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揭曉!得主賴斯與復旦,如此有緣! 「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並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2020-10-06 復旦大學

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諾貝爾獎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 (Michael Houghton)、以及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

其中,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 與上海、與復旦,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而該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得知賴斯獲諾獎,第一時間袁正宏給他發去郵件,表示祝賀。

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昨晚,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兩次到賴斯實驗室訪問工作的袁正宏、在賴斯實驗室三年從事博士後的易志剛,通過他們的講述,還原其人。

兩次到賴斯實驗室的袁正宏:賴斯善於發揮團隊合力

袁正宏(右)與賴斯(左)合影

第一次到賴斯實驗室,是1999年,袁正宏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訪問教授,來到賴斯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實驗室。

當時,C型肝炎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賴斯團隊正處於攻克C肝病毒複製系統的關鍵階段。袁正宏印象最深刻的是,團隊成員在賴斯的領導下,圍繞著C肝病毒複製效率問題,合力共同攻堅克難。「

他們合力、圍繞一個目標,舉全實驗室的力量,來做攻克。」「這是一個很有凝聚力的團隊。賴斯把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當作重要的組成部分,平等交流、溝通,氛圍很好。」不僅如此,每隔一到兩周,賴斯還會請課題組一起做輕鬆的交流,減輕科研的壓力。

「賴斯自己還掏錢請大家喝啤酒,營造輕鬆氛圍」。通過大家的努力,HCV亞基因組複製子模型的複製效率終於取得突破。在袁正宏看來,賴斯是一個很有親和力、很謙虛、善於發揮團隊合力的人。

右上角為2002年袁正宏訪問結束時賴斯的留言。在賴斯印象中,袁正宏是個精力旺盛的人,所以稱他Turbo

2002年,袁正宏作為訪問學者,第二次來到賴斯位於洛克菲勒大學的實驗室。賴斯是多學科合作傳染病中心主任。在這個實驗室裡,集結了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等大學多個團隊的跨學科病毒研究,「基礎、工程、結構的科學家都進來了。大家在賴斯的領導下,一起攻關研究。」

實驗室有40人左右,在當時算是比較大規模的一個實驗室。袁正宏在賴斯的這個實驗室體會到了跨學科研究的樂趣,「從事結構生物學、藥學研究的人都加入進來了」,在做系統、全面的研究。同時,很多公司通過技術轉讓、產業化,讓實驗室成果進入到藥物研發階段。

據袁正宏回憶,賴斯本人90年代就來過中國。21世紀,賴斯作為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每隔兩年就會來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做學術報告和交流,並對實驗室做指導。

2012年上海召開第十四屆國際肝炎和肝病會議,邀請賴斯前來指導。賴斯在會上指出:「期待C肝病毒的研究思路和策略為慢性B肝的研究指出新的方向」。

在袁正宏看來,賴斯是一個專注、共享、合作的人,他幫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建立了C肝實驗室,同時,也與學校在C肝複製機理方面進行科研合作,他欣然接收復旦最優秀的學生過去交流、培訓。

在賴斯實驗室3年的博士後:賴斯對待科研非常嚴謹

易志剛,現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畢業後,他曾作為優秀學生代表,被袁正宏教授推薦交流到洛克菲勒大學賴斯實驗室從事博士後工作,在賴斯實驗室整整呆了三年。

「謙和、寬容。」這是易志剛對查爾斯•賴斯的印象。據他介紹,在實驗室,科研工作者們總是親切地將賴斯喚作「查理」。

與謙和個性形成對照的,是他對待科研工作的嚴謹態度,在易志剛的記憶中,參加工作組會時,賴斯時常就科研進展提出建議,並在日常聊天中分享彼此的心得,其中「嚴謹」二字總是他反覆強調的關鍵詞,「賴斯經常提到,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並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而貫穿其中的便是對科學的嚴謹態度:一是對實驗數據的嚴謹,二是對科研邏輯的嚴謹。」

有一次,易志剛在操作病毒蛋白多肽切割實驗時發生失誤,去請教賴斯,「他觀察了我重複實驗步驟後,敏銳地意識到,這和他本人二十多年前做過的一次實驗有相似之處,並立刻向指出了實驗中可能需要修改、優化的步驟和之所以需要這樣做的原因。」多年過去,易志剛對這件「小事」依然記憶猶新,「他強大的記憶力和對科研工作的嚴謹態度讓人欽佩。」

易志剛表示,在2011年的一封郵件中,賴斯曾勉勵像易志剛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們,珍惜科研和學習的機會,珍惜寶貴的時間,希望大家做出像諾貝爾獎一樣的重要科學貢獻。「他總是這樣,鼓勵我們在自由探索具有挑戰性的課題,不必有後顧之憂,真正做出重要的科學貢獻。」易志剛說。這既是對晚輩學者的要求,也正是他對自己科學精神的期許和詮釋。

查爾斯·賴斯(前排右三)參加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他和我們這裡已經有了幾十年的合作,我們這裡不少學生都曾經得到過他的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教授說。而聞玉梅教授和袁正宏都曾經在訪問時,與賴斯交流過B肝病毒研究的最新進展。


組稿:融媒體中心

文字:金雨豐、李斯嘉

編輯:徐俊奕

相關焦點

  • 諾獎揭曉!得主賴斯與復旦,如此有緣!「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並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而該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得知賴斯獲諾獎,第一時間袁正宏給他發去郵件,表示祝賀。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昨晚,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兩次到賴斯實驗室訪問工作的袁正宏、在賴斯實驗室三年從事博士後的易志剛,通過他們的講述,還原其人。
  • 復旦學者眼中的諾獎得主: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
    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 (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獎。其中,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而該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得知賴斯獲諾獎,第一時間袁正宏給他發去郵件,表示祝賀。袁正宏印象最深刻的是,團隊成員在賴斯的領導下,圍繞著C肝病毒複製效率問題,合力共同攻堅克難。「他們合力、圍繞一個目標,舉全實驗室的力量,來做攻克。」「這是一個很有凝聚力的團隊。賴斯把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當作重要的組成部分,平等交流、溝通,氛圍很好。」不僅如此,每隔一到兩周,賴斯還會請課題組一起做輕鬆的交流,減輕科研的壓力。「賴斯自己還掏錢請大家喝啤酒,營造輕鬆氛圍」。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CRISPR-Cas9是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上帝的剪刀」,也是諾獎的大熱候選。但很遺憾,為這一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張鋒並未獲獎。1988年,始終未獲突破的他寫了一首叫做《只見B肝表面抗原,不見森林》的小詩,其中有一句「如果不趕緊發表論文,他們就要開除我們!」恰恰就在這一年,在美國Chiron公司工作的霍頓利用新興的分子生物學方法,終於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成功克隆並命名了C型肝炎病毒。當時,奧爾特又寫了一首小詩,表示:「我自己的諾獎是沒有了,但前面總還有另一個病毒的。」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在所有諾貝爾科學獎領域裡,物理學家進行他們的獲獎研究時年齡最輕,化學家則相對大器晚成。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University of Texas 這位因為姓氏原因被稱為「足夠好先生」的科學家,去年成為了諾獎史上最年長的得主,今年仍然在科研路上辛勤耕耘,5月份連發兩篇《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新型電池材料的研發取得了重大進展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在施韡看來,羅傑·彭羅斯在黑洞理論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彭羅斯是一位數學家、物理學家,或許稱不上典型的天文學家,但他用數學的方法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得到了黑洞存在性的結論。」施韡說,「廣義相對論是由基本理論思想建立起的一套理論架構,遵循相對論的思想和引力場方程,能夠得許多推論,也就是所謂的預言。
  • 諾貝爾獎揭曉!三人因發現C肝病毒獲醫學獎,其中一位是「上海老朋友」
    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得知賴斯獲諾獎,袁正宏第一時間發去郵件祝賀。對於賴斯,袁正宏這樣評價:他是一個很有親和力、很謙虛、善於發揮團隊合力的人。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CRISPR-Cas9是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上帝的剪刀」,也是諾獎的大熱候選。但很遺憾,為這一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張鋒並未獲獎。那麼,標誌著世界頂尖水平的諾獎成果,也都發在頂刊上嗎?據科學網博主王慶浩對2006-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鍵論文的統計,在64篇論文中,發在《自然》上的有22篇,佔34%;《科學》上的有12篇,佔19%;《細胞》上的有9篇,佔14%。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諾獎的幾宗「最」、諾貝爾獎概念股有...
    按照計劃,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均將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前揭曉,而諾貝爾文學獎尚未披露具體揭曉時間。往年規律是,文學獎一般在化學獎公布的次日揭曉。(註:要區分生理學或醫學獎共計獲獎人數最多與物理學被頒獎次數最多的區別)諾獎和我們有啥關係?那麼,諾貝爾獎與我們有沒有關係?當然有!第一,我們在小學階段需要將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為人生的榜樣,反正筆者下小時候曾立志成為一名天文學家,長大後去南開大學學金融,現在在證券時報當記者,離得有點遠。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 新京報專欄
    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數百年前,物理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諾貝爾在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最先被提及的領域。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將獎項頒給這三位科學家,說明黑洞理論正式得到了諾貝爾獎的承認,「這次的諾貝爾獎頒發給宇宙最暗處的秘密」——秘書長宣布他們獲獎時給出了一句恰如其分的點評。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在歷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中,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上百年來,該獎項獲獎人的研究領域涵蓋遺傳學、DNA和分子生物學、傳染病等,涉及多項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研究,幾乎是一部「百年醫學發展史」。每年,該獎項的獲獎名單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評定,研究成果的評估工作皆由該學院的諾貝爾委員會承擔。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科學家,憑藉天文學研究成果斬獲諾獎。諾獎得主也有「黑料」:「電晶體之父」著迷優生學享有盛譽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人們在研究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最高榮譽。提到諾獎得主,人們常常會聯想到靈感四射、善於沉思等字眼,並津津樂道於名人軼事,以期找到他們成功的秘訣。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1969年,為了修補某些特殊黑洞存在破壞時空因果性的「裸奇點」問題,彭羅斯大膽提出了「宇宙監督假想」,他預言必定有某種物理定律,來防止「裸奇點」的出現。霍金曾是彭羅斯的研究夥伴,對此表示強烈支持,還幽默地說「上帝憎惡裸奇點」。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最不一樣的變化是與外界的聯繫。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
  • 2018年諾貝爾獎首開,為何諾獎能成為學界最高獎項?答案讓人感慨
    所有科研人以及關注科研的人們也都將目光投向了瑞典。一、諾獎:歷史驚人的相似,說明了什麼?2018年生理學和醫學獎已於10月1號揭曉,日本學者本庶佑(Tasuku Honjo)和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共同獲得本年度大獎,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的貢獻。