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 演講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設科學態度大師講堂,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執行委員會的委員,分別就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發表大師見解、弘揚科學態度。蘭迪·謝克曼在演講中指出,國際科學合作是應對人類面臨挑戰的有效途徑。
人物介紹:
蘭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曾任美國科學院院刊 PNAS 主編。因「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他與詹姆斯·羅斯曼和託馬斯·蘇德霍夫分享了201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蘭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圖|上觀新聞
蘭迪·謝克曼教授在演講中強調,當人類面臨棘手的技術問題時,加強國際科學領域合作是擺在所有科學家面前最重要的議題。尤其是在這場波及全世界範圍疫情的背景下,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在舉出科學界合作的具體案例前,謝克曼對當前科學知識與懷疑主義者之間的某些衝突做出陳述。借用波普爾的科學證偽主義,謝克曼指出這種富有批判精神的科學方法,是對科學本質的不斷促進,經歷質疑、探究從而改進現有的科學知識,但這些批判和挑戰必須基於科學的推理,而不是一種天然的懷疑論教條。科學在歡迎批評和挑戰的同時,也應該反對歪曲科學的無端懷疑,釐清阻礙科學發展的因素,因為科學是未來繁榮的關鍵。
蘭迪·謝克曼和羅傑·科恩伯格、麥可·萊維特、朱棣文、野依良治、文卡·拉馬克裡希南代表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作了科學態度演講 圖|陳正寶
有關國際科學合作的第一個案例,立足於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在公共衛生方面,我們面臨著100年來最大的挑戰,即便是現在,我們也未能阻止疫情的擴散。」
謝克曼指出,疫情控制缺乏全球範圍內的合作。其實早在18年前的SARS病毒和8年前的MERS病毒出現時,我們就應該在全球範圍內採取公共和個人行動,從而防止冠狀病毒的再度肆虐。
謝克曼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新民晚報
儘管這十多年間,科學界已經發表了相當多關於病毒生命周期和複製的文章,但病毒消失得太快,使我們難以證明製藥業在發現和銷售藥物方面的投資是合理的。所以,在期待SARS-CoV-2(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對新冠病毒的命名)疫苗出現的同時,我們亟需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對新冠病毒目前和未來狀況展開研究,通過藥物形式的靶向化學攻擊,阻斷病毒繁殖所必需的功能。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中心,將為全世界的科研同仁提供一個實驗室,此類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課題,將成為其中的研究重點。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蘭迪·謝克曼 圖|新民晚報
第二個案例中,謝克曼以一個新的科學項目的啟動為開端:重點關注帕金森症候群的基礎科學。目前,全球範圍內有超過600萬人患病,帕金森症候群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退行性疾病。但近幾十年裡,科學界並沒有得出能夠阻止或減緩該疾病的研究成果。帕金森症候群相當複雜,涉及多個生物系統,由基因和環境因素同時決定。由謝克曼擔任科學總監的帕金森症候群科學聯盟(ASAP),致力於擴大和協調世界各地研究人員的努力。我們愈發意識到,如果希望在該疾病的基本致病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就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團隊、技術之間的共同合作。
蘭迪·謝克曼進行演講 圖|深圳特區報
同時,謝克曼也敏銳地指出科學合作的主要障礙:當今科學研究的獎勵機制呈現出明顯的偏愛個人而非團隊的特徵,這使得合作方法本身變得更加困難。目前常見的科研模式是:由一位研究者領導實驗室,通過在所謂的高質量期刊上發表論文,競相吸引科學界的注意力。但需要反思的是,這樣的評估體系會降低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創造性產出,而有些科學問題,必須通過跨學科的研究人員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決,比如人類基因組測序就是一項典型的生物技術領域的合作大工程。
美國細胞生物學家蘭迪·謝克曼 圖|Tomorrow Edition
謝克曼以帕金森症候群科學聯盟於今年發布的第一個創新獎項為例,不同於慣常的評價機制,該研究基金的分配基於研究團隊的合作行為,以及對跨學科優勢的發揚情況,對由不同國家、研究機構組成的團隊進行研究資金扶持。
在未來,謝克曼依舊以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為例——或許前人研究已經取得了眾多進展,但我們仍然需要以他們的努力為基礎,通過分布在各個國家之間的有意義的合作,在雄厚的資源支持下,做出能夠超越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的成果。
蘭迪•謝克曼 圖|nobelprize.org
排版|木木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