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者眼中的諾獎得主: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

2020-10-06 中國青年報

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 (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獎。

其中,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 與上海、與復旦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而該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得知賴斯獲諾獎,他第一時間發去祝賀郵件。

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的袁正宏、曾在賴斯實驗室從事博士後工作的易志剛講述了賴斯其人。

袁正宏(右)與賴斯(左)合影

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的袁正宏:賴斯善於發揮團隊合力

1999年,袁正宏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訪問教授,來到賴斯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實驗室,這是他第一次到賴斯實驗室。

當時,C型肝炎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賴斯團隊正處於攻克C肝病毒複製系統的關鍵階段。令袁正宏印象最深刻的是,團隊成員在賴斯的領導下,圍繞著C肝病毒複製效率問題,合力攻堅克難。「他們合力、圍繞一個目標,舉全實驗室的力量,來做攻克。」「這是一個很有凝聚力的團隊。賴斯把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當作重要的組成部分,平等交流、溝通,氛圍很好。」

不僅如此,每隔一到兩周,賴斯還會請課題組一起做輕鬆的交流,減輕科研的壓力。賴斯自己還掏錢請大家喝啤酒,營造輕鬆氛圍。通過大家的努力,HCV亞基因組複製子模型的複製效率終於取得突破。在袁正宏看來,賴斯是一個很有親和力、很謙虛、善於發揮團隊合力的人。

2002年,袁正宏作為訪問學者,第二次來到賴斯位於洛克菲勒大學的實驗室。賴斯是多學科合作傳染病中心主任。這個實驗室集結了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等大學多個團隊,共同進行跨學科病毒研究,「基礎、工程、結構的科學家都進來了。大家在賴斯的領導下,一起攻關研究。」

右上角為2002年袁正宏訪問結束時賴斯的留言。在賴斯印象中,袁正宏是個精力旺盛的人,所以稱他Turbo。

實驗室有40人左右,在當時算是比較大規模的實驗室。袁正宏在其中體會到了跨學科研究的樂趣,「從事結構生物學、藥學研究的人都加入進來了」,做系統、全面的研究。同時,很多公司通過技術轉讓、產業化,讓實驗室成果進入到藥物研發階段。

據袁正宏回憶,賴斯本人90年代就來過中國。21世紀,賴斯作為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每隔兩年就會來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做學術報告和交流,並對實驗室做指導。

查爾斯·賴斯(前排右三)參加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2012年上海召開第十四屆國際肝炎和肝病會議,邀請賴斯前來指導。賴斯在會上指出:「期待C肝病毒的研究思路和策略為慢性B肝的研究指出新的方向。」

2012年,賴斯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肝炎和肝病會議並做報告。

在袁正宏看來,賴斯是一個專注、共享、合作的人,他幫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建立了C肝實驗室,同時,也與學校在C肝複製機理方面進行科研合作,他欣然接收復旦最優秀的學生過去交流、培訓。

在賴斯實驗室3年的博士後:賴斯對待科研非常嚴謹

易志剛,現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畢業後,他曾作為優秀學生代表,被袁正宏推薦交流到洛克菲勒大學賴斯實驗室從事博士後工作,在該實驗室三年。

「謙和、寬容」這是易志剛對查爾斯·賴斯的印象。據他介紹,在實驗室,科研工作者們總是親切地將賴斯喚作「查理」。

與謙和個性形成對照的,是他對待科研工作的嚴謹態度。易志剛回憶,參加工作組會時,賴斯時常就科研進展提出建議,並在日常聊天中分享彼此的心得,其中「嚴謹」二字總是他反覆強調的關鍵詞。

「賴斯經常提到,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並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而貫穿其中的便是對科學的嚴謹態度:一是對實驗數據的嚴謹,二是對科研邏輯的嚴謹。」

有一次,易志剛在操作病毒蛋白多肽切割實驗時發生失誤,去請教賴斯。「他觀察了我重複實驗步驟後,敏銳地意識到,這和他本人二十多年前做過的一次實驗有相似之處,並立刻指出了實驗中可能需要修改、優化的步驟和之所以需要這樣做的原因。」

多年過去,易志剛對這件「小事」依然記憶猶新,「他強大的記憶力和對科研工作的嚴謹態度讓人欽佩。」

易志剛表示,在2011年的一封郵件中,賴斯曾勉勵像易志剛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們,珍惜科研和學習的機會,珍惜寶貴的時間,希望大家做出像諾貝爾獎一樣的重要科學貢獻。「他總是這樣,鼓勵我們自由探索具有挑戰性的課題,不必有後顧之憂,真正做出重要的科學貢獻。」易志剛說,這既是對晚輩學者的要求,也正是他對自己科學精神的期許和詮釋。

「他和我們這裡已經有了幾十年的合作,我們這裡不少學生都曾經得到過他的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說。而聞玉梅和袁正宏都曾經在訪問時,與賴斯交流過B肝病毒研究的最新進展。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諾獎揭曉!得主賴斯與復旦,如此有緣!「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並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其中,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 與上海、與復旦,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
  • 諾獎揭曉!得主賴斯與復旦,如此有緣! 「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並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其中,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 與上海、與復旦,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
  • 中國學者眼中的2020諾貝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謙和、嚴謹
    復旦大學供圖中國學者眼中的2020諾貝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謙和、嚴謹、具有共享精神中新網上海10月6日電(陳靜 金雨豐 李斯嘉) 2020諾貝爾獎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記者6日獲悉,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與復旦大學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他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該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CFIC導讀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而該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得知賴斯獲諾獎,第一時間袁正宏給他發去郵件,表示祝賀。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在分子生命科學家雜誌ASBMB TODAY的一篇採訪中,Daniele曾經自述塞門扎對自己學術的指導和幫助:「擁有既是臨床醫生又是科學家的導師,對我的培訓極為重要且具有影響力。」 「 Gregg幫助我專注於可以對改善結果產生真正影響的研究。」 […]她指出,即使實驗室中有多達15人,Semenza始終會迅速回答她的問題。
  • CCG主任王輝耀對話諾獎得主 我們需要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一起努力去解釋中國的現象
    2020年10月1日-4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舉辦「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王輝耀博士指出,我們需要邀請更多的國際專家,以及諾獎得主,更多地來中國來看一看中國實際做了什麼工作,看看中國的大轉型,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國際理論去解釋中國的經濟轉型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最不一樣的變化是與外界的聯繫。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0-31 07:26 來源:澎湃新聞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他科研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2004年在曼徹斯特大學任教期間他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發現了2維晶體的碳原子結構,也就是著名的石墨烯。他傑出的研究工作已經使他獲得了無數的獎項。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數百年前,物理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諾貝爾在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最先被提及的領域。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將獎項頒給這三位科學家,說明黑洞理論正式得到了諾貝爾獎的承認,「這次的諾貝爾獎頒發給宇宙最暗處的秘密」——秘書長宣布他們獲獎時給出了一句恰如其分的點評。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數百年前,物理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諾貝爾在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最先被提及的領域。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將獎項頒給這三位科學家,說明黑洞理論正式得到了諾貝爾獎的承認,「這次的諾貝爾獎頒發給宇宙最暗處的秘密」——秘書長宣布他們獲獎時給出了一句恰如其分的點評。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當下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加需要,更不能夠停止。」謝爾登·格拉肖說。這位諾獎得主表示,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家還是會去拜訪蘇聯的科學家,蘇聯也會派遣科學家去參與很多國際會議,雙方配合開展科研的項目。比如,美蘇之間的空間科學合作計劃,該計劃曾於1987年4月5日籤訂協定,之後,又於1988年、1991年7月美蘇首腦級會談時一致同意擴大合作範圍。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1969年,為了修補某些特殊黑洞存在破壞時空因果性的「裸奇點」問題,彭羅斯大膽提出了「宇宙監督假想」,他預言必定有某種物理定律,來防止「裸奇點」的出現。霍金曾是彭羅斯的研究夥伴,對此表示強烈支持,還幽默地說「上帝憎惡裸奇點」。他們二人獲得198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也是因為共同研究並提出的彭羅斯-霍金奇點理論。「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觀網專訪諾獎得主們:聊聊他們的科研、生活與中國
    Bennett)、2020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謝潑德·多爾曼(Shepard Doeleman)、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傑出名譽教授蘭諾·布盧姆(Lenore Blum)等國際一流學者。2020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謝普德·多爾曼: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物體,在過去二十年裡,我一直致力於獲得第一幅黑洞圖像。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如果物質或光線太近,它們將永遠無法逃脫。但是當物質落向黑洞時,它會在被吞噬之前受熱並發出明亮的光,因此矛盾的是,黑洞非常明亮。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但也從中反應出其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尤其是處於塞門扎諾獎的光環之下,這些問題更引人矚目,影響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