脅。

防治措施不斷加強

據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發布的報告顯示,海洋微塑料來源主要分為初生來源和次生來源。初生來源的海洋微塑料,包括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排放到海洋環境中的原料樹脂顆粒、個人護理品和清潔劑中的塑料磨砂顆粒等。

次生來源微塑料是指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環境後,在風浪、紫外線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破碎或分解形成的塑料碎片。其中,次生來源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來源於生活垃圾、管理不善的垃圾填埋場、旅遊業和漁業活動等。

近年來,許多國家紛紛就海岸漂浮垃圾處理、化妝品中禁用塑料微珠等方面制訂相應法案和防治行動計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出倡議,號召世界各國應逐步淘汰並禁止塑料微珠用於個人護理品和化妝品。

歐盟於2018年推出「循環經濟中的塑料戰略」,通過對設計、生產和回收等領域的標準制定,提高塑料製品的循環利用率。2019年3月,歐盟通過了關於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規定,針對10種最主要的一次性塑料製品發出禁令。同時,要求成員國必須確保2030年前塑料容器中可再生成分必須達到30%,2029年前容器回收率達到90%。

針對遠洋航運等對海洋環境的汙染問題,歐盟出臺政策,提高港口對航運垃圾的存儲和處理能力,並加強對企業和船隻的有效管控。在近期提出的經濟復甦計劃中,歐盟決定將從2021年1月起,對塑料包裝垃圾徵收每公斤0.8歐元的稅費,通過經濟槓桿減少塑料汙染。

非洲國家也在積極應對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南非將每年10月的第二周定為「國家海洋周」,並在《國家環境管理》《垃圾法》《農業法》等多項立法中加強對海洋塑料汙染的管控。模里西斯、肯亞、塞內加爾、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等20多個非洲國家已經實施了對塑膠袋的禁令或稅收政策,其中在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島上,全島禁止使用塑膠袋。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不少國家使用稅收、禁令和技術創新等方式限制塑料製品的生產和消費。目前,安地卡及巴布達、哥倫比亞等國都已實施「禁塑令」。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禁止使用和銷售吸管、塑膠袋、不可回收瓶子和聚乙烯容器等。阿根廷也通過法令,將逐步減少和禁止在保護區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

綜合治理迫在眉睫

提出微塑料概念的海洋生物學家、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教授理察·湯普森表示,解決塑料汙染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相關產品應該從第一道工序開始就考慮如何有效控制塑料垃圾的產生,這是循環經濟的基礎。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找到替代產品對減少人們對塑料的依賴至關重要。報告建議大力發展生物產業,從農業產品及植物廢料中提取天然纖維以及生物聚合物是尋找塑料替代品的重要來源,有利於提高循環利用率。

環保科技領域的創新為有效應對海洋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新途徑。智利一家公司利用聚乙烯醇等材料,製成可溶於水的手提袋,與傳統需要數百年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相比,這種產品只需要5分鐘就可以在水中溶解,且不影響水質。挪威一家科技公司研發的雷射探測和定位系統,可以對海平面以下最深一海裡範圍內的塑料垃圾進行精確搜索和定位,同時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對相關數據進行清理。

巴西聖保羅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亞歷山大·圖拉認為,海洋汙染並不只是沿海國家和城市的問題,它幾乎涉及所有國家和城市。為防止海洋汙染惡化,各國政府應鼓勵出臺可持續發展舉措,發展循環經濟。大學可以和企業合作開展教育計劃,不斷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幫助公眾了解和反思過度使用資源的危害。

相關焦點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共同守護海洋生態
    新華社發  核心閱讀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日益引起各國重視。專家認為,海洋汙染治理是一項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持續加大防治力度,同時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一份最新報告稱,該機構完成的首次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評估顯示,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微塑料汙染物,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面對嚴峻的海洋塑料汙染問題,各國紛紛採取適當的國家防治行動,不斷強化國際協調合作,持續推進海洋環保工作。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共同守護海洋生態(國際視點)
    專家認為,海洋汙染治理是一項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持續加大防治力度,同時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一份最新報告稱,該機構完成的首次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評估顯示,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微塑料汙染物,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
  • 治理渤海汙染需要大海般的胸襟
    原標題:治理渤海汙染需要大海般的胸襟  渤海會成為第二個死海嗎?8月10日的《經濟參考報》給出了確定的回答:記者近日深入調研發現,渤海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近海海域水體遭到嚴重汙染和破壞,渤海環境服務功能和可持續利用功能嚴重減退,近乎成為「死海」。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渤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於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治理主體較為單一,權力運行缺乏多維性,同時作為治理主體的市場和公眾未發揮其治理作用。在運用多中心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建立政府、市場、公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發揮市場在渤海環境治理中資源的基礎配置作用,為公眾提供具體可行的參與制度,為環渤海經濟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 加強海洋汙染治理 打贏這場持久戰
    其實,在這場汙染危機中,受到威脅的並非只有海洋生物。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洋流潮汐和大氣運動會驅動著海洋垃圾不斷移動,海洋塑料垃圾中的化學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2018年,維也納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從人類糞便中檢測出微塑料。因此,海洋汙染治理也是為人類的生存而戰。
  • 經濟參考報:治理各種海洋汙染刻不容緩
    海洋汙染不僅是中國面臨的棘手問題,也是關係著人類生存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重大問題。據報導,從2000年開始,我國海域海水受汙染面積超過了14萬平方公裡,最嚴重的時候超過20萬平方公裡。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大中城市鄰近海域以及河口、海灣等地。
  • 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新時代新步伐)
    海洋垃圾治理是時下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不僅是新時代的呼喚,也是實現中國「向海而興」的重要舉措。針對海洋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中國創新海洋治理理念,有效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強國建設。
  • 日本治理海洋汙染的啟示
    日本海洋環境治理與海洋環境保護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過程。戰後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日本,將復興經濟擺在了優先位置。由於片面發展經濟,環保意識薄弱,使得以工業集中的地區為中心,出現了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正常生活的海洋環境公害汙染,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水俁病」、「骨痛症」等。
  • 關於建議以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治理 海洋噪音汙染……
    關於建議以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治理 海洋噪音汙染…… 2018-02-01 1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洋環境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在全球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海洋以其71%的面積,在其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對於我國來講,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減少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海洋汙染造成的。因此,在海洋經濟不斷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的同時,海洋環境汙染問題解決也迫在眉睫。
  • 用法律手段從源頭治理海洋汙染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政協主席夏德仁就遼寧省海洋經濟的發展情況以及渤海環境保護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說,必須用法律的手段從源頭治理海洋汙染。  他介紹說,自從2009年國務院批覆了《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之後,遼寧省海洋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特別是沿海7個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均高於全省的經濟增長速度,而且發展的質量也前所未有,海洋經濟在帶動全省經濟發展上發揮了特有的優勢。
  • 構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體系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的海洋垃圾治理在資金、人力、設施等投入上,依舊以政府為主,其他社會主體參與程度有限,企業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海洋環境保護,大多數民眾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欠缺,海洋環保類社會組織數量不多,實際進行海洋垃圾治理的機構較為有限。
  • 科學家首次在珠峰發現微塑料足跡,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該研究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國際海洋垃圾研究小組領導,並與英國、美國和尼泊爾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完成。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探險隊從珠穆朗瑪峰上採集回來的雪和溪流樣本,發現了珠穆朗瑪峰上存在被微塑料汙染的證據。研究人員表示,珠穆朗瑪峰大本營周圍分布的微塑料濃度最高,而且在海拔高達 8440 米的峰頂之下也存在微塑料。
  • 公益訴訟劍指海洋汙染
    海口檢察機關發揮檢察監督職能,讓海上非法傾廢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公益訴訟劍指海洋汙染■ 本報記者 金昌波 通訊員 吳智遠近日,海南省首例海洋環保民事公益訴訟案一審判決,判令被告海南中匯疏浚工程有限公司、陳鍶、海口瀏源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連帶賠償環境汙染損害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全球攜手正當時
    《科學進展》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稱,截至2017年中期,全球已生產了83億噸塑料;截至2015年,已產生約63億噸塑料廢物,其中約9%已被回收,12%被焚燒,79%累積在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中。  由此引發的海洋垃圾汙染也同樣嚴重。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全球攜手正當時
    由此引發的海洋垃圾汙染也同樣嚴重。2016年12月第13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發布的全球海洋垃圾汙染研究報告顯示,由於人類每年都往海洋中傾倒數噸購物袋、漁網和其他塑料廢物,目前塑料廢物已經佔據海洋垃圾的3/4,被塑料廢物汙染的海洋已經使接近400種海洋生物面臨著生存危機。
  • 海洋汙染的特點
    由於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汙染與大氣汙染和陸地汙染有很多不同,有其突出的特點:(1)汙染源廣。人類的海洋活動主要是航海、捕魚和海底石油開發,目前全世界各國有近8萬艘遠洋商船穿梭於全球各港口,總噸位達5億噸,它們在航行期間都要向海洋排出含有油性的機艙汙水,僅這項估計向海洋排放的油汙染每年可達百萬噸以上。通過江河徑流入海含有各種汙染物的汙水量更是大得驚人。
  • 海洋陸源汙染治理中政府與企業的博弈分析
    一、陸源汙染及其治理主體 「《聯合國海洋公約》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章節,第194條關於防止、減少和控制海洋環境汙染的措施的第三款(a):『從陸上來源、從大氣層或通過大氣層或由於傾倒而排放出的有毒、有害的物質,特別是持久不變的物質』。」通過傳播途徑、汙染來源等對陸源汙染物進行了界定,而陸源汙染就是該汙染物產生、擴散等過程。
  • 中國積極參與北極公域治理的路徑與方法
    根據國際法主權排他性的原則,國際社會對於北極國家的主權性權利是予以尊重的,即北極的非公域地區處於北極國家和北極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組織的管控及治理之下,並不會出現無序的狀態。北極地區的公域部分則不存在主權性權利,涉及到全球公益,其治理需要全球國家的共同參與。因此,對北極公域治理的研究具有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
  • 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須把握這幾個問題
    筆者認為,為了提升參與水平、實現治理目標,中國可在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過程中著重把握以下幾個問題。支撐動力日益強大的國家海洋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是支撐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根本動力。在當前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中,權力仍然是決定國家地位的基礎和產生國家行為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