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2020-12-06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科技部部長 萬鋼


    2007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閔恩澤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徵鎰兩位科學家。他們是以努力、勤奮和智慧獲得了這項榮譽,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吳徵鎰院士發表和參與發表的植物新分類群1766個,提出搣被子植物八綱系統攠的觀點,形成了獨創性的區系地理研究方法和學術思想,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做出了重要貢獻。閔恩澤院士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20多年來,他指導開展了納米分子篩、非晶態合金、離子液體等催化材料以及磁穩定流化床、超臨界反應工程、催化蒸餾等導向性基礎研究和開拓性探索,在非晶態合金、磁穩定流化床、納米分子篩複合材料、新型催化蒸餾的研究中均有突破。兩位先生取得的卓著成就,得益於他們對科學研究的真誠摯愛和無私奉獻,得益於他們在科學追求的好奇心驅動下,幾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不懈探索、大膽創新。他們的探索歷程和輝煌成就印證了這樣一條道理: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一、基礎研究始終推動著新的科技進步
  人類文明進步史告訴我們,在科學的基礎研究中每一個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對科學技術的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產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在近代科學產生之前,許多技術發明曾經走在相關理論知識發展的前面。但是近二百年以來,基礎研究越來越成為發明與創新的源頭,現代技術已經名副其實地成了搣科學的技術攠。當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納米技術的迅速發展等無一不是建立在科學理論的突破之上。如果把現代科學技術比作一條長河,基礎研究則是其源頭。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三次重大技術革命都強烈地依賴於科學理論、基礎研究的突破。第一次技術革命發生於18世紀60年代,主要標誌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這同近代力學、熱力學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第二次技術革命發生於19世紀70年代,主要標誌是電力的應用,是電磁理論突破引發的成果。第三次技術革命始於20世紀40年代,是在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基礎理論突破的基礎上產生的,其主要標誌是原子能技術、電子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
  因此,基礎研究的重大發現、理論突破往往孕育著新的知識革命,知識革命意味著知識體系、知識結構的大調整、大變革,必然將引發技術和生產方面的新的發展。今天對基礎研究的投資就是在播撒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種子,明日的應用研究及商業競爭力一定是根植在雄厚的基礎研究沃土中。
  二、基礎研究引領著當代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
  基礎研究對引領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我國科學家在973計劃支持下,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理論方面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推動了該領域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的提高。在水稻研究方面,開展了雜交水稻理論和克隆水稻中與株型相關的單分櫱突變體分子生物理論研究,通過控制分櫱形成數量,大大提高了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產量;在小麥研究方面,育成了國際上小麥第一套全基因組近等導入系/近等基因系,發現了在供體親本中搣隱藏攠的大粒、多粒、優質、早熟等重要目標性狀,進而為培育第二次搣綠色革命攠雜交小麥品種奠定了基礎;在豬品種優化方面,確定了豬促卵泡素β亞基基因為豬高產仔數的主效基因,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高產仔數基因診斷盒,可以準確、快速的選擇高產仔的豬種,已在全國9個省市的12個國家級和省級的原種豬場進行了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沒有分子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研究,就不會產生轉基因技術和相關產業。我國是美國之後自主研製轉基因抗蟲棉並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第二個國家。從1997年轉基因抗蟲棉花在我國大面積推廣使用,到2006年我國種植轉基因棉花大約3500萬公頃,佔棉花種植面積的60%以上,每畝減支增收130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農民可以減少80%以上的農藥使用量,減少了農藥汙染和人畜中毒,提高了棉花的單產和總產,眾多的新型抗逆基因被發掘。隨著研究的開展和技術的普及,一大批國內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非糧轉基因作物誕生,一批新型生物技術公司誕生,帶動了生物技術育種產業和轉基因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對我國非糧農作物豐產穩產起到了引領和支撐作用。同時,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對基因的基礎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新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和調控機理、轉基因安全理論等又對相關的基礎研究不斷提出了新的課題,從而促進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不斷向縱深發展。
  高效節能、長壽命的半導體照明產品(LED)正在引發新的照明變革。近年來,在一系列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的半導體照明技術及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產學研緊密結合,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產業化的互動發展的創新局面,實現了從物理、材料、器件、重大裝備到示範應用的創新鏈和產業鏈。目前,已發展出的大功率白光LED發光效率達到80lm/W,超過螢光燈的效率,是白熾燈的5-10倍、壽命是白熾燈30-50倍。在建築景觀照明、大屏幕顯示、交通信號燈、指示燈、手機及數位相機等用小尺寸背光源,太陽能LED照明,汽車照明,特種照明及軍用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半導體照明之所以能夠迅速取得今日的重大進展,得益於幾十年來我們對以氮化鎵為代表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的重要基礎問題研究的突破。通過低溫緩衝層消除應力和對P型摻雜機理的認識,提高了材料的質量和發光的量子效率,實現了從材料到器件的躍變;通過第一原理計算對摻雜機理的深入認識,將摻雜濃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將這些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應用到器件上,使產品性能提升了一倍,實現了特種照明的實用化。可以說半導體照明技術發展過程中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對材料相關基礎問題的深刻認知。要實現半導體照明進入通用照明領域,必須重視和研究解決阻礙其快速和持續發展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等重大基礎問題。
  通過上述事例,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認識:其一,基礎研究對我國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不論對科技發展本身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研究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制高點,必須進行超前部署。只有在基礎研究方面擁有堅實基礎和重大建樹,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才有提升之道,才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取得優勢和主動地位。其二,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互動必須深入到基礎研究的層次和水平上,才會實現真正的緊密的結合,才能實現基礎研究與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機制。其三,基礎研究是孕育原始性創新、也是需要原始性創新能力和智慧的領域。這個領域的發展就是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需要長期的研究積累,需要鼓勵人們充分交流、質疑批判、勇於嘗試探索的學術環境。
  三、要重視基礎研究,促進原始性創新
  胡錦濤總書記在春節前看望錢學森、吳文俊兩位科學家時,意味深長地指出:要充分重視基礎研究的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在加大對基礎研究投入、重視創新人才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營造寬鬆的學術環境。近幾年的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幾乎都授予了長期從事基礎科學或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家,可見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具有研究周期長、風險大、厚積薄發、探索性強、進展往往難以預測、人才作用突出等特點。其產出的新知識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對其進行穩定的支持是政府的職責。我們既要重視依靠科技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更要重視抓住源頭的原始創新。為此,科技部將與有關部門一道採取一些措施,為基礎研究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首先,積極引導全社會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的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要通過深入的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積極引導全社會深化對基礎研究是經濟社會發展先導的認識、是自主創新源泉的認識,是國家發展和安全重要基礎的認識;深化原始性創新對科技進步乃至國家產業發展重大影響的認識;尤其是深化對基礎研究活動特點和規律的認識,並以此來指導相應的管理和政策制定。
  第二,加強在基礎研究領域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方面的戰略部署。要在關乎國家發展戰略的領域、科學技術的前沿要超前部署一批重點戰略性研究課題,同時繼續鼓勵自由探索在學術研究和活動的開展,高度重視自由探索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及時將其提升為重點基礎研究課題。
  第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優化配置基礎研究資助模式。政府將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並將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性支持相結合,在大幅加強競爭性項目經費投入的同時,加大對開展基礎的基地和人才隊伍的穩定支持,加大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科學研究中心等基地的建設費、運行補助費以及設備更新費的投入,使得從事基礎研究的科技家能夠自主決策,開展研究周期長、探索性強的科研工作,促進原始性創新成果的產生。在加大公共財政對基礎研究投入的同時,政府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支持在企業內建立重點實驗室,或與高校、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積極開展應用性基礎研究,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第四,加強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如果說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那麼,人才就是科技創新之本。要徹底改變科技資源和投入搣重物輕人攠的觀念,採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優勢人才投身到基礎研究活動中來。一是支持大學生、研究生參與基礎研究,鼓勵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激勵他們在導師的支持下探索;二是鼓勵研究生參與自然科學基礎研究;三是穩定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開展獨立的基礎研究課題。
  第五,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方面,加強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建設。以滿足國家重大戰略科技需求為目標,繼續加強平臺建設的頂層設計,加強支撐服務能力和長效機制建設。以創新能力建設為重點,進一步統籌項目、人才、基地建設。重點加強在國家重大需求領域和新興前沿交叉學科領域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科學數據共享和野外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另一方面,落實科技評價辦法,加強學風建設。弘揚大膽質疑、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營造寬容失敗、摒棄浮躁、潛心研究的科研環境。倡導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崇尚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六,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發揮政府間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作用,為廣大科學家開展高水平的合作交流打造通暢、便捷的平臺,支持我國學者參與ITER、伽利略計劃、千人基因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重大科技工程,支持國外優秀科學家主動參與我國一些開放領域的基礎研究;同時,也大力支持民間科技交流活動的開展,支持我國學者擔當國際學術組織主要職位,支持國際學術組織在我國開展重要的學術活動。
  總之,科技工作的重要責任就是促進科學技術本身的科學發展、全面發展,以引導和服務全社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其使命不僅要服務於今天,更重要的是引領未來,創造新的需求和發展優勢。我們要有這個信心和遠見在做好今天事情的同時,為美好的明天做好準備。
(光明日報 2008年3月4日)

相關焦點

  •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給科技創新注入「強心劑」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進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各界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布局,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探索多元化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鼓勵研發投入的政策體系,提升科技經費投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量質齊升 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
    10月21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國科技界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 科學家代表熱議科技創新:科技競爭力源頭在於基礎研究
    科技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看待看待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如何推動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科學體制創新,才能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實現區域的協調、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大力的科技創新,然後攻克關鍵的,包括技術上、汙染治理的核心技術,才能走出一條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道路,到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實現。如何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作用?霍守亮從他所從事的生態環境領域分析。
  • 人民日報新語:基礎研究,要提升源動力
    想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依賴更高層次的創新——源頭式創新,即從基礎研究衍生出來的、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學突破。   創新通常劃分為4個「階梯」:管理型創新、開發式創新、技術型創新和源頭式創新,對生產力的推動也逐級提升。此前我國更依賴前兩種創新,但這兩類創新源頭知識仍來自他人。從供需角度看,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創新是創新驅動的供給側,而創新驅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供給側。
  • 九洲集團:科技創新 軍民融合發展動力之源
    九洲集團:科技創新 軍民融合發展動力之源 九洲科技工業園。    所有的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創新這件「秘密武器」。對此,九洲集團董事長張正貴深有體會:「科技創新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發展的助推器。只有不斷技術創新,在高端領域擁有獨有的專利技術和智慧財產權,才能真正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國內外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保持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 寧夏面向應用基礎研究的17個科技創新新平臺
    科技日報訊(記者王映霞、何輝)近日,寧夏科技廳批准成立包括寧夏反芻動物分子細胞育種重點實驗室在內的3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以及包括寧夏矽靶和矽碳負極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內的14個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寧夏瞄準應用基礎研究 新增17家科技創新平臺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批覆組建了寧夏反芻動物分子細胞育種重點實驗室等3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和寧夏矽靶及矽碳負極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4家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楊衛:勾勒人類基礎研究的天際線
    「創新就是一種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談到日前習近平總書記給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楊衛對信中的這句話感觸頗深。「創新就是一種力。」「引用率非常之高。」楊衛感慨,這也證明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科學家所做的基礎研究工作都將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體現了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當今世界,科學不僅是發現世界的工具,更是一種幫助人類以及人類生活、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手段。
  • 探尋中國科技谷的「動力之源」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 題:探尋中國科技谷的「動力之源」  新華社記者向定傑、陳灝、徐海波  新發展理念,創新是第一位的。  逆勢增長的背後,是高科技投入帶來的創新驅動。當地涉鋁企業先後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20餘所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關係;獲批成立多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這些科研平臺已有專職科研人員300餘人,企業發展逐步具備了強大的人才和技術支持。
  •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關於公示2020年基礎研究面上項目擬資助情況...
    各有關單位:  根據《深圳市科技研發資金管理辦法》和《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擬對2020年基礎研究面上項目進行資助,現予公示,向社會徵求意見。
  • 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原標題: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本報北京1月26日電 (喻思孌、楊保國)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 創新動力更強勁——2017年度湖南省科技創新獎綜述
    基礎研究創新原動力作用凸顯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此次獲獎的41項自然科學獎項目,主要分布於化學、航天、信息、環保、新材料等領域。  9個一等獎項目中,相關研究原始創新性強,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研究同行廣泛認可。
  • 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從事各類基礎研究的不同機構要定位明確,國家對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要實施差異化穩定支持,形成我國關鍵技術的全方位綜合實力,進而帶動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突破。在各個關鍵點上實現突破是我國科技發展所必須的。我國科學研究在單一技術指標上實現世界領先已有不少事例,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創造了不少世界紀錄,最近潘建偉院士領導的小組實現了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的世界最高記錄。然而,作為以實現實用顛覆性技術為目標的量子信息研究,更需要綜合性全鏈條地從基礎研究到精密測量技術多方面的原始創新。
  • 戰略研究丨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文章認為,基礎研究分四大類型,即面向重大科學目標的基礎研究、國家需求牽引的基礎研究、以人才為本的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和以實際應用為目標的基礎研究。從事各類基礎研究的不同機構要定位明確,國家對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要實施差異化穩定支持,形成我國關鍵技術的全方位綜合實力,進而帶動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突破。
  • 奏響中國創新最強音——從國家科技大獎看創新走向
    ——從國家科技大獎看創新走向    王澤山、侯雲德兩院士摘取2017年度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雙響」,基礎原創「多點開花」;科技獎勵「年度大戲」彰顯時代意義,中國力量再攀高峰……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8日在京舉行。
  • 極源生物科技創始人王娜:開發南極磷蝦資源的先行者
    這一極具價值的創新發現在國內生物科技研究方面是一次巨大突破,似乎也預示著生物功能食品對未來市場的衝擊。王娜被公推擔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也是這一年,王娜和她的極源生物開始了真正的整合創新、科技攻關、品牌發展的任重道遠之路,她篤定的認為「只有先行,才有獲得,南極磷蝦產業的未來是在科技創新和有醫學價值的核心技術產品上」。 做大事業具有感召的力量,世界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 (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德勤合伙人來了。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散裂中子源是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等綜合實力的大型科學研究裝置,是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及高新技術研發的先進大型實驗平臺,能夠為我國的多學科創新在國際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提供良好的機遇。中子散射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技術、資源環境、納米等學科領域,並有望在如量子調控、蛋白質、高溫超導等重要前沿研究方向實現突破。
  • 《科技日報》發表陳宜瑜主任署名文章:突出戰略導向 繁榮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綜觀世界各國科技部署,基礎研究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前沿。《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簡稱科技規劃)審視世界科技發展態勢,著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全局,明確了服務科學發展、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部署。
  •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超級磁鐵引來大批...
    2017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並獲得中子束流,今年3月25日正式建成。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 以科技創新築牢強國之基(人民時評)
    人們對獲獎科技工作者的致敬、國家對科學家的褒揚,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科技創新的生動註解。「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會上,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備受矚目:一位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另一位是「憑黃牛風格、具賽馬精神」的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時至今日,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名單中,已有33名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