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談全球抗疫:科學不是政治 分享與合作最重要

2020-10-30 國際在線

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面臨的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病毒不分國界,是人類共同的敵人。疫情暴發以來,多國科學家呼籲全球加強合作,攜手應對疫情。

在央視新聞新媒體《未來大猜想2020》特別節目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傑·科恩伯格、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彼得·杜赫提、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以及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再次共同倡議,科學具有國際性,全球加強合作研發治療新冠肺炎藥物和疫苗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羅傑·科恩伯格:國際合作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具有廣泛的探索性。不管是正在進行的,還是以抗體、疫苗、藥物等各種方式進行的,每個臨床研究都是在多個國家開展、在各大洲進行的。

每所大學、科研機構都在做病毒研究,而且信息公之於眾,世界各國的研究員都可以隨時獲得,這加快了研究速度,這種國際合作形式也非常有效。今天在場的所有同仁都明白這一點,所以都強調科學的國際性。

科學不是政治,科學家不受國家、意識形態或任何界限的限制,需要共同合作。科學家們都本著友好合作的精神和世界各地的同仁開展合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 饒子和:我有一段關於國際合作的經歷。我們測出了一些新冠病毒的蛋白質結構,並把信息與全球各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分享。我們在1萬多個複合物中發現了6個最有效的分子,現在研究成果已發表,其中一個複合物已經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正在美國進行第二階段的臨床試驗,同時也在英國進行臨床試驗,在官網上就可以查到藥物的信息。信息的分享和合作是最重要的。

科學沒有國界,這次的疫情也沒有國界,抗擊疫情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彼得·杜赫提:中國在公共衛生應對方面做得非常好,澳大利亞效仿了中國的做法,對疫情也處理得不錯。我認為,中國應繼續保持這樣的做法,繼續做新藥和疫苗開發的研究,雙方保持合作。

中國在國際科學界一直是一個非常好的參與者,我們與中國一直在合作。在全球範圍內,我們都需要努力研發出疫苗和藥物,助力開啟貿易,使生活重回正軌,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科學不是政治 分享合作最重要
    2020-10-31 23:23:57 來源:央視新聞諾獎得主談全球抗疫:科學不是政治 分享與合作最重要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面臨的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病毒不分國界,是人類共同的敵人。疫情暴發以來,多國科學家呼籲全球加強合作,攜手應對疫情。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當下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加需要,更不能夠停止。」謝爾登·格拉肖說。這位諾獎得主表示,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家還是會去拜訪蘇聯的科學家,蘇聯也會派遣科學家去參與很多國際會議,雙方配合開展科研的項目。比如,美蘇之間的空間科學合作計劃,該計劃曾於1987年4月5日籤訂協定,之後,又於1988年、1991年7月美蘇首腦級會談時一致同意擴大合作範圍。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
    作者 | 高雅麗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諾獎揭曉時,公眾都會關注的問題。最近,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
  • 諾獎得主們年輕時都有哪些特徵?擅長合作、論文高產是關鍵
    儘管諾獎得主和其他科學家都依賴合作開始自己的科研生涯,研究發現,未來的諾獎得主在生涯初期會在更大的團隊中工作,發表的合作論文平均數量是其他科學家的兩倍。而在他們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中,最終擠進高被引前 1% 的論文數量更是達到其他人的 6 倍之多。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理察·塞勒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1945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1970)和哲學博士(1974)學位。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 (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
  • 對話「諾獎」得主:國際合作改變世界
    就在在本屆「諾獎」頒布之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連續幾天的時間,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獲得者及中國知名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許多觀點引人深思。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發布日期:2013-10-25     核心提示: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
  • 視頻|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與鍾南山相聚論壇,共同呼籲全球抗疫合作
    今天,為期三天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137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科學大獎得主參加,通過網絡發表真知灼見、交流思想觀點。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時速1200公裡的「超級高鐵」,埃隆·馬斯克的Hyperloop真空膠囊動車,讓北京到矽谷只需要兩個小時;能自我學習「長大」的家庭智慧機器人「小覓」,最強大腦讓機器人儼然有「情商」;4米長卷繪書法,這可不是在宣紙上,而是在LED水牆上提筆寫詩行……幾天之後,這些即將在2016創交會亮相的全球最前沿科技,將再次迭代人們所認知世界的邊界。
  • 熱點 | 對話「諾獎」得主:國際合作改變世界
    就在在本屆「諾獎」頒布之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連續幾天的時間,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獲得者及中國知名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許多觀點引人深思。
  • 諾獎得主有話說
    記者|陳 冰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科技之城」上海舉行——4大洲,25國及地區,超過100城,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其中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將參加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盛會。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Gregg的作假行為,貫穿了從他主要負責文章到他的合作編寫文章。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徐祥臨:中國消除貧困的理論與實踐要勝於諾獎得主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阿比吉特·巴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獲獎理由是他們為減輕全球貧困所做的實驗性貢獻。結果公布後,收穫各方普遍讚譽,也引起對脫貧工作的更多廣泛討論。基於此為廣大頭條號網友轉載一篇我本人對諾獎經濟學獎獲獎理論和中國減貧經驗進行比照解讀,以饗讀者。
  • 復旦學者眼中的諾獎得主: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
    其中,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 與上海、與復旦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儘管她從來沒有進入過實驗室或者參與我的研究,她卻以最密切的方式進入了我的生活。她總是對我優雅而有風度,即使我要瘋狂地在實驗室長期苦幹,趕完一個工期又接著另一個。她一直是我最堅定的支持者,她對我的信心更甚於我自己。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另一項研究也是與塞門扎合作完成的;合作者之一、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拉坦(Rajiv R Ratan)稱,儘管有些圖片看起來幾乎一樣,但它們並不是同一張圖,當初做這些研究的人已經離開實驗室很久了,需要再仔細調查情況。此外,在受到質疑的論文中,有一篇文章已撤稿,兩篇已勘誤或更正。這些情況也說明,對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目前尚不能完全定論。
  • 揭秘WLF:上海市領導為論壇定名;28封郵件請來一位諾獎得主
    青年人是最活躍的科學群體,他們是創造未來的人。同時科學研究也需要在國際合作的框架下來進行。我們的想法也很樸素,諾貝爾獎是科學界最具分量的獎項,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具公眾影響力的科學家。能夠集合多一些的諾獎科學家,就能引起公眾的注意,進而激發對基礎科學的熱情。後來又把頂尖科學家群體從諾獎擴展到了其它主要科學獎項。
  • 專訪 諾獎得主、標準模型創始人溫伯格談中國對撞機計劃
    他目前擔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與天文系的喬西講席科學教授。他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一位主要創建者,他因為「對統一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弱中性流的預言」 與謝爾頓·格拉肖和阿卜杜·薩拉姆分享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首位參會諾獎得主雲端「報到」!阿爾特:收穫需要時間,當下戴口罩保持距離很重要
    阿爾特越洋表達了對WLF的欣賞,30多分鐘的專訪他與記者聊科學探索之路,聊獲得諾獎後給人生注入的「美妙改變」,尤其是談及新冠疫情,他嚴肅「喊話」:當下,全面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哈維·阿爾特與麥可·霍頓和查爾斯·賴斯三人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共同捧得諾獎,他們的發現使針對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得以迅速發展,現在C型肝炎已被定義成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這一科學研究典範也為當下全球的「新冠病毒之戰」帶來曙光與提示:永不言棄的科學探索、全球一心的支撐體系,缺一不可,阿爾特在專訪亦強調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